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子奇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0):1123-1127
中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高发地区,多种危险因素与之有关。前后循环颅内动脉 狭窄/闭塞在危险因素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后循环动脉的解剖结构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且 具有较多的解剖变异性。本综述回顾了基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Mori分型、LMA分型,并对复杂后循 环颅内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进行了临床定义。由于复杂后循环颅内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药物治 疗效果往往不佳,卒中复发率高,同时血管内治疗又较困难,因此,本文从解剖结构、危险因素、卒中 病理生理特点、侧支循环、影像学评估及临床治疗进展多个方面对复杂后循环病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是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与之存在区域性关联。椎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
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发病机
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科学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相对于颈内动脉,针对后循环的研究一向较少,而在后循环血管中,椎动脉颅内段又是
最容易被忽视的。获得2012年Johann Jacob Wepfer奖的Louis R. Caplan教授的这篇综述介绍了椎动脉
颅内段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对临床工作会有帮助,我们在征得Caplan教授同意后将其翻译成中文,以
飨读者。在此感谢Caplan教授的授权,也感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
刘丽萍教授和王晶医师的沟通、审校和翻译工作!
【摘要】 在后循环所有的动脉中,我们对椎动脉颅内段关注最少,特别是在闭塞病变的治疗方面。
早期的临床病理研究表明,在延髓外侧及小脑后下动脉分布区梗死的患者中经常发现椎动脉颅内
段闭塞。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
NEMC-PCR)408例患者中,严重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其中椎动脉远端最易受累,有
时还累及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常累及双侧,并且常伴有基底动脉及颈部椎动脉闭塞。双侧
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症状有突发眩晕/视物模糊及共济失调等,病程迁延数月或者数年,但很少
会发展成致残性卒中。大多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的梗死灶多位于后循环供血区的中央及远端,
吻侧可以到达延髓及小脑下部。虽然目前的诊断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及梗死部位,但
对不同的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却少有研究报道。椎动脉颅内段疾病的治疗仍是一
个未知的领域,亟需关注及解决。  相似文献   

4.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42-1351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
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
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神经功能恶化,早期预
后不良。目前BAD仍缺乏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标准,使得BAD临床研究及精准诊疗面临挑战。近期应
用高分辨及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可同时显示载体动脉管壁和穿支动脉形态,未来有望突破BAD的发病
机制研究的瓶颈。本文对BAD临床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
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邱利君  经屏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23-1032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证实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 窄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前 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 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晨  汪凯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1):1239-1243
尼麦角林是一种麦角生物碱衍生物,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治疗。多项临
床前研究显示,尼麦角林对于认知障碍的改善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尼麦角林除能够改善脑循环,
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外,还具有营养神经及抗氧化等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尼麦角林能够改善患者
卒中后抑郁相关的情绪障碍以及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尼麦角林具
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暂无尼麦角林治疗导致纤维化或麦角中毒的研究报道。本文就尼麦角林在神
经系统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颅内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在我国,33%~50%的缺血性卒中归因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而在西方人群该发病率约为10%。早期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于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除了考虑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观察  相似文献   

8.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
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
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
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9.
黄丽红  刘光维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52-1359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头颈部DSA
或CTA的后循环TIA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10 min组、10~59 min组和≥60 mi n组,
比较椎动脉形态异常各亚型在3组间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动脉形态异常与后
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组109例(45.99%)、10~59 min组71例(29.96%)
和≥60 min组57例(24.05%)。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显示,性别、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
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形态异常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狭窄(狭窄
率1%~99%)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而一侧迂曲、双侧迂曲、一侧优势、一
侧优势合并迂曲和起源异常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
狭窄(OR 2.500,95%CI 1.381~4.525,P =0.002)、基底动脉狭窄率≥50%(OR 12.066,95%CI
1.446~100.668,P =0.021)是TI 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是影响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夹层相比颅外动脉夹层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既可以表现为缺血性
事件,也可以表现为出血性事件,多发生于年轻人。由于夹层发生部位、形成时机以及病变严重程度
不同,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影像学对于确诊动脉夹层至关重要。颅内动脉夹层易复发,且死亡率较高,
除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或随访观察外,对于症状较重或进展性动脉夹层患者,应
