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应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检测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及其感染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96例行导流杂交法HPV分型检测的宫颈病变患者分为正常组(58例)、慢性炎症组(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66例,该组再分为3个亚组,CIN Ⅰ级组21例、CIN Ⅱ级组19例、CIN Ⅲ级组26例)、宫颈癌组140例,对每个组HPV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296例受检者中191例患者HPV DNA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64.53%;正常组HPV阳性率为18.97%(11/58)、慢性炎症组为25.00%(8/32),CIN Ⅰ级组为28.57%(6/21)、CIN Ⅱ级组为73.68%(14/19)、CIN Ⅲ级组为88.46%(23/26)、宫颈癌组为92.14%(129/140),其中正常组与慢性炎症组及CIN Ⅰ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HPV阳性率较CIN Ⅱ级组、CIN Ⅲ级组及宫颈癌组低(P<0.05),随病变级别增加HPV阳性率逐渐上升(P<0.05).宫颈病变患者感染率较高的6种HPV病毒为16、18、58、52、53、33型,其阳性率分别为35.47%(105/296)、10.47%(31/296)、6.42%(19/296)、5.41%(16/296)、3.04%(9/296)、2.70%(8/296).结论 宫颈病变与HPV的感染密切相关,高危型HPV 感染是宫颈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对于筛查、治疗及随访CIN及宫颈癌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癌胚抗原(CE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行宫颈病变筛查的178例可疑宫颈癌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均完成液基细胞学筛查及HPV E6/E7 mRNA检测,并采血测定SCCA、CEA水平.所有对象按阴道细胞学的分类及报告细则(TBS)分为正常/炎症组(n=25)、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组(n=22)、CINⅡ级组(n=26)、CINⅢ级组(n=35)、宫颈癌组(n=70);宫颈癌患者均按TNM分期分为I~Ⅱ期组(n=38)、Ⅲ~Ⅳ期组(n=32),按组织学分级分为低分化组(n=8)、中分化组(n=27)与高分化组(n=35).比较各组HPV E6/E7 mRNA阳性率及血清SCCA、CEA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宫颈癌HPV E6/E7 mRNA与SCCA、CEA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患者HPV E6/E7 mRNA阳性率及HPV E6/E7 mRNA copies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的患者(P<0.05);CINⅢ级组患者HPV E6/E7 mRNA copies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患者(P<0.05),CINⅡ级HPV E6/E7 mRNA copies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Ⅰ级HPV E6/E7 mRNA copies又高于正常/炎症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患者血清SCCA、CEA水平均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患者(P<0.05),CINⅢ级组血清SCCA水平高于正常/炎症组、CINⅠ级组患者(P<0.05);Ⅲ、Ⅳ期宫颈癌患者血清SCCA、CEA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低分化组患者SCCA、CEA水平高于高分化组、中分化组患者,中分化组SCCA、CEA水平高于高分化组患者(P<0.05).HPV E6/E7 mRNA阳性宫颈癌患者血清SCCA、CEA高于阴性患者(P<0.05).HPV E6/E7 mRNA与血清SCCA、CEA水平呈正相关性(r=0.525、0.655,P均<0.05).结论 随宫颈病变的进展,患者HPV E6/E7 mRNA阳性率及SCCA、CEA表达水平增高;且宫颈癌患者HPV E6/E7 mRNA与血清SCCA、CEA水平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诊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感染的常见基因型;评价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简称HybriMax)在发现宫颈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HybriMax技术对9 802例有性生活史的门诊就诊女性进行下生殖道HPV感染分型检测,分析门诊女性HPV感染的常见基因型。其中1061例患者同期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按病理结果分为宫颈炎组4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 CIN)Ⅰ120例、CINⅡ/Ⅲ369例和宫颈癌83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HybriMax在筛查宫颈病变中的价值。结果 9 802例门诊女性中前5种常见的HPV感染型别(按阳性率递减)依次为HPV16 (14.38 %)、HPV58 (6.96 %)、HPV52 (5.26%)、HPV33 (3.59 %)、HPV53(3.29%)。宫颈癌组依次为HPV16、18、58、33和39。HybriMax技术检测CINⅡ、Ⅲ和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0 %、50.01 %、 56.82%、85.43%。结论 门诊女性常见的HPV感染基因型为HPV16、58、52、33和53。HybriMax技术对发现CINⅡ、Ⅲ和宫颈癌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于宫颈病变的大规模筛查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负荷量和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宫颈病变病人130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80例,宫颈癌20例,慢性宫颈炎30例(对照组)。