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崇左市疟疾基本消除后监测效果,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崇左市1997-2010年疟疾传染源监测、血清学监测数据,分析疟疾流行态势。结果 1997-2010年崇左市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575 438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例;血检流动人口46 299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390例;2003年后未再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1997-2000年共开展居民疟疾荧光抗体检测38 914人次,阳性率0.04%(17/38 914)。结论崇左市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病例主要以输入性为主,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西省岑溪市1996~2013年疟疾流行特征,为调整疟疾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省岑溪市1996~2013年疟疾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西省岑溪市1996~201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9/10万;血检常住人口12 614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口24 19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27例,阳性率0.11%,虫种均为间日疟;1998年报告病例最多为5例,发病率0.68/10万,2010年以后无疟疾病例报告。结论岑溪市疟疾疫情平稳,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管理是该市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桂林市疟疾流行特征及监测效果,为修订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07年桂林市的疟疾疫情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桂林市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的0.11/万下降至2007年0.04/万,流动人口血检疟原虫阳性率1.26%(304/24054);常住户口居民发热病人血检18133人次和居民带虫调查5921人次均未发现疟原虫阳性。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是巩固疟疾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粤桂琼疟疾联防区广西玉林6市县11年的疟疾防治与监测结果,评价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方法 收集1992~2002年三省(区)广西玉林6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1年间玉林6市县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48602人次.检出阳性30例,血检阳性率为0.004%。血检流动人员发热病人6302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84例,平均阳性率为0.93%。重点人群IFAT阳性率为0.037%。结论 玉林6市县经过11年联防与监测,199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从1992年的3.94%降到2002年的0.15%,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潍坊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效果与防治对策,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988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在全市范围内设专职或兼职镜检站246处,积极开展病例侦察,及时发现和治疗现症病人,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定时对各镜检站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随机抽查居民患病情况和媒介密度。结果:1988-2005年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886535人次,疟原虫阳性9例,血检往返高疟区流动人口270761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27例,1999年后未再发生内源性病例,居民疟疾抗体监测5821人份,阳性率0.206%,中华按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输入性病例为现阶段病例的主要来源,基本消灭疟疾的防治成果得到了巩固,现行疟防措施可以适当简化,流动人口的监测与管理是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2年桂林市的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为进一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桂林市所辖五城区2012年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桂林市居民发热患者血检623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116人次,检出7例疟原虫阳性,阳性率为6.0%,较2011年的4.4%有所上升.7例阳性病例中,有恶性疟6例(死亡2例),间日疟1例.结论:2012年桂林市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较2011年增多,且以恶性疟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西德保县1995~2011年疟疾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疟疾监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5~2011年疟疾监测数据、疟疾疫情和疟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11年全县共检出疟疾123例,年发病率从1995年1.32/万下降至2008~2011年均为0。常住户口发热病人血检280 897人次,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0.002%。流动人口血检6 920人次,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1.69%。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占全县疟疾病例总数95.12%(117/123),其中外出回归本地居民检出的病例数占输入疟疾病例总数97.44%(114/117)。结论输入性疟疾是巩固防治成果的主要威胁,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是今后疟疾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陆川县1991~2010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为今后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陆川县1991 ~ 2010年外出回归和外来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年间共血检流动人口41028人次,检出疟疾病例146例,其中2例为恶性疟,其余全部为间日疟,所检出的病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疟疾管理监测措施可行有效.结论 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是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靖西县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监测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原学、血清学、蚊媒监测方法对2002-2014年靖西县"三热"病人疟疾血检、农村小学学生疟疾血清抗体检测、蚊笼灯诱通宵捕蚊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4年靖西县"三热"病人常住人口血检104 764人次,镜检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流动人口血检7 253人次,镜检疟原虫阳性27例,均为间日疟。2013年农村小学学生疟疾血清抗体监血检3 048人次,未发现阳性者。2009-2013年5~10月选择10个村屯进行调查,共捕获按蚊32 147只,均为中华按蚊,月密度分别占3.53%、10.39%、63.68%、15.03%、5.44%、1.93%。结论疟疾监测是发现疟疾传染源的手段,应加强"三热"病人疟疾血检、外出回归人员和外来人员疟疾监测管理,及时发现并根治传染源,做好防蚊灭蚊,是巩固疟疾防治成果和控制疟疾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华宁县1990年一2010年在基本消灭疟疾后期的管理成效.方法 收集1990-2010年华宁县疟疾疫情报告,疟疾防治监测管理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1990-2010年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8例,阳性率为0.31/十万.全县"四热"病人涂片镜检6820人次,阳性22例,阳性率为0.31%;年血检为1.89%,居民血检9306人次,阳性率为0;流动人口血检4272人次,阳性28例,阳性率为0.65%;间接荧光抗体监测7631人份,阳性6份,阳性率为0.13%,滴度在1:20,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结论 说明华宁县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有效控制内源性病例的发生,继续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扬州市江都区疟疾流行与分布规律,探讨流行特点,总结防治经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58—2015年疟疾流行与分布情况、防治历程与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58—2015年江都区共发现疟疾1 199 087例,其中间日疟1 198 904例,占99.98%;恶性疟183例,占0.02%。