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运动指导及高钙饮食对产后骨密度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产科单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144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产妇分为A、B、C3组,每组48例.A组产妇每日口服碳酸钙600 mg;牛奶250 mL,2次/d;指导运动(产后2个月开始,以4 km/h的时速快步走30 min/次,5~7次/周);B组产妇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后运动指导及高钙饮食对产后骨密度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产科单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144名为调查对象,随机将产妇分为A、B、C三组,每组48例.A组产妇每日口服碳酸钙600mg;牛奶250ml,每天两次;指导运动(产后2个月开始,以4公里/小时的时速快步走30分钟/次,5-7次/周);B组产妇每日口服碳酸钙600mg;牛奶250ml,每天两次;由我课题组成员专人负责督导.C组无专人督导其服钙片、牛奶及进行运动指导.所有产妇分别于产后3天内、产后6个月、产后12个月测量一侧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结果 ①孕期(产后3天内测定)骨量减少发生率为76.4%;②所有产妇产后半年的骨密度明显低于产后早期,也低于产后一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③在产后12个月三组左侧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高;④分组、哺乳时间长短及产后早期骨密度值与产后12月骨密度恢复情况有显著相关(P=0.000);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哺乳期造成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停止哺乳后并没有很快恢复.但哺乳期适当的运动及高钙饮食干预可促进骨量恢复,降低骨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恢复哺乳期妇女骨密度恢复的有效方法,预防哺乳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方法 选择在我院产科单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120名为调查对象,随机将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哺乳期健康指导,生活如常;实验组1)在接受常规哺乳期健康指导的同时,由课题组指定专人进行预防哺乳期缺钙相关知识培训;2)指导合理膳食,摄入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鱼虾、骨头汤等,坚持每天喝牛奶250ml~500ml;3)运动指导产后2个月开始,以4公里/小时的时速快步走30分钟/次,5~7次/周, 避免剧烈运动;4)每日口服碳酸钙600mg,连服1年.所有产妇分别于产后3天内、产后6个月、产后12个月测量一侧股骨颈骨密度.结果 所有产妇产后半年的骨密度明显低于产后早期,也低于产后一年,实验组产后6m、12mBMD峰值及产后12mBMD恢复正常的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哺乳期造成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停止哺乳后并没有很快恢复.但通过预防哺乳期缺钙相关知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口服补钙等健康宣教,可促进骨量恢复,降低骨转换率.  相似文献   

4.
陕西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素敏  李晓娟  薛健  贾瑛  李文献  于红  张亚靖 《医学争鸣》2002,23(12):1115-1117
目的:获得正常人骨密度(BMD)参数,明确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骨峰值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质疏松症的群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er公司生产的DPX-IQ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度仪(DXA),随机对陕西地区20-89岁的受试者2524人进行腰椎(L2-4)及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BMD测定。结果:骨峰值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较女性早10a,骨峰值平均在20-3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在任何年龄都是女性的骨量小于男性;BMD的变化与年龄增长关系密切,女性存在着与年龄因素和绝经期因素有关的骨量丢失;松质骨(腰椎和股骨上端各部位)从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股骨上部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不同部位松质骨骨量丢失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股骨Ward's三角最敏感。  相似文献   

5.