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检测病人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高危型HPV的表达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宫颈癌组和CINⅢ组高危型HPV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及CINⅡ组(χ2=7.414~29.501,P<0.01);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均高于CINⅠ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2 045.871,P<0.05)。宫颈癌组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高于CINⅢ组,CINⅢ组高于CINⅡ组,CINⅡ组高于CINⅠ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022~4.329,P<0.05)。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的高危型HPV感染病人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5)、25.00%(2/8)、37.50%(6/16)、72.22%(13/18)、100.00%(19/19)。结论高危型HPV负荷量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望成为宫颈癌早期筛查、处理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FISH技术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 TERC)基因表达及其在子宫颈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以TERC /CSP3 DNA探针检测TERC 基因在83例宫颈脱落细胞中TERC 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并结合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对分析.结果 TERC基因在炎症/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表达率分别是3.4%、52.3%、71.4%、和100%,TERC基因阳性率在炎症/CINⅠ级与CINⅡ级、CINⅢ级及子宫颈癌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病变程度增加,TERC基因表达率增加,在炎症/CINⅠ级与CINⅡ级、CINⅢ级及子宫颈癌中TERC基因异常扩增细胞数的阳性率分别3.6%、6.2%、9.1%和17.8%.TERC基因异常扩增细胞数的阳性率炎症/CINⅠ组明显低于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癌组(P<0.005).TERC基因平均扩增拷贝数随着病变级别增高也在增加,在炎症/CINⅠ组为2.04%、CINⅡ组2.32%、CINⅢ组2.91%和宫颈癌组3.24%,在炎症/CINⅠ组与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癌组以及CINⅡ组和CINⅢ组和宫颈癌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TERC 基因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标记物,应用F ISH技术检测TERC基因的表达可作为监测宫颈病变进展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分布的特征,探讨不同HPV型的致癌性。方法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nax)对2 884例银川地区女性进行生殖道21种HPV感染分型筛查,其中798例经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诊断分为宫颈炎症500例、CIN I 97例、CIN II 81例、CIN III 76例、宫颈癌44例,分析HPV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2 884例女性中HPV感染阳性率37.14%,宫颈病变中HPV感染阳性率89.22%,其中CIN I组阳性率为90.78%,CIN II组阳性率96.30%,CIN III组阳性率97.37%,宫颈癌组阳性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病变常见基因型为HPV16、58、18、52、31、33、35型,宫颈癌组中常见基因型依次为HPV16、18、58型,HPV16型在所有宫颈病变中均居首位。结论宫颈癌组中主要感染的HPV基因型符合中国人群研究结果,同时也有地域差异;HPV16、18、58型的致癌性较强,感染可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应用Hybrimax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437例女性的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型分型检测,比较慢性宫颈炎及不同宫颈病变组HPV感染的比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HPV总阳性率为41.19%.慢性宫颈炎HPV感染率为15.51%,宫颈癌前病变(CIN Ⅰ+Ⅱ+Ⅲ)HPV感染率为54.71%和宫颈癌HPV感染率为64.52%,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中单一感染比率为36.61%,最常见类型为HPV16和HPV31.多重感染的比例为11.11%,最常见类型为HPV16、58及HPV16、18二重感染.结论 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16与宫颈癌密切相关;宫颈各病变中HPV感染以单一感染为主;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成克铭  温若愚  杜仲  温先勇 《西部医学》2021,32(9):1393-1396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 HPV)基因型在泸州地区的分布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9月期间,在泸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并接受HPV基因分型检测、年龄在17~76岁的患者共计2778例,其中临床明确诊断患者1689例(炎症患者147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124例、宫颈癌患者92例)。根据临床诊断将炎症患者分为急性宫颈炎症组(271例)和慢性宫颈炎症组(1202例);根据宫颈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分为轻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Ⅰ)组(58例)、中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Ⅱ)组(37例)、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Ⅲ)组(29例);依据癌变细胞的来源,将宫颈癌患者分为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组(85例)和腺癌组(7例)。