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采用MRI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技术观察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非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
(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疗程为14 d。治疗前
后均进行头颅3D-ASL检查来测量梗死灶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rCBF高于对照组(0.97±0.45
vs 0.35±0.15,P =0.003)。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行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与联合血管重建术(combined bypass surgery,CBS)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6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行CBS治疗的50侧例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CBS组),以2002年11月~2008年11月间行EDAS治疗的37侧例低皮质微血管密度患者作为对照组(EDAS组)。CBS组所有患者均行单侧或双侧EDAS及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分支吻合术联合手术治疗,术中根据皮质血管照片分析皮质微血管密度,根据皮质微血管密度等级确定手术方案。术前、术后6个月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评估脑血流状况和手术血管重建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间在临床表现类型、术前分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EDAS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颞浅动脉的平均流速(STA Vm)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42.18±12.68)cm/s vs (28.34±7.28)cm/s,P=0.041];STA的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62±0.62) vs (2.42±0.87),P=0.043]。CBS组术后6个月STA Vm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53.67±11.48)cm/s vs (26.83±8.46)cm/s,P=0.032];STA PI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24±0.58) vs (2.61±0.91),P=0.039]。术后6个月,CBS组的STA Vm较EDA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53.67±11.48)cm/s vs (42.18±12.68)cm/s,P=0.042],CBS组的STA PI较EDA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24±0.58) vs (1.62±0.62),P=0.047]。EDAS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血管重建评估≥Ⅱ级占37.8%,CBS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血管重建评估≥Ⅱ级占48.0%,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3)。
结论 EDAS与CBS均能改善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情况,均可发生手术血管重建,但CBS效果优于EDAS术,有助于患者术后脑血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和脑血流动力学的特点。 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WML伴高血压患者,根据Hcy水平,分成 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行MRI检查并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WML严重程度,TCD检测 颅内动脉并分析其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等血 流动力学特点。对比分析两组患者WML严重程度和脑血流动力学特点。以正常PI值(0.65~1.10)为界, 将研究对象分为PI正常组与增高组(>1.1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入组217例WML伴高血压患者,年龄40~85岁,平均66.35±8.08岁,男性150例(69.1%)。 其中H型高血压组患者131例(60.4%)。H型高血压组总体脑白质Fazekas评分高于单纯高血压组 (2.45±0.33 vs 2.16±0.36分,P =0.011);脑室旁Fazekas评分也高于单纯高血压组(1.48±0.12 vs 1.38±0.15分,P =0.009);两组患者深部白质Faze k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型高血压组大 脑中动脉PI值(1.21±0.20 vs 1.10±0.17,P =0.016)和大脑前动脉PI值(1.16±0.18 vs 1.07±0.18, P =0.023)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是大脑中动脉PI值(OR 2.080, 95%CI 1.073~4.033,P =0.030)、大脑前动脉PI 值(OR 1.951,95%CI 1.015~3.749,P =0.045)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论 H型高血压与WML的严重程度有关,是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PI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左心房超声检查特点。
方法 连续入选我院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36例,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间左心房大小、面积及左心房射血分数、左心房压力等结构及功能指标。
结果 两组左心房内径、左心房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组左心房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61.13±11.42)% vs (65.15±10.12)%,P=0.043];左心房压高于对照组[(98.76± 21.89)mmHg vs (75.37± 26.98)mmHg,P=0.0414];左心房中部血流流速低于对照组[(57.50±4.03)cm/s vs (66.56±10.59)cm/s,P=0.035]。
结论 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左心房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参数和脑
中线结构移位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反映脑中线结构移位最敏感的qEEG变化区域。
方法 纳入2017年9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脑
梗死体积>患侧大脑中动脉流域的2/3,发病7 d内完成脑电图监测的脑梗死患者。使用快速傅里
叶变换分别计算梗死侧和健侧的前、中、后区域以及半球脑电图的δ/α功率比值(delta/alpha power
ratio,DAR),并记录同期GCS评分、NIHSS评分。在脑电图监测前后4 h内完成头颅CT或MRI,测量透明
隔水平的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统计不同区域的DAR与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根据中线结构移位
≥5 mm和<5 mm,≥10 mm和<10 mm分组,比较组间不同部位DAR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提示中
线结构移位≥5 mm和≥10 mm的DAR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NIHSS评分、GCS评分对中线结构
移位预测价值比较。
结果 共29例患者、38段脑电图记录纳入分析。健侧后头部DAR与中线结构移位正相关(ρ=0.5264,
P =0.0007)。中线结构移位≥5 mm组相比<5 mm组、≥10 mm组相比<10 mm组,健侧后头部DAR均显
著升高(分别为6.48±5.70 vs 2.09±1.47,P =0.0043;10.59±6.60 vs 3.29±3.30,P =0.0008)。分别
