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华  宋健安  史静  徐燕玲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0):1141-1144
目的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专业与非重点学科专业人才梯度及发展现状进 行调查,为不同专业的人才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北京天坛医院重点学科脑血管病专业和非重点学科专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在 职医师为研究对象,对比医师的人才梯队及科研产出的差异。 结果 脑血管病专业组共103人,非重点学科组共308人。脑血管病专业组平均年龄高于非重点学 科组(43.3±7.9岁 vs 41.3±8.7岁,P =0.036);两组的专业技术职称(P =0.005)、教学职称(P<0.001) 和学历(P =0.001)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病专业组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高级教学职称 和博士学历的比例更高。2016-2017年度、2017-2018年度及2018-2019年度脑血管病专业承担的国 家级(6项 vs 1项、7项 vs 0项、8项 vs 4项)和省部级课题(7项 vs 4项、9项 vs 3项、6项 vs 3项)均多于 非重点学科组。 结论 与非重点学科专业相比,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专业人才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更高,科研产出 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科专业。应借鉴脑血管病专业人才管理策略,加强人才引进,激励科技创新,提 高医院人力资源发展和管理水平,以促进医院各科室医学人才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专业技术人才是现代医院竞争力的核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依托脑血管病
重点学科的建设,建立了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策略。在结合引进人才需求、创建良好的吸引人
才环境、加强引进人才评估和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做好自由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5-2019年期间,随着脑血管病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储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完成的脑
血管病课题数量逐年稳步上升,其中,国家级课题逐年升高的趋势最为显著,科研的产出也逐年增
加,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发表SCI文章数量分别为67篇、72篇和82篇,总的影响因子分别为274.712
分、337.753分和398.195分,国际影响力也有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
方法 连续入组2018年12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IIH患者,并选取年
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传递函数的算法分析TCD显示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动脉
血压的自然波动以评估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
结果 入组IIH组10例,对照组13例。所有入组者均完成了双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测,共
检测了20个高颅压半球及26个正常对照半球。与对照组相比,IIH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增益显著降
低[(0.64±0.35)%/% vs(0.37%±0.20)%/%,P =0.004];相位也显著降低(58.80±20.86°vs
39.16±23.79°,P =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H组每秒钟脑血流速度的恢复率较对照更低,但差
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26.34±43.29)%/s vs(38.81±20.16)%/s,P=0.240]。
结论 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显著受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左心房超声检查特点。
方法 连续入选我院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36例,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间左心房大小、面积及左心房射血分数、左心房压力等结构及功能指标。
结果 两组左心房内径、左心房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组左心房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61.13±11.42)% vs (65.15±10.12)%,P=0.043];左心房压高于对照组[(98.76± 21.89)mmHg vs (75.37± 26.98)mmHg,P=0.0414];左心房中部血流流速低于对照组[(57.50±4.03)cm/s vs (66.56±10.59)cm/s,P=0.035]。
结论 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左心房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症状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的精神行为特点和认知功能特征。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1年6月~2013年12月广州市脑科医院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
症状就诊的VCIND18例、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16例和无认知功能
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NPI)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评定精神行为和认知状态,并比较各组间精神行为及认
知状态的差异。
结果 VCIND组最多见的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66.7%),睡眠障碍(61.1%),其
次为激越/攻击行为(55.6%),幻觉/妄想(44.4%)。VaD组焦虑/抑郁症状与VCIND组相比较多见,差