采用PCR+导流杂交法对我院妇科就诊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并探讨优势基因与宫颈炎症、上皮细胞瘤变、宫颈癌等疾病的关系。 结果 2778例就诊者共检出651例HR-HPV阳性患者,感染率为23.43%,其中单一感染436例,占66.97%(436/651),多重感染215例(占33.03%,215/651);651例阳性患者共检出18种、885项HR-HPV单项阳性;阳性率居前三位的HR-HPV是52型、16型、58型,三者分别占总感染例数的22.03%(195/885)、16.05%(142/885)、10.06%(89/885);宫颈炎症HR-HPV感染率为25.39%(374/1473),急性宫颈炎组与慢性宫颈炎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内瘤样病变HR-HPV感染率为41.13%(51/124)。CIN Ⅲ组感染率>CIN Ⅱ组>CIN Ⅰ组,CIN Ⅲ组与CIN 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HR HPV感染率为84.78%(78/92),鳞癌组HR-HPV感染率明显高于腺癌组(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感染率为炎症患者、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宫颈癌患者顺序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宫颈病变患者HR-HPV感染的前三位均为52型、16型和58型。 结论 与国内其它地区以16型18型感染为优势基因不同,52型、16型、58型在泸州地〖JP2〗区HR HPV感染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导致该地区女性宫颈炎症、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等宫颈病变的主要基因型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石蜡包埋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CINⅠ级28例、CIN Ⅱ级25例、CIN Ⅲ级25例病理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CINⅠ级HPV阳性率为46.4%(13/28),其中单一感染12例,三重感染(HPV16,33,59)1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14.3%)、58(10.7%)和52(7.1%).CIN Ⅱ级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单一感染15例,双重感染(HPV11,18)1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 (20.0%)、58 (12.0%)和18 (12.0%).CINⅢ级HPV阳性率为96.0%(24/25),其中单一感染17例,双重感染7例(HPV16和58双重感染为主,共3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52.0%)、58(28.0%)和33( 16.0%).结论 HPV 16和58是广西地区各级CIN中最常见的感染亚型,HPV分型检测能够早期发现病原并且指导后续的治疗;基因芯片技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应用于病理石蜡包埋组织HPV分型检测.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55-458
目的:评价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行宫颈病理学检查结果异常的591例患者中行TCT、HPV检查的病例,探讨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TCT检查的真阳性率为73.33%,假阴性率为26.67%,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TCT检查真阳性率分别为52.63%、64.03%、77.38%、89.79%。CINⅠ组与CINⅡ组TCT检查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8,P=0.201),CINⅡ组与CIN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4,P=0.003),CINⅢ组与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2,P=0.047)。2HPV检测真阳性率82.88%,假阴性率17.12%。CINⅠ组与CINⅡ~Ⅲ组HPV检测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1,P=0.042);CINⅡ~Ⅲ组与宫颈癌组HPV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0,P=0.022)。3TCT、HPV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CT及HPV联合检测宫颈病变的综合价值明显高于单用HPV或TCT,更有助于宫颈病变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spi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高危型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宫颈石蜡组织标本166例,其中高危型HPV(+)组106例(慢性宫颈炎20例、CINⅠ级20例、CINⅡ级20例、CINⅢ级20例、宫颈癌组26例);HPV(-)组60例(CINⅠ级35例、CINⅡ级20例、CINⅢ级5例)。应用SP法检测Maspin、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高危型HPV(+)组中,Masp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在CINⅢ级组中的表达同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宫颈癌组中的阳性表达与CIN各组、慢性宫颈炎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FGF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加趋势(P<0.05),bFGF阳性表达率在宫颈癌组表达率最高,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HPV(-)组中,Maspin蛋白的表达依次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FGF的表达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aspin、bFGF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两者与高危型HPV分别呈负、正相关。