给予积极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而单一血管床及多血管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对脑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对以上内 容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不同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疾病特征及相关风险,为动脉 粥样硬化卒中的病因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前循环和后循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型特点。 方法 将2010年8月-2017年9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18~55岁缺血性卒中患 者纳入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年患者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病 因分型之间的区别。 结果 研究纳入678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包括203例(29.9%)后循环卒中及475例(70.1%) 前循环卒中。高血压均是两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占前循环卒中的68.6%和后循环卒中的66%。多 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OR 1.569,95%CI 1.082~2.277)作为危险因素对后循环发挥的作用更大。 结论 青年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和危险因素分布大体相似,糖尿病作为危险因素对后循 环发挥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 y m p t o m at i 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 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等,在 sICAD患者的鉴别诊断、卒中风险评估及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负荷(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burden,ICASB)对缺血性卒中1年复发 的影响。 方法 入组中国22家医院共计2864例发病7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MRA检查, 并根据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数量计算ICASB,根据不同的ICASB将患者分为<4分组、4~5分组和>5分 组。比较不同ICASB组间基线数据的差异,并分析1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ICASB<4分组、4~5分组和>5分组分别有2491例、214例和159例。不同ICASB组责任血管 狭窄程度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ICASB 4~5分(HR 2.28, 95%CI 1.41~3.71,P =0.0008)、卒中家族史(HR 2.06,95%CI 1.27~3.33,P =0.0033)、缺血性卒中 病史(HR 2.12,95%CI 1.29~3.50,P =0.0030)、以前和现在吸烟史(HR 0.54,95%CI 0.35~0.85, P =0.0075)及入院时NIHSS评分(HR 1.05,95%CI 1.00~1.09,P =0.028)是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 素。Kapl 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CASB 4~5分组1年卒中复发率(10.28%)较<4分组(3.89%)和 >5分组(6.91%)增高(均P <0.0001)。 结论 ICASB 4~5分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白塞病(Behçet's disease,BD)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神经白塞病 (neuro-Behçet's disease,NBD)在BD发病率中占2.5%~49%,是导致BD预后差的重要因素。NBD通常分为 脑实质型和非脑实质型(后者也称血管性NBD),在血管性NBD中,除了常见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之 外,也陆续有报道其他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以及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缺血性视神经病等不同类型 的血管损害,病变位置已经涉及脑实质,扩展了以前血管性NBD定义的范畴。BD相关卒中临床表现各异, 易被忽视或误诊,本文对BD相关卒中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 关系。 方法 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纳入2017年1-10月间进行超声心动图和DSA检查的缺血 性卒中患者。对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分为动脉轻度狭窄组和动脉中重度 狭窄组。LVMI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标准计算。在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狭窄患者中分别比较动脉 轻度狭窄和中重度狭窄组传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 脉硬化心脏病、血脂及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和LVMI。单因素分析及二元回归分析 影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LVM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69例登记患者中,85例(50.3%)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84例(49.7%)为颅内动 脉粥样硬化狭窄。在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中重度狭窄患者年龄比轻度狭窄患者大 [(64.3±12.4)岁 vs(56.0±13.2)岁,P =0.001],LVMI较轻度狭窄患者高[(43.6±10.3)g/m2.7 vs (36.6±7.2)g/m2.7,P <0.001]。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患者LVMI低于中重度狭 窄患者([ 36.5±7.2)g/m2.7 vs(46.1±13.6)g/m2.7,P <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VMI与颅内 外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553,P<0.001)。二元回归分析发现LVM(I OR 1.13,95%CI 1.05~1.21)、 年龄(OR 1.06,95%CI 1.01~1.11)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率正相关,LVMI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 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 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包括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急 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及责任动脉、责任动脉有无严重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 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复发,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缺 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4.8%)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卒中病 史、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A、责任脑动脉狭窄程度≥70%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1年内复发 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后循环梗死、有责任脑动脉严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 发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超说明书Enterprise支架在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单中心由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或闭塞病变引起的、3个月内曾发生 低灌注脑梗死或TIA的症状性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为70%~100%。给 予Enterprise支架置入,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手术技术成功(前向血流mTICI 2b/3级)率、狭窄程 度的变化、围手术期(术后1周内)卒中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以及远期血管再狭窄率。 结果 共纳入36例患者,34例为≥70%的狭窄性病变,2例为闭塞病变。36例患者共置入Enterprise支架 38枚,其中2例串联病变置入支架4枚。手术技术成功率94.44%(34/36),狭窄率从(89.21±5.13)% 减至(23.56±3.57)%(P =0.021)。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2例(5.6%),均为穿支病变。平均随访 12.37±3.11个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20例(55.56%)患者于术后18.25±2.13个月复查了头颅CTA,其中 1例基底动脉及椎动脉V4段串联病变者,术后8个月CTA复查显示V4残余狭窄消失,但基底动脉残余狭窄 加重约20%,其余患者残余狭窄均消失。 结论 Enterprise支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 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