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英夫利西单抗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英夫利西单抗在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脊柱关节病、银屑病关节炎、成人斯蒂尔病、克罗恩病、眼色素膜炎、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5,(17):2356-2358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3年4月我院风湿科行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者共209例,通过门诊和病房随诊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记录患者用药过程中及停药后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成功的166例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总的ADR发生率为19.3%(32/166),位居前3位的ADR类型为过敏反应5.4%(9/166)、皮疹4.8%(8/166)及感染3.6%(6/166),从用药到发生ADR的时间为(20.4±30.2)周(2~122周)。因重度ADR导致停药的占4.2%(7/166),分别为结核感染4例和迟发性过敏3例。结论:英夫利西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认可,ADR大多温和、可耐受,但在用药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患者类型。  相似文献   

3.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炎性关节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性关节病是一组慢性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及其相关的关节炎,它们的治疗一直是风湿病学家面临的挑战。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生物制剂,它的出现为炎性关节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本文着重介绍了英夫利西单抗—一种人/鼠嵌合的肿瘤坏死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这组疾病的最新进展,并综述了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夫利西单抗对哮喘模型豚鼠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英夫利西单抗对哮喘模型豚鼠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豚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英夫利西单抗低、中、高剂量(5、10、15 mg/kg)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英夫利西单抗各剂量组ip给予10%卵蛋白以致敏,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和英夫利西单抗各剂量组再分两次给予2%卵蛋白溶液雾化吸入,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每次激发前英夫利西单抗各剂量组ip相应剂量的英夫利西单抗,第二次激发后24 h处死动物,对比各组血清、组织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TNF-α水平.结果 模型组血清、组织匀浆、肺泡灌洗液中TNF-α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英夫利西单抗各剂量组血清、组织匀浆、肺泡灌洗液中TNF-α的浓度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TNF-α与豚鼠哮口喘形成密切相关;使用英夫利西单抗可以减少豚鼠哮喘模型血清、组织匀浆、肺泡灌洗液中TNF-α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2例患者在接受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后并发肺结核。例1为23岁男性,因强直性脊柱炎给予口服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洛索洛芬及静脉滴注IFX。IFX初始剂量200 mg,此后于第2、6、8周给予相同剂量。第4次输注IFX后2个月,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抗结核分枝杆菌抗体(+),X线胸片示双肺弥漫性粟粒影,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例2为54岁男性,因类风湿关节炎应用甲氨蝶呤、塞来昔布和IFX,IFX治疗方案同例1。患者于第2次IFX治疗后1个月出现轻微咳嗽、咯痰。胸部CT示双肺炎性改变。T细胞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考虑为"肺结核可能"。2例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均好转。  相似文献   