产后早期妇女骨密度变化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产后早期妇女骨骼密度的变化.方法 产后3~7天妇女60例,对照组31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1-L4椎体的骨密度,分析妊娠哺乳对骨密度的影响.结果 产妇组L1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5,L2、L3、L4骨密度虽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妊娠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降低现象,L1椎体骨密度测定较腰椎其余部位更为敏感.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早期发现产妇骨量降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后骨密度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单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144例,分别于产后3 d内、产后12个月测量骨代谢指标[血碱性磷酸酶(ALP)、尿钙/尿肌酐(Ca/Cr)]和一侧股骨颈骨密度,记录产妇的哺乳时间.将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48例.A组产妇口服碳酸钙600 mg,牛奶250 ml,2次/d,指导运动;B组产妇口服碳酸钙600 mg,牛奶250 ml,2次/d,专人负责督导;C组无专人督导其服钙片、牛奶且无运动指导.结果 (1)产后3 d内骨量减少发生率为76.9%(100/13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12个月3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高;3组的血ALP、尿Ca/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低;(3)产后是否补钙及运动、哺乳时间长短及产后早期骨密度值与产后12个月骨密度恢复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 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产后骨密度恢复与孕期骨密度状况及哺乳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哺乳期适当的运动辅以高钙饮食可促进骨量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围绝经期女性的骨密度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在苏州市和太仓市随机选择年龄39—69岁的围绝经期女性1024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骨密度测定。结果在1024例调查对象中排除7例恶性肿瘤患者,8例甲亢患者,实际分析1009份调查资料。骨量正常者占62.2%,骨量减少者占27.4%,骨质疏松者占10.4%。低收入、文化程度低、已绝经、吸烟、多次妊娠等均是导致骨量下降的因素,喝牛奶、运动等有利于骨量增加。结论应该针对影响骨量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健康体检者行常规骨密度(BMD)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导致骨密度降低高危因素,为有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指导,从而有效降低骨质疏松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 351例不同职业健康体检者给予骨密度测定,同时记录年龄、体重指数、运动程度、生活饮食习惯(如烟酒不良嗜好、饮茶及咖啡习惯),并根据检查结果对不同年龄段进行结果分析,同时分析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运动程度、生活饮食习惯(如烟酒不良嗜好、饮茶及咖啡习惯)的相关性。结果:①在1 351例检查人群中,骨量减少率为37.88%,骨质疏松率为4.89%。②体重指数、户外运动程度与骨密度(BMD)减低率呈反比,年龄与骨密度(BMD)减低率呈正比。③长期吸烟、饮酒、饮浓茶及浓咖啡,骨密度减低率明显增高。结论:通过对照同龄人的检测结果比较,普及受检人员对自身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知晓年龄、体重指数、户外运动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从而提高该人群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骨质疏松,对于骨量减少的人群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超声骨密度测定影响低骨量婴幼儿的相关因素并探讨低骨量患儿在中山北部地区的干预方案.方法 选取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儿童体检室作常规健康体检的6~36个月婴幼儿211例.所有研究对象测定骨超声传导速度(SOS),同时抽血查血钙、磷、铁、锌和碱性磷酸酶(ALP),将超声骨密度Z值低于均数2个标准差的小儿编为低骨量组,将骨密度Z值在均数士2个标准差间的小儿编为正常组,分别比较两组血液检测结果.对低骨量组患儿予补充维生素D(Vit D)、钙剂和补充相应微量元素,并对饮食结构、日光浴等做干预性行为指导.于3、6、12个月后分别复查SOS,三次复查结果分别与前一次结果比较.结果 低骨量组血钙、磷、锌、铁均降低.正常组与低骨量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AL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低骨量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个月的SOS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第3个月与第6个月的SOS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第6个月与第12个月的SOS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①婴幼儿低骨量与血钙、血磷、血锌、血铁相关.②对饮食结构、日光浴等行为指导及加强对Vit D、钙剂、磷、铁、锌等元素的补充,可提高远期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产后妇女骨密度降低与年龄、体质量指数、分娩间隔时间、哺乳时间长短及孕期补钙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中山市博爱医院产后42d检查的产妇638例。测定产后42~50d的骨密度值及骨代谢指标。结果产后42~50d妇女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素为产次、分娩间隔、长短哺乳时间长短。结论产后早期妇女骨密度变化情况与多种因素有关,产次、分娩间隔、长短哺乳时间长短是骨密度减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莉  ;张波  ;易念华 《医学综述》2014,(23):4394-4395
