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内机械取栓是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应结合病史、发 病形式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病变性质;依据病变性质并参考手术路径,个性化选择支架取栓、 抽吸取栓、球囊/支架血管成形术、动脉溶栓任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取栓;并依据手术方式选择手 术材料,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LVO)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9例发病时间在4.5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随机分至直接取栓组(29例)和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组(桥接治疗组,30例).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后血管开通、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  相似文献   

3.
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把血管内血栓取出体外,恢复大脑血运重建,减少致残率,甚至挽救更多生命.大量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是显著的,根据影像学证实脑组织存在缺血半暗带而超时间窗的患者进行机械取栓仍然合理的[1].在本文中,我们将对AIS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SWIM技术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11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采用SWIM技术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该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观察指标为术后即刻成功再通(mTICI≥2b)、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以及术后24 h任何颅内出血、90 d全因死亡。结果 共纳入35例患者,平均年龄66.1±12.1岁,男性26例(74.3%),基线NIHSS评分22(15~34)分。术后即刻成功再通率为94.3%(33/35),90 d良好预后率为45.7%(16/35),24 h颅内出血率为17.1%(6/35),90 d全因死亡率为37.1%(13/35)。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低(P =0.001)、基线后循环ASPECTS评分较高(P =0.016)、发病至到院时间较短(P =0.039)、发病至再通时间较短(P =0.047)、血管成功再通率较高(P =0.036)以及饮酒比例较低(P =0.042)与良好预后相关。结论 使用SWIM技术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BA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于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医院卒中单元就诊并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颅内大动脉闭塞的AI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梗死部位和责任血管分为BAO组(BAO-AIS患者)和前循环颅内动脉闭塞(anterior circulation intracranial artery occlusion, ACO)组(ACO-AIS患者)。采用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血管再通治疗后的功能预后,以评估再通治疗的有效性,采用血管再通治疗后出血转化和脑实质出血发生率评估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对比分析两组队列间患者血管再通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 BAO组患者比ACO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比例更低(35.71%比59.21%,χ2=4.558,P=0.033).两组间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90 d mRS评分...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取得良好预后的基础是及时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有效灌注, 即达到前向血流mTICI 2b/3级。当使用取栓支架取栓、抽吸导管取栓、球囊/支架成形术等方法开通 闭塞血管过程中,未能达到缺血区有效灌注时,应仔细分析原因,再度审视手术路径、病变性质、闭 塞血管特点、血栓性状及负荷量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减少手术延误,适时转换手术方 式,更换手术材料,或辅以药物等可行的补救措施,尽快恢复缺血区有效灌注。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取得良好预后的基础是及时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有效灌注,
即达到前向血流mTICI 2b/3级。当使用取栓支架取栓、抽吸导管取栓、球囊/支架成形术等方法开通
闭塞血管过程中,未能达到缺血区有效灌注时,应仔细分析原因,再度审视手术路径、病变性质、闭
塞血管特点、血栓性状及负荷量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减少手术延误,适时转换手术方
式,更换手术材料,或辅以药物等可行的补救措施,尽快恢复缺血区有效灌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对不同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静脉 溶栓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患者。 方法 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从中选取所有完成了溶栓 前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且血管成像提示有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对不同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 效性及安全性结局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入选122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5.2%,而颈内动脉闭塞组为0%, 基底动脉闭塞组为40%。大脑中动脉闭塞组90 d随访生活自理[53.9% vs 21.1%,P =0.007,比值比 (odds ratio,OR)=5.68]及良好预后(42.7% vs 21.1%,P =0.041,OR =3.76)的比例均优于颈内动脉 闭塞组,死亡率低于颈内动脉闭塞组(4.5% vs 47.4%,P <0.001,OR =0.03),而两组溶栓后的症状 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1% vs 0%,P =0.962)。 结论 不同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有明显差异,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静 脉溶栓开通率最高,疗效明显优于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卒中护理小组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48例急性前循环闭塞的临床资料。72例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76例采用护理小组干预(观察组)。 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30±108)min]较对照组[(266±110)min]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发病90 d预后良好率(60.5%,46/76)明显高于对照组(41.7%,30/72;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89.5%,68/76)明显高于对照组(73.6%,53/72;P<0.05)。观察组术后抑郁、焦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卒中小组可以快速反应,为卒中病人提供绿色通道,一体化服务为病人节省术前准备时间,围手术期的专科护理减少并发症,早期康复及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 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 方法 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1∶1比例匹配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卒中亚型 (TOAST分型),匹配患者的NIHSS评分≥10分。主要疗效结局为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 24 h ICH及90 d全因死亡率。 结果 共纳入328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EVT组69例,IVT组259例,匹配后两组基线数 据相似,每组各55例。各卒中亚型比例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P <0.001),两组均以大动脉粥 样硬化型为主,其中EVT组63例(91.3%),IVT组164例(63.3%)。临床疗效结局显示匹配后EVT组90 d mRS评分≤1分比例(30.9% vs 38.2%,校正OR 0.724,95%CI 0.329~1.595,P =0.423)及mRS评分≤2 分比例(38.2% vs 50.9%,校正OR 0.596,95%CI 0.279~1.272,P =0.181)均低于IVT组,但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安全性结局方面,24 h症状性脑出血及治疗后90 d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 意义。 结论 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EVT治疗和单纯IVT治疗,在疗效及安全 性结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NIHSS评分
≤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2b级)、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率
(mRS评分≤2分)等。
结果 共纳入1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4.5岁,男性11例(84.6%)。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100%;围
手术期并发症2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90 d良好预后率100%。
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NIHSS评分 ≤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2b级)、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率 (mRS评分≤2分)等。 结果 共纳入1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4.5岁,男性11例(84.6%)。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100%;围 手术期并发症2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90 d良好预后率100%。 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0.06~0.71,P =0.01)。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