6.
英夫利西单抗即类克,是一种细胞因子(TNF-α)抑制剂,在自身免疫性风湿病(ARDs)发病机制中,TNF-α具有诱导致炎细胞因子生成的功能活性,在自身免疫性风湿病(ARDs)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英夫利西单抗通过抑制TNF-α生物活性、靶向性治疗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关节破坏,改善关节功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被批准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价格昂贵的新型生物制剂,治疗风湿病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输液反应[2],护士作为输液治疗的执行者,有必要对生物制剂的输液反应加以研究,以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合理处置、提高用药安全性。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输注英夫利西单抗发生输液反应的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7.
1例29岁男性患者因克罗恩病给予英夫利西单抗300 mg静脉滴注,首次给药后第4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6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39×109/L,血红蛋白144 g/L,血小板计数138×109/L。第2次给药后25 d患者肢体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紫色瘀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7×109/L,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计数10×109/L。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并间断输血,但外周血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结合骨髓涂片检查和骨髓活检结果,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美罗培南、氢化可的松、促红细胞生成素、环孢素、司坦唑醇、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更昔洛韦等治疗。约2个月后复查:白细胞计数2.0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62×109/L,红细胞计数2.51×1012/L,血红蛋白73 g/L,血小板计数24×109/L。患者出院,继续环孢素治疗。次日患者出现发热,7 d后双上肢、背部散在出现紫红色瘀点。患者再次入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5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80×109/L,红细胞计数2.45×1012/L,血红蛋白74 g/L,血小板计数56×109/L。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尽管全力救治,但患者终因重度贫血(血红蛋白降至38 g/L)、重症感染、出血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李宝莲  公悦  张彬 《北方药学》2013,(12):179-179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程长,患者心理压力大,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商品名为类克),为单克隆抗体,2008年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治共识意见中推荐用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重度克罗恩病[1]。有国内学者进行了英夫利西单抗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进展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进展性类风湿关节炎及疾病活动性指数(DAS28)≥3.2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组40例给予来氟米特、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分别在治疗0、6周及22周记录临床、实验室指标数值及关节肿胀及压痛数改善达20%(ACR20)、50%(ACR50)和70%(ACR70)的例数。结果对照组在6周时除关节肿胀数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改善,22周时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在6周时各项指标均有改善,22周疗效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R20在6周、22周ACR50、ACR70疗效均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严重。结论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进展性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治疗难治性重症类风湿关节炎(RA)8周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0例难治性重症RA患者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0周,第2周,第6周),观察治疗前、第1周、第4周及第8周各项观察指标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0例RA患者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DAS28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英夫利西单抗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难治性重症RA的各项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炎性活动指标,显著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1.
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靶向治疗的免疫抑制药物,最初用于淋巴瘤的治疗,近年其用于风湿性疾病治疗也引起关注.本文综述利妥昔单抗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制剂在国内风湿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产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近年在国内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本文综述其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国内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依那西普是目前全球应用极广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可用于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国外临床已应用十余年.本文综述依那西普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薛愉  万伟国 《上海医药》2012,(19):25-31
糖皮质激素是凤湿病治疗中的最重要药物,具有强力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但在改变病理过程的同时也会打破原有的生理平衡,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准确认识、规范应用和及时防治糖皮质激素的并发症对临床医师来说十分重要。本文就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药理机制以及规范化应用和并发症防治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针对白介素受体的新型生物制剂不良反应较少,其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本文重点综述两种白介素受体拮抗剂(阿那白滞素和托珠单抗)在风湿性疾病尤其是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如肌腱、滑囊、筋膜等一组疾病,而药物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风湿性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类药、缓解病情风湿药及生物制剂,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开始或期间就对药物不敏感,除了疾病自身的特点外,个体遗传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风湿性疾病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可预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建议。本文以风湿性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为主线,归纳了近年来影响药物疗效中有关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accumulating evidence that tumour necrosis factor (TNF)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Recent bio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allow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ents that directly target TNF, a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n the last 2 years, the US FDA and the EU’s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have approved two biologic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RA, etanercept and infliximab. Etanercept is a fusion protein, composed of the Fc portion of IgG1 and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the TNF receptor (p75). Infliximab is a chimeric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composed of murine variable and human constant regions. In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both agents have proven to be effective and well-tolerated in RA patients. This review evaluates the available TNF inhibitors, summarises pertinent clinical trials and underscor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gents in terms of molecular structure, efficacy, safety data, antigenic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相似文献   

18.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对应用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和依那西普(etanercept)治疗期间及随访过程中AS患者所发生的全部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总结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不良反应术语命名(WHOART)系统进行分类,观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英利昔单抗治疗63例AS患者中,21例(33.33%)患者发生了至少43例次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2例患者发生严重的皮炎伴脱发,1例在第3次输注药物过程中出现输注反应。共有142例AS患者入选依那西普临床试验,随机分配,治疗组70例,安慰剂组72例,双盲治疗期安慰剂组和依那西普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9.17%和4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安慰剂组和依那西普组分别为20.83%和38.57%;开放治疗期内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安慰剂组和依那西普组分别为41.67%和32.86%,两组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分别为40.28%和30.00%;依那西普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局部反应、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和呼吸道感染等。结论:短期临床观察显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英利昔单抗和依那西普治疗AS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孔宁  吕玲  万伟国 《上海医药》2012,33(13):14-18
生物制剂因具有靶向特点,近10年来在风湿病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目前已获准用于临床的各生物制剂的特点以及这些生物制剂类慢作用抗风湿药在各种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羟氯喹在风湿病治疗中眼部不良反应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羟氯喹在风湿病治疗中出现的眼部不良反应。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83例使用羟氯喹的风湿病患者所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83例患者所使用羟氯喹的初始剂量为200~400mg/d,之后按病情减量为100~200mg/d。83例中有12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眼部反应5例(6.0%),神经系统反应为3例(3.6%),消化道反应2例(2.4%),皮疹1例(1.2%),以及水肿1例(1.2%)。在接受视野检查的14例患者中,1例视野缺损很可能与羟氯喹有关,另1例可能有关。结论:羟氯喹治疗风湿病可引起眼部不良反应,反应程度较轻,停药或减少剂量后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