目的探讨分析绝经前后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60例女性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绝经期30例(甲亢A组),生育期30例(甲亢B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其中绝经期30例(健康A组),生育期30例(健康B组)。测定女性甲亢患者与健康者的骨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甲亢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腰椎、股骨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亢组患者的骨密度与绝经年限,病程,血清FT3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病程、FT3可能是导致女性甲亢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SH是女性甲亢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女性甲亢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的健康女性,尤其是绝经后患者更明显,故对绝境后女性甲亢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722例成都市职业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职业女性骨密度现状及各年龄段低骨量发生率,为职业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722例健康职业女性进行第2~4腰椎和左股骨颈骨密度测量,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成都地区职业女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峰值分别出现在31~35岁组、20~25岁组;各年龄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显著高于股骨颈(P<0.05),两部位低骨量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成都市职业女性低骨量在各年龄段均存在,提示从骨峰值年龄段就应重视骨量丢失问题。其中腰椎骨密度检测对于及时发现低骨量进行干预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278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BMD测定结果与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8例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7.0%(75/278)。年龄〉50岁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年龄≤50岁者;体重≤60 kg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体重〉60 kg者;身高≤155 cm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身高〉155 cm者;BMI≤20 kg/m^2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BMI〉20 kg/m^2者;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者,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降低主要发生于腰椎骨,年龄≥50岁、绝经、体重≤60 kg、身高≤155 cm、BMI≤20 kg/m^2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成年男性肝硬化患者骨密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单光子吸收技术和双能X射线吸收技术,分别测定38例成年男性肝硬化患者和36例健康成年男性桡骨中远1/3交界处及腰椎、股骨近端的骨密度(BMD)。结果表明:成年男性肝硬化患者BMD与健康成年男性相比,差异无著性(P>0.05),肝功能B级和C级者中轴松质骨BMD明显低于A级者(P<0.05)。提示成年男性肝硬化的BMD变化与肝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nes’骨折)与患者骨密度(BMD)关系,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76例40—70岁由轻创伤引起Colles’骨折的女性患者和92例同年龄无骨折史的女性,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左股骨上端BMD,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olles’骨折组BMD明显低于同年龄对照组,其腰椎和左股骨上端Wardg三角区骨质疏松(OP)检出率分别为31.48%和51.18%。结论 40—70岁女性由轻创伤引起的Colles’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曹晶  江霞 《医学综述》2014,(11):2078-208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4)、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测定,对两组骨密度水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男性T2DM患者除L2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女性T2DM患者除L4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T2DM组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49.43%,健康组为17.07%(P<0.05)。T2DM患者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BMI、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骨密度较健康组低,骨质疏松发病率较健康组高,且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BMI、胰岛功能均是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部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40例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分析骨折部位和次数与BMD关系,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BMD值。结果740例患者中,共发生838次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外周骨折分别为192次(22.9%)、53次(6.3%)、159次(19.0%)和434次(51.8%),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5.0%、81.1%、57.9%和49.1%,不同部位骨折处骨质疏松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多次骨折组的年龄显著高于一次骨折组(P〈0.05),而其腰椎1~4、大转子(Troch)部位的BMD则显著低于一次骨折组(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以椎体、桡骨远端为常见,髋部骨折较少见;发生髋部骨折者常具有低BMD;多次骨折患者年龄为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变化对股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6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切除双侧卵巢,另一组行假手术.术后监测体质量变化,喂养8周后处死,取股骨检测骨密度(BMD).结果 去卵巢后动物体质量增加明显.去卵巢组阴道细胞学无明显的动情周期,表现为低雌激素状态;子宫横切面积较假手术组显著缩小,且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上皮高度、内膜腺体面积百分比等形态计量指标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去卵巢组的BMD、骨矿含量(BMC)均低于假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单位体质量的BMC在去卵巢组明显降低(P=0.003).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BMC与第8周体质量正相关、体质量差负相关;标化BMC与体质量差负相关.结论 成功建立去卵巢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卵巢后大鼠一定体质量的增加可能部分减缓去卵巢所致骨量下降,但过度的体质量增加可能导致单位体质量BMC的下降,引起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