结论:高危型HPV可能通过P53调节通路下调Maspin的蛋白表达及上调bFGF的蛋白表达,导致CIN直至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四川地区HPV不同亚型及多重感染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感染情况,评价多重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 226例宫颈病变患者(均有病理活检结果),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 23种亚型均为阳性结果,分为宫颈炎组、宫颈湿疣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①宫颈炎组、宫颈湿疣组、CINⅠ组分别与CINⅡ、CINⅢ组相比较,低危型HPV构成比增加(P<0.01),高危型HPV构成比降低(P<0.05)。 ②宫颈湿疣组低危型HPV感染主要为HPV6、HPV11,其他4组主要为HPV42、HPV43。③高危型HPV感染前4位为HPV58、HPV16、HPV52、HPV18,宫颈炎组HPV16型的构成比(11.0%)低于CINⅡ(20.3%)和CINⅢ组(20.2%)(P<0.01),HPV58型的构成比(15.9%)低于CINⅡ组(21.4%)(P<0.05)。④宫颈湿疣组HPV多重感染率(68.8%)高于宫颈炎组(23.1%)、CINⅠ组(26.1%)、CINⅡ组(27.8%)、CINⅢ组(2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4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川地区HPV病毒感染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各种宫颈病变中低危型主要为HPV42、HPV43, 高危型主要为HPV58、HPV16、HPV52、HPV18, 病毒的多重感染似乎并不是导致宫颈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中HPV感染类型及病毒载量。方法 284例组织分为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腺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应用表面等离子谐振(SPR)技术对每组进行HPV类型及载量的检测。结果 HPV总阳性率72.54%;高危型中以HPV16、45和18亚型为主,分别占39.81%、24.76%和9.22%;低危型中以HPV6和11亚型为主,分别占20.87%和6.80%。多重感染率占26.21%,主要以双重感染为主85.19%;而外阴尖锐湿疣占多重感染比例高达40.74%。从慢性子宫颈炎到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过程中,HP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且病毒平均载量也呈上升趋势。CINⅡ级组、CINⅢ级组、鳞状细胞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INⅠ级组和腺癌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Ⅲ级组及鳞状细胞癌组中均以感染HPV16亚型为主,且平均载量呈上升趋势。结论宫颈病变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病毒载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L1壳蛋白及IL-2在不同宫颈病变当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1年9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诊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且检测HPV DNA均为阳性,同时有组织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的标本159例:慢性宫颈炎4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99例(CINⅠ级42例、CINⅡ27例、CINⅢ30例)以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SCC)12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 L1壳蛋白和IL-2在各级宫颈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159例患者中,HPV L1阳性表达为47.80%:在慢性宫颈炎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62.50%(30/48),CINⅠ为83.33%(35/42),CINⅡ为37.03%(10/27),CINⅢ为3.3%(1/30),SCC为0(0/12)。除了CINⅢ与SC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不同宫颈病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在各种宫颈疾病组织中阳性表达为64.78%: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及SCC组中的阳性分别为83.33%(40/48)、89.30%(37/42)、62.97%(17/27)、30%(9/30)和0(0/12)。IL-2在不同宫颈病变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 L1壳蛋白与IL-2的阳性表达率均随着宫颈病变的演变及发展而呈降低趋势。二者在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意义。子宫上皮内瘤变(CIN)生物学行为的预测对于癌前病变的筛查和预防有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特异性血管抑制因子-1(brain-specific angiogenesis inhibitor-1,BAI-1)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存在的意义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分别通过SP法和PCR反向点杂交法对BAI-1和HPV在30例正常宫颈组织、6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CIN Ⅰ27例,CIN Ⅱ~Ⅲ34例)以及54例宫颈鳞癌组织(Ⅰ~Ⅱ期34例,Ⅲ~Ⅳ期20例)中的表达和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探讨其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与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BAI-1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7%、74.07%、44.11%、18.52%,而HPV的阳性感染率为6.67%、37.04%、76.47%、100%。