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组(简称观察组)28例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不做针灸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更有优势(P<0.05),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在改善疼痛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疗效优于仅用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及手法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银质针治疗,对照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治疗对社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社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随机分为银质针治疗组40例及体针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针后均进行系统康复治疗,采用非双盲法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P<0.01)。治疗后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明显提高(P<0.01)。结论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可促进损伤的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配合中频电疗,疗程均4周。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FMA)法和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疼痛及水肿程度。结果共有80例完成了试验(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疼痛、水肿、FMA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质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按照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银质针治疗组40例和体针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体血液流速的变化情况,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患肢尺动脉、桡动脉、尺静脉、桡静脉和中指指间动脉血流流速的改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质针能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动脉血液流速及静脉血流回流,改善微循环,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间歇性气压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进行芒针透刺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毫针疗法。采用VAS量表、FMA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疼痛、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疗效,且疗效优于常规毫针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康复训练+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14天后分别进行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上肢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水肿症状,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康复训练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针刺和康复训练.在入选时、治疗3个月末分别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肩痛程度,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前后对照.结果 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肩痛VAS、上肢Fugl-Meyer运动积分、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康复训练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缪刺法,均连续治疗4w。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积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病变上肢的活动、疼痛、协调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结合康复训练与口服西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分为针刀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针刀组采用针刀松解结合康复治疗,西药组采用口服西乐葆结合康复训练,共观察治疗1月。参照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法、简化Fugl-Meyer评价法评定对两组治疗后进行评价。结果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西乐葆(P0.05);针刀松解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肿胀、疼痛及运动能力改善优于口服西乐葆(P0.05)。结论针刀松解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上肢肿胀、疼痛及运动功能,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电针结合空气波压力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影响.方法 筛选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脑卒中后恢复期的常规康复诊疗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进行电针结合空气波疗法为期训练8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采用疼痛定量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s VAS)来评定患者的疼痛改善状况.结果 经过8周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的FMA、MBI、VAS评分、水肿改善情况均有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FMA、MBI、VAS评分、水肿改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针结合空气波压力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非常显著的疗效,是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经过14 d治疗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和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评价,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14 d后,2组患者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等均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好转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86.8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配合银质针导热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治疗,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配合银质针导热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及1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简式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SCOD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的VAS、SCOD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性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的VAS、SC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配合银质针导热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近期疗效确切,中期疗效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锋勾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锋勾针治疗组(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疼痛、水肿及Fugl-meyer评分,并分析临床有效率.结果:锋勾针治疗组的疼痛、水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锋勾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估其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观察患者肩部肿胀程度。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程度和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侧肢体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手的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康复训练联合针药治疗方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和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院自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就诊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按照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而联合组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药汤剂和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肿胀症状和上肢运动功能状况。结果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肿胀和疼痛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针药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刘东辉  董继革 《中国医刊》2011,46(11):58-59
目的 探讨物理疗法中超短波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超短波疗法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上肢Fugl-Meyer评分和上肢自发性疼痛VA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超短波疗法结合康...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2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为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的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单纯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简式Fugl-Meyer法进行上肢功能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Ashworth痉挛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脑梗死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P<0.05或P<0.01),以及缓解疼痛和改善上肢痉挛、提高认知功能评分和SS-QOL评分(P<0.05或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可提高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悬吊循经弹拨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次/d,5 d为1疗程,连续治疗8个疗程。8个疗程后,应用肩手综合征(SHS)评估量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治疗效果和统计分析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6.96%,对照组有效率78.26%,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HS、FMA、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