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腰椎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下腰椎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再手术的可能性。方法:42例因各种下腰椎退行性变疾患手术治疗后失败的患者,包括椎间盘突出症15例,单节段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16例,腰椎滑脱症9例,多节段退行性神经根管狭窄症2例,其中34例为1次手术失败,5例为2次手术失败,2例为3次手术失败,1例为5次手术失败,经术前仔细影像学及临床周密检查,均再次手术,主要采用根管减压、侧后方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手术失败原因可归结为定性定位错误、解剖不清、螺钉误置以及单纯依靠内固定而忽视融合等。经再次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优29例,良10例,可2例,1例根性瘫痪。42例患者下腰椎均重获正常解剖序列,滑脱患者全部获得满意解剖复位,随访半年以上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下腰椎手术失败后,应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再次行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及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下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24例,单侧椎板开窗髓核切除10例,全椎板切除髓核切除14例,其中椎弓根内固定3例,均再次手术。再手术术式包括: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髓核切除,椎管神经根管彻底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或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原因为同一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或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原手术节段或相邻节段椎管狭窄,手术定位错误,内固定失败。24例获2个月~3年随访,再手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临床改善率为80.2%。优18例,良6例。结论下腰椎手术失败后,积极、合理地再手术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因首次手术失误而导致的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或合并其他症状需再次手术治疗的84例病例,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主要为术前诊断及定位错误,椎管狭窄未解除,退变突出髓核碎片残留,多节段髓核突出遗漏,椎管内粘连以及腰椎不稳.再手术效果优良率达82.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前要加强术前检查,明确诊断,明确是否合并其它腰椎退变性疾病,确立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同时解决其他合并疾病,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下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单枚或双枚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MPQ、VAS、ODI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统计数据主要应用SPSS10.0软件处理。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并观察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最后随访时椎体间融合率100%,无融合失败、融合器移位、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膨胀式融合器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线,融合率高、创伤小且容易置入,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比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 Med、Cochrane Collaboration Library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2007年3月~2017年3月正式发表的关于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对比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数据,统计学软件采用Rev Man 5.3软件。[结果]本Meta分析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8篇观察性研究,包括11篇英文文献和9篇中文文献。共收集病例4 252例,其中单纯减压组1 799例,减压融合内固定组2 453例。Meta分析结果示:临床效果优良率(P=0.02),术后ODI评分(P=0.41),腰背疼痛评分(P=0.006),腿疼评分(P=0.004),并发症发生率(P=0.10),再手术率(P=0.004),出血量(P0.001),手术时间(P0.001),住院时间(P0.001)。[结论]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时,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虽然比单纯减压术需要更多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但是在提高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满意度及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再手术率方面有一定优势。在术后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退变性腰椎侧弯是引起腰背痛的原因之一,它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与特发性脊柱侧弯不完全相同。研究显示,退变性腰椎侧弯的发生与性别、椎体旋转、腰椎前凸不足、L_(?)间盘高位、腰椎矢状位失衡、退变性椎间盘疾病、骨关节炎、软骨终板炎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详细病史、仔细体检并结合影像学表现才能作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诊断;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手术治疗,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是选择术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因首次手术失误而导致的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或合并其他症状需再次手术治疗的84例病例,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主要为术前诊断及定位错误,椎管狭窄未解除,退变突出髓核碎片残留,多节段髓核突出遗漏,椎管内粘连以及腰椎不稳。再手术效果优良率达82.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前要加强术前检查,明确诊断,明确是否合并其它腰椎退变性疾病,确立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同时解决其他合并疾病,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或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研究的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前慢性腰痛、腰痛VAS评分、术前下肢疼痛时长、腿痛VAS评分、术前腰椎JOA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目、手术节段、术者、出血量、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78例,成功随访147例,失访31例,随访率为82.58%,随访时间6~39个月(19.14±9.33个月)。年龄19~77岁(49.68±11.76岁)。其中围绝经期者63例(42.86%),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者33例(22.45%)。术后慢性腰痛者53例(36.05%)。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有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慢性腰痛、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经PSM分析发现,研究组(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非围绝经期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与未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围绝经期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结果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特点与手术策略.方法 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22例.结果 22例得到6~7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减轻,根据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手术前平均12.9分,随访时平均27.2分.改善率平均88.2%.术后X线片复查,所有融合椎节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角从手术前平均18.6°至手术后平均10.2°.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病理改变及引起临床症状的因素较为复杂.手术前需对减压、固定范围、畸形矫正与否作出明确的判断.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矫正术能获理想的临床效果.对于伴有张力性神经症状者,则在减压的同时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引起中老年患者腰腿疼痛的重要原因,其治疗方法一直存在争议。近年国外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研究增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是讨论的焦点。该文就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程度沉降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病程)及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单侧/双侧减压、传统/皮质骨螺钉(CBT)置钉、手术节段等],收集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影像学资料,评估腰椎骨密度(BMD)、融合器沉降度、腰椎退变等级、终板改变Modic分型,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节段性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等,并依据融合器沉降度分为轻度沉降组(沉降≤1mm)、中度沉降组(1mm<沉降<3mm)和重度沉降组(沉降≥3mm),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法统计分析融合器沉降度相关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6例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患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患的手术适应症、内固定及融合节段的选择、围手术期等问题。方法回顾2001年~2005年手术治疗105例退变性下腰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退变性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3~24月,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8分,术后平均13.6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9%,全组优良率91%.结论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病的外科治疗中,术前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掌握好手术的适应症,合理有效的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可提高融合率,缓解症状,使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估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月行PLIF及TLIF的24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评分改善率、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比较2种术式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异同。 结果 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PLIF高于TLIF,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优良率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LIF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二者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月行PLIF及TLIF的24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比较2种术式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异同。结果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PLIF高于TLIF,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优良率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二者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和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退变性疾病所导致的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成为临床工作中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1])。经过牵引、推拿、针灸及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后,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腰椎融合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将8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后路开放手术,观察组采取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统计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评分(ODI)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ODI分值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9.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各种手术方法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同的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男性41例,女性75例.所有病例均有腰痛及间歇跛行.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四组,经5至1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年.所有随访患者术前术后放射片经相关测量,术前、术后JOA(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结果 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8.3分,25分以下6例,25~29分110例.植骨融合失败6例,融合率94.8%.结论 1.术后脊柱是否融合是腰椎滑脱术后中长期疗效的关键;2.各种内固定方法的长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患者承受的经济负担及手术创伤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精准减压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伴神经根病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1—2017-12间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手术治疗的44名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3. 1±1. 5) d,手术时间(64±10. 2) min,术中出血量(20±11. 7) m L。未发生明显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出现腰椎侧凸明显进展现象。术后均获随访6. 1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下降(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创伤小、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