以DAR≥2.326和≥2.569为界值,可以提示中线结构移位≥5 mm和≥10 mm(敏感度分别为72.73%和
100.00%,特异度分别为81.25%和64.52%),均优于NIHSS评分和GCS评分。
结论 健侧后头部DAR增加与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结构移位呈正相关。qEEG可作为监测大面积脑梗
死中线结构移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大鼠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内和超出自动调节范围后,临界关闭压(critical closing pressure,CCP)对脑血流的调控作用。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升压组和降压组各70只,除去手术失败的动物,完整采集数据升压 组69只,降压组54只。分别以10~15 mmHg为一级逐步升高、降低血压,同步记录大鼠大脑中动脉血 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和有创血压,绘制自动调节曲线,并按照CCP理论计算CCP 和血管面积阻力指数(resistance area product,RAP),分析血流动力参数之间,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 与血压变化间的关系。 结果 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过程中,正常大鼠的脑血流自动调节上、下限分别为(148.12±7.49)mmHg、 (62.96±3.34)mmHg。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内,CBFV随动脉血压改变轻微,超出自动调节范围后,CBFV 随动脉血压升高明显增加(r =0.896,P =0.000),或随动脉血压降低明显减小(r =0.945,P<0.001)。 CCP变化恰好与CBFV相反,自动调节范围内随动脉血压改变明显,与平均动脉压呈明显正相关(升压 r =0.967、降压r =0.969,P均<0.001),超出自动调节范围后改变量明显减小。RAP也有CCP的类似趋势, 但数值变化量不是很明显,只有降压过程自动调节范围内的改变量明显大于超出自动调节范围后。 结论 大鼠脑血流调控过程中,自动调节有效范围内,脑血流的稳定与CCP和RAP密切相关,尤其是 CCP。微动脉血管紧张度和微动脉直径变化共同参与了脑血流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症状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的精神行为特点和认知功能特征。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1年6月~2013年12月广州市脑科医院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
症状就诊的VCIND18例、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16例和无认知功能
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NPI)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评定精神行为和认知状态,并比较各组间精神行为及认
知状态的差异。
结果 VCIND组最多见的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66.7%),睡眠障碍(61.1%),其
次为激越/攻击行为(55.6%),幻觉/妄想(44.4%)。VaD组焦虑/抑郁症状与VCIND组相比较多见,差
异具有显著性(75% vs 16.7%;P =0.001)。VCIND组各认知评分介于VaD组和NCI组之间,与NCI组
相比,在视空间/执行能力(2.78±0.73 vs 4.50±0.51)、注意(4.61±0.61 vs 5.33±0.48)、语言
(2.11±0.47 vs 2.67±0.49)、抽象[1(0,1)vs 2(1,2)]、延迟记忆[2(2,3)vs 4(4,4)]方面差异
均具有显著性(P <0.001)。
结论 VCIND可以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尤其是急起的易激惹/情绪不稳、睡眠障碍及激越/
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后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仪评估健康成年人从海拔2200 m急进到海拔3800 m前后CVR;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该组研究人群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水平。
结果 研究人群共46例,急进高原后较急进高原前CVR增高,差异有显著性[CVR:2.36±0.74 vs 1.43±0.46,P<0.001;CVR指数(cerebrovascular reserve index,CVRI):2.56 0.89 vs 1.82 0.71,P<0.001];血浆NO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44.97± 0.68)μmol/L vs(34.45± 2.86)μmol/L,P<0.001];血浆eNOS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274.81±13.68)pg/ml vs (209.73±14.34)pg/ml,P<0.001];急进高原后较急进高原前正常呼吸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93.78±11.67)cm/s vs (80.85±11.14)cm/s,P<0.001]。
结论 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后,CVR、血浆NO及eNOS含量和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都明显升高,以适应急进海拔3800 m后的脑缺氧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 超敏C反应蛋白(hi 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243例,另外选择同期 体检的无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p-PLA2、hs-CRP水平。依据颈部动 脉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 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 180.04±35.02)ng/mL vs(152.13±39.67)ng/mL,P=0.014]、 hs-CRP[(10.02±0.47)mg/L vs(2.64±0.33)mg/L,P =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②稳定斑块组 ([ 162.96±11.34)ng/mL,P=0.013]和易损斑块组([ 197.79±32.56)ng/mL,P=0.004]Lp-PLA2水平高 于无斑块组([ 143.67±12.35)ng/mL];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07),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③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12.86±1.67)mg/L]高于稳定斑块组[(10.82±0.53) mg/L,P=0.029]及无斑块组([ 9.54±0.47)mg/L,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Lp-PLA2与hs-CRP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不稳定性 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 CA)受损可能在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LS是否与d CA受损有关。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6例偏头痛患者,其中36例无RLS,30例有RLS。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同时采用无创手指血压连续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动脉血压。利用传递函数分析得出以下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增益、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和自动调节指数(autoregulation index,ARI)。结果 RLS组偏头痛患者的PD为50.6°±22.9°,明显低于无RLS组(67.2°±18.2°,P0.001)。大量分流组的PD(45.4°±22.6°)明显低于少量分流组(64.9°±17.1°,P0.01)和无RLS组(P0.001);然而,少量分流组与无RLS组的PD值差异无显著性。