分析数据得出,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BAI-1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在下降,而HPV的阳性感染率在上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AI-1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有关(χ2=7.219,P=0.007),与年龄、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在不同宫颈组织中BAI-1的阳性表达与HPV的阳性感染呈负相关(rs=-0.486,P<0.01)。结论 BAI-1可能参与HPV感染导致的宫颈鳞癌的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为宫颈鳞癌的诊治及预后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5月~2007年4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及体检中心送检的1022例样本全部进行快速导流杂交法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将其中563例与细胞学诊断结果做对比。结果1022例样本中,HPV感染率为37.57%(384/1022),广州地区最常见的HPV基因型依次为:16、52、58、68、CP8304、18、33、53、31、11、39、66。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高危型HPV感染率逐渐增高,CINⅠ为32.40%(35/108),CINⅡ为56,67%(34/60),CINⅢ为78,05%(32/41),宫颈癌为95.23%(40/42),与正常体检组(10,53%,16/15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快速导流杂交法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为95.23%(40/42),特异性为66.99%(349/521),阳性预测值为18.86%(40/212),阴性预测值为99.43%(349/351)。结论快速导流杂交法可准确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宫颈癌快速敏感,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是理想的宫颈癌粗筛方法,HPV基因分型也为本地区HPV的流行状况及基因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子宫颈病变2015例与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卫  刘郁明  成艳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0):1327-1328
目的:分析2 015例不同类型子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探讨高危型HPV感染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Digene公司杂交捕获仪(HC2)检测2 015例不同类型子宫颈病变患者的13种高危型HPV病毒的感染情况,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2 015例子宫颈病变患者中,子宫颈炎1 37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644例,其中CIN 352例,CIN 194例,CIN 98例,其13种高危型HPV病毒的感染率分别是28.0%、58.8%、89.7%、94.9%,中高度CIN(CIN、CIN)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度CIN和宫颈炎(P<0.05)。结论:子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增高,高危型HPV检测可用于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查及治疗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1月520例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三部妇科就诊妇女为研究对象,取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HybriMax)法行HPV检测,同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明确HPV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关系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48.8%,30~39岁年龄组HPV感染率最高为54.5%;组织病理学诊断慢性宫颈炎症、低级别病变(CINⅠ)、高级别病变(CINⅡ~Ⅲ)、宫颈原位癌或浸润癌中高危HPV感染检出率以42.2%、65.8%、95.4%、100.0%依次递增。结论宫颈疾病与高危型HPV感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引起宫颈肿瘤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检测可作为宫颈癌的一种重要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5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E5 mRNA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宫颈门诊就诊或行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人群的宫颈病变组织石蜡标本49例(HPV阳性),按照FIGO标准将收集的宫颈病变标本进行分期:宫颈炎1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 5例,CIN Ⅱ 18例,CIN Ⅲ 5例,宫颈癌8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病理分级宫颈组织中E5基因的完整度及E5、E6、E7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在49例HPV16阳性感染患者中,CINⅠ宫颈病变组织中E5基因的完整度比宫颈炎、CINⅡ及宫颈癌组织更高(P<0.05);CINⅠ宫颈病变组织中E5基因完整度虽高于CINⅢ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级别标本中E5、E6、E7 mRNA的表达水平均在CINⅢ组织最高。与E6、E7 mRNA相比,E5 mRNA在宫颈病变的全过程中均呈现出优势表达状态(P<0.05),而E6、E7 mRNA的表达水平只在病变后期(CINⅢ和宫颈癌)有升高趋势。  结论  在HPV16阳性感染患者的病变组织中,E5基因的完整度可能与宫颈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E5基因有望成为宫颈癌早期筛查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