异具有显著性(75% vs 16.7%;P =0.001)。VCIND组各认知评分介于VaD组和NCI组之间,与NCI组
相比,在视空间/执行能力(2.78±0.73 vs 4.50±0.51)、注意(4.61±0.61 vs 5.33±0.48)、语言
(2.11±0.47 vs 2.67±0.49)、抽象[1(0,1)vs 2(1,2)]、延迟记忆[2(2,3)vs 4(4,4)]方面差异
均具有显著性(P <0.001)。
结论 VCIND可以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尤其是急起的易激惹/情绪不稳、睡眠障碍及激越/
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参数和脑
中线结构移位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反映脑中线结构移位最敏感的qEEG变化区域。
方法 纳入2017年9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脑
梗死体积>患侧大脑中动脉流域的2/3,发病7 d内完成脑电图监测的脑梗死患者。使用快速傅里
叶变换分别计算梗死侧和健侧的前、中、后区域以及半球脑电图的δ/α功率比值(delta/alpha power
ratio,DAR),并记录同期GCS评分、NIHSS评分。在脑电图监测前后4 h内完成头颅CT或MRI,测量透明
隔水平的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统计不同区域的DAR与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根据中线结构移位
≥5 mm和<5 mm,≥10 mm和<10 mm分组,比较组间不同部位DAR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提示中
线结构移位≥5 mm和≥10 mm的DAR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NIHSS评分、GCS评分对中线结构
移位预测价值比较。
结果 共29例患者、38段脑电图记录纳入分析。健侧后头部DAR与中线结构移位正相关(ρ=0.5264,
P =0.0007)。中线结构移位≥5 mm组相比<5 mm组、≥10 mm组相比<10 mm组,健侧后头部DAR均显
著升高(分别为6.48±5.70 vs 2.09±1.47,P =0.0043;10.59±6.60 vs 3.29±3.30,P =0.0008)。分别
以DAR≥2.326和≥2.569为界值,可以提示中线结构移位≥5 mm和≥10 mm(敏感度分别为72.73%和
100.00%,特异度分别为81.25%和64.52%),均优于NIHSS评分和GCS评分。
结论 健侧后头部DAR增加与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结构移位呈正相关。qEEG可作为监测大面积脑梗
死中线结构移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M1及M2型的转化,为促炎型M1型小胶质细胞向抗
炎修复型M2型小胶质细胞的转化,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每组按术后时间点不同随机
分为1 d、3 d、7 d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通过立体定位仪用微量注射器向尾状核注射Ⅳ型胶
原酶0.5 U制备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对应时间点参照改良Garcia
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灌注取脑,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肿瘤
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2型小胶质细胞
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 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小胶质细胞M1型(Iba1+CD80)、M2型
(Iba1+CD206),评价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
结果 脑出血组1 d、3 d、7 d各时间点Garci a评分均较假手术组低,TNF-α、IL-6、BDNF及I GF-1的蛋白
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均P<0.01)。脑出血后1 d时M1型高于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38.33±1.53
vs 23.00±3.00,P =0.01);3 d时M1型同样高于M2型(66.33±3.06 vs 57.33±2.52,P =0.02);7 d时M1
型低于M2型(33.67±1.15 vs 52.33±0.58,P<0.01)。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1~3 d)以M1型小胶质细胞为主,脑出血亚急性期(7 d)以M2型小胶质细胞
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MRI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技术观察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非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
(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疗程为14 d。治疗前
后均进行头颅3D-ASL检查来测量梗死灶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rCBF高于对照组(0.97±0.45
vs 0.35±0.15,P =0.003)。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在卒中单元进修护士培训中的效果和作用。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卒中单元进修的护士为对照 组,2018年1月-2019年7月进修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团队合 作模式。比较两组间进修前后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成绩,以及两组对培训方式的评价和满意度。 结果 进修后,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94.68±2.59分 vs 90.70±2.78分,P<0.001)和操作考核成 绩(93.08±4.01分 vs 88.93±4.08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培训方式评价和培训满意 度等各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 结论 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在卒中单元进修护士培训中效果优于传统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近年脑血管病方向研究生生源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生源 质量提高策略。 