RLS固有分流组的PD值(48.8°±19.9°)与潜在分流组(52.6°±26.1°)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明显低于无RLS组(P0.05)。ARI结果与PD一致。结论伴有大量RLS的偏头痛患者d CA受损,这也许是联系RLS、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体积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m a t r i 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5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 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入院3 d和10 d行头颅磁 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脑梗死体积,分别在发病12 h、48 h、72 h检测血清 MMP-9的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入院3 d [(144.09±29.41)cm3 vs(170.21±33.09)cm3]及10 d ([ 116.57±25.73)cm3 vs(140.21±29.48)cm3]脑梗死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发病后48 h([ 212.69±10.51)ng/ml vs(247.79±8.25)ng/ml)]及72 h([ 86.14±4.84)ng/ml vs (106.10±7.03)ng/ml] MMP-9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MMP-9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应变成像(X-strain imaging,XS)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运动特点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常规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26例 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24例非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和XS 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不同位置(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应变成像及运动特点。 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不同回声斑块数目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XS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的轴向 和横向运动速度、轴向和横向位移、应变均较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者斑块近心 端肩峰运动较远心端肩峰明显,其横向移动速度([ 0.25±0.07)cm/s vs(0.15±0.05)cm/s]和位移 ([ 0.28±0.10)mm vs(0.17±0.05)mm]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部应变([ 2.75±1.01)%]较近心端 肩峰([ 4.43±1.08)%]和远心端肩峰([ 4.23±1.24)%]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运动较明显,斑块易损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定量脑电图对急性期脑 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监测意义。 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 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QEEG)慢 波化比率(Deltaratio, Symmetry theta/alpha+beta rate,DTABR)等数据。 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3.58±2.72)分 vs(6.33±2.63)分]、Barth el指数评分 ([ 68.20±26.83)分 vs(66.12±24.45)分]、DTABR([ 2.83±1.20)分 vs(4.10±1.72)分]的变化优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定量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 床疗效的监测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口服丁苯酞对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执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服用丁苯 酞200 mg,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维生素E 100 mg,每日3次,共9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连线A 和连线B测试、数字广度顺背倒背、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画钟测验量表评分, 评价丁苯酞对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 结果 治疗前,两组认知和执行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连线A([ 53.65±0.88)vs (56.22±0.87)]和连线B([ 174.95±1.99)vs(177.41±1.44)]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数字广度顺背倒背测试([ 5.05±1.22)vs(4.59±0.33)]和VFT([ 13.29±0.88)vs(12.43±1.02)]评分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画钟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丁苯酞可以改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特征及1 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入院的老年AIS (年龄≥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的临床特征;登记随访1年的结局 事件(包括卒中复发、死亡和预后不良),通过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 年AIS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老年AIS患者1239例,其中伴心房颤动者133例(10.7%)。与不伴心房颤动组相比, 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的年龄大([ 77.7±6.3)岁 vs(74.0±6.1)岁,P=0.019]、出院mRS评分高(2.0 分 vs 1.0分,P <0.001)、出院NIHSS评分≥14分比例高(16.5% vs 3.1%,P <0.001)、合并肺炎患者比例 高(21.1% vs 5.8%,P <0.001)、入院48 h不能行走的患者比例高(63.0% vs 36.1%,P <0.001)、空腹 血糖水平高[(6.3±3.0)mmol/L vs(5.8±2.0)mmol/L,P =0.037]、LDL-C水平低[(2.4±0.7)mmol/L vs (2.5±0.8)mmol/L,P =0.031]。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率高(15.8% vs 5.9%,P =0.020)、 死亡率高(32.3% vs 9.2%,P <0.001)、预后不良率高(51.9% vs 25.9%,P <0.001)。校正相关混杂 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是老年AIS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45, 95%CI 1.26~4.78,P =0.008),但不是1年卒中复发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相比不伴心房颤动组,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年龄更大、卒中所致残障及神经功 能缺损更重、合并肺炎和入院48 h不能行走的患者比例较高;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1年死亡风险显 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