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国内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起步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如针对各个专 科统一的胜任力培养细则尚未完备、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实际执行 过程中落地难等。作为独立二级学科,阶梯式评估反馈模式可能为神经科教学提供落地实施的方法。 建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为各年资住院医师设立要求指标,每年考核,不合格学员由带教 老师有针对性地反复强化培训、补考,直至达到标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阶梯式评估反馈模式,是 对神经科住院医师教学方法的一种初探,希望能够探索出一套临床可行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2020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完成或正在参加住院医师培训的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基地学生和住院医师,采取问卷调查或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对目前神经内科的系统模式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神经内科知识和技能评价以及人文相关内容评价两方面.结果 共纳入4...  相似文献   

3.
4.
2011年笔者有幸获得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资助,到美国Baylor医学院神经内科和全美最大的私立医院Methodist医院的神经内科参观学习。期间主要在神经内科病房和运动障碍门诊学习,因此,有机会了解两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情况,并对中美两国住院医师培训进行了一点比较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构建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脑心健康管理师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小组讨论形成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各级指标初始条目池,于2022年7—12月采用德尔菲法对我国13个省级行政区的21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后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参与人数和函询表回收率分别为22位(100%)和21位(95.45%)。第1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3,第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0。第1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07,第2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43,两轮函询专家对各指标的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知识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职业人文特质)、17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靠性,有望为进一步分析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现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技能考核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脑血管病住院医师培训方案的改进.方法 收集2017-2020年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结业技能考核成绩,对技能考核是否通过,以及辅助检查、病例考核、技能操作及人文沟通等分项成绩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二元logist...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10年起上海市启动了针对优秀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规培”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我科获首批培训基地资格,对这种新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带教体会。 方法 在带教老师转变带教观念的基础上,对2013-2015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 外科六、七病区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型硕士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通过直接“呈现”的方式 开展医德教育,通过“实践”和“强化”的方式进行临床工作作风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 “发现”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结果 研究期间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型硕士累计20人;期间,其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执业医师 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达到100%;在教学主管部门对带教研究生的反馈问卷中,关于老师带教意识、带 教能力及效果方面,满意率均为100%。 结论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4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型硕士在临床以及科研能力 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背景下,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将丰富的教
学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给住院医师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
利用微信、远程会诊平台、微课、电子数据库等优势,结合临床具体病例,使得医学继续教育与互联
网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住院医师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在神经病学住院医师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参 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26人,随机选择13人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习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知 识、改良患者的管理方法,另外13名医生应用传统学习方法。学习期限为2个月。用出科考试的方法评 估教学效果。 结果 在参与本项研究的学员中,男性6人(23.1%),平均年龄(25.54±1.067)岁,博士学历4人,硕 士19人,本科3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学历无显著性差异。在出科考试评估中,思维导 图学习组临床知识掌握程度、临床思维能力、对患者的管理能力、自身满意度评估、教学满意度评估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神经病学住院医师进行临床教学,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 对患者的综合管理能力,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内科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不仅承担神经内科的规范化培训人员的培训,同时承担 来自内科、精神科、急诊科等多个相关科室人员的关于神经病学内容的培训工作。为提高培训质量, 需明确各类规范化培训人员的来源,根据其轮转目的和时间的不同,因地制宜进行教学;需制定并 实行规范的培训管理制度,进行岗前培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专业培训,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 日常工作,并持续改进,最终实现培养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背景下,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将丰富的教 学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给住院医师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 利用微信、远程会诊平台、微课、电子数据库等优势,结合临床具体病例,使得医学继续教育与互联 网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住院医师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4.
The European Board of Neurology has established Open Facilities for Training in European Neurology (OFTEN) by creating a databank of excellent or good neurological departments from 14 European countries willing to receive trainees from abroad (http://www.uems.be/neuro.htm). Further expansion of this databank with an increased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departments and countries is planned. The databank should make it easier both to find a relevant department for training abroad and to obtain funding from various sources. No financial support is available in the program itself. The ultimate aim of this cross-European training is to improve neurological skil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It will also promote European co-operation and harmonization in quality of care.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indings from a two-year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Aggression Replacement Training (ART) in an Australian youth justice custodial setting. Twenty aggressive juvenile offenders (M = 19.6; SD = .60) were assessed at pre-treatment, post-treatment, six-month, and 24-month follow-up. As predicted, participants reporte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aggressive behaviours and thoughts, cognitive distortions, and impulsivity and some improvement in soci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at treatment-end. Thes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maintained at the two-year follow-up.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worker ratings of participant's aggressive/antisocial behaviour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reduction at the six-month follow-up. This measure had not previously been used in a correctional setting and the workers may have been unreliable respondents due to their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ART participants. Despite efforts, a waitlist comparison group was not obtain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with a control comparison and a reliable non-self-report informant is required. However, the results suggest initial support for the cultural and age-related applicability of ART and its social learning procedures for this group of moderate-to-high-risk young-adult offen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