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7-2019年入学的脑血管病方向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 研究生的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及是否为应届生等一般情况,毕业院校情况及入学方式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17-2019年脑血管病方向研究生生源总量持续增长,依次为35名,41名和59名;女生构成 比高于男生,三年女生比例分别为82.9%、85.4%和78.0%;以应届毕业生(84%以上)及本校生源 为主(56%以上);来自“211”或“985”高校毕业生较少,不足10%;近三年推免生占比分别为14.3%, 12.2%和22.0%,首都医科大学“5+3”长学制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减少,分别为34.3%,22.0%和15.3%。 结论 天坛医院脑血管病方向研究生生源存在着优质生源缺乏、优质生源流失等问题。应在扩大 招生宣传、制定相关奖励配套政策、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不断推进,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 ubarachnoid h emorrhages, 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对脑血管病医师的继续教育作用及其成效分析。 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2013年7月开始对脑血管病医师进行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 aSAH治疗效率持续改进模式教育,评价2013年1月-6月与2017年7月-12月两个时间段脑血管病医师对 aSAH患者发病72 h内介入栓塞或外科夹闭术治疗率变化及患者到院距接受治疗平均时间的差异。 结果 通过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的继续教育制度,脑血管病医师对 aSAH患者的治疗效率有显著改善[患者发病72h治疗率:83.6% vs 55.3%,P<0.001;患者到院距接受 治疗的平均时间:(45.0±31.3)h vs(78.6±51.8)h,P<0.001]。 结论 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是一种持续高效的脑血管病医师继续教育 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 超敏C反应蛋白(hi 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243例,另外选择同期 体检的无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p-PLA2、hs-CRP水平。依据颈部动 脉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 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 180.04±35.02)ng/mL vs(152.13±39.67)ng/mL,P=0.014]、 hs-CRP[(10.02±0.47)mg/L vs(2.64±0.33)mg/L,P =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②稳定斑块组 ([ 162.96±11.34)ng/mL,P=0.013]和易损斑块组([ 197.79±32.56)ng/mL,P=0.004]Lp-PLA2水平高 于无斑块组([ 143.67±12.35)ng/mL];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07),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③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12.86±1.67)mg/L]高于稳定斑块组[(10.82±0.53) mg/L,P=0.029]及无斑块组([ 9.54±0.47)mg/L,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Lp-PLA2与hs-CRP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不稳定性 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人员的现状,为提高神经介入教学 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2017年在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学员,对相关介入 操作“零”基础的学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员的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单位级别及学习后的 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等。 结果 在112例介入操作“零”基础学员中,男性学员108例(96%),中高级专业职称101例(90%);经 过6个月的学习,熟练或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92例(83%),熟练或较熟练掌握数字减影血 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81例(72%)。理论与实践均取得较好成绩的年龄集中在 26~35岁之间。 结论 神经介入技术与理论的最佳学习年龄在26~35岁之间。针对“零”基础的神经介入学员,应根 据学员前期的工作经验和教育基础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优化对脑血管病患者候诊意外、医疗纠纷、候诊时间及候诊响应时 长符合率等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以 预检分诊流程优化实施(2019年6月)为节点,分为优化前流程组(2019年1-6月)和优化后流程组 (2019年7-10月)两组,比较两组的候诊意外、医疗纠纷发生率、平均候诊时间、候诊响应时长符合率, 并进一步比较两组进入脑血管病绿色通道患者的候诊时间。 结果 研究共纳入10 716例患者,优化前流程组5695例,优化后流程组5021例。优化后流程组患者 的候诊意外(0.4% vs 2.0%,P =0.038)、医疗纠纷发生率(0.3% vs 1.3%,P =0.033)均低于优化前流 程组;平均候诊时间短于优化前流程组(11.6±1.4 min vs 25.1±3.5 mi n,P =0.025);候诊响应时长符 合率高于优化前流程组(89.1% vs 75.2%,P =0.024)。优化后流程组脑血管病绿色通道患者的候诊 时间短于优化前流程组(2.2±0.7 min vs 6.6±1.2 mi n,P =0.032)。 结论 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优化能够有效提升脑血管病患者候诊响应时长符合率,同时降低患者的 候诊意外、医疗纠纷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平均候诊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