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历经早期防治阶段(1958—1970年)、控制流行与综合防治阶段(1971—1993年)、效果监测阶段(1994—2009年)和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等四个阶段的综合防治,逐步控制了疟疾的传播与流行,1976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以下,1985年下降至1/千以下,1988年起连续27年控制在 1/ 万以下,200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15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江都区基本消除了疟疾的危害,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输入性人员的疟疾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上海市闵行区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状况和防治历程,总结闵行区消除疟疾工作,为维持消除疟疾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闵行区1950-2019年疟疾防治疫情相关报表、工作计划总结、防治文件和策略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闵行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措施,总结评估闵行区消除疟疾历程.结果 疟疾曾是闵行区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西崇左市2005~2012年狂犬病疫情流行病学特点,为狂犬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崇左市狂犬病疫情资料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崇左市2005~2012年共报告狂犬病116例,年均发病率为0.68/10万,病死率为100%.7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最多的是宁明县43例,其次是龙州县18例,江州区和扶绥县各16例,4县(区)病例占病例总数的80.17%.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37∶1,发病主体以农民为主(78.45%),其次是学生(6.90%)和散居儿童(5.17%).夏秋季为狂犬病高发季节,农村地区养犬数量多,犬只免疫率低,伤口处理不及时和不规范,没有注射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毒血清或人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导致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结论 加强对狂犬病高发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控制犬只数量、提高犬只的免疫率,加大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狂犬病暴露后人群的治疗率是有效降低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杨燕  徐明星  吴凯  周水茂  陈芳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2):1214-1217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因素,评价本地传播风险,为指导消除疟疾后监测重点和防治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病例侦查、传疟媒介监测、防控能力和自然社会因素调查等数据资料,采用文献报道的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分析全市传播风险,定量计算各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防控能力指数(ICI)和传播风险指数(MRI)。结果 武汉市近7年报告输入性疟疾358例,恶性疟占74.02%(265/358),间日疟占13.97%(50/358);远城区仍监测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居民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64.47%;全市防控能力较强。各区传播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在前例的依次为:黄陂(2.79)、江汉(1.56)、武昌(1.50)、硚口(1.45)、东西湖(1.26)、新洲区(1.24)。结论 武汉市存在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较小风险”。但个别区传播风险较高,需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和媒介监测,提高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济宁市40年疟疾防治对策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新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375-1376
目的 总结济宁市40年来疾病防治成果,以期为当前和今后制定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济宁市40余年疟疾疫情报告资料,评价防治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结果济宁市疟疾防治在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和综合性抗疟措施,收到显著效果,全市疟疾发病率由1960年的1949.14/77下降至1986年的1/万以下。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疟疾标准。结论济宁市40年来在不同的阶段实施的防治策略和综合抗疟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焦作市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历程,总结焦作市消除疟疾工作经验,评价疟疾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达标后的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焦作市1950—2016年疟疾防治规划、计划、技术方案、疫情报告数据、防控措施和效果等资料,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消除措施、保障措施、防控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疟疾曾经是严重危害焦作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寄生虫病之一, 经过60多年的反复防控,全市疟疾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疟疾发病率从最高185.19/万(1954年)降至1984年的1/万以下,2010年起无本地病例报告。全市疟疾防控工作经历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基本消灭后监测、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焦作市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消除疟疾机制,年血检率达2‰以上,疟疾监测网络健全,发生的43例输入性疟疾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焦作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期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海口市2010—2017年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疟疾后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海口市2010—2017年报告的疟疾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海口市2010—2017年报告疟疾病例36例,年发病率(0.09~0.31)/10万,死亡1例。病例全部为输入性,其中非洲输入27例,南亚3例,东南亚6例,海口市各区均有病例分布。1、4、5、7月发病占63.89%。病例分型恶性疟28例,间日疟6例,卵型疟2例。25.00%病例有典型疟疾临床症状,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中位数为2 d,就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1 d。病例治疗规范用药率为22.22% 。结论 海口市2010—2017年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赴非洲务工后返乡的青壮年人群,节日前后发病较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病例少,治疗规范用药率低。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医务人员对疟疾的敏感性,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和规范病例治疗是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神农架林区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神农架林区1977—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神农架林区20世纪70年代曾经发生过疟疾流行,1977年发病率高达306.74/10万。从1978年到1983年疟疾发病率大多在60/10万~70/10万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90年代中期疫情有所反复,2000年达到基本消除水平。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神农架林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全区疟原虫血检共计2 673人次,年均疟原虫血检总数均大于辖区人口数的3‰,疟疾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9/万,2011年起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神农架林区经过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05—2017年济宁市任城区报告疟疾病例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7年济宁市任城区报告的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病例的感染来源、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病例的诊断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7年济宁市任城区共报告疟疾32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3例,国内输入病例5例,境外输入病例301例,主要感染来源为赤道几内亚(65例)和安哥拉(6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12例,其中恶性疟占75.96%,间日疟占15.71%。321例本省病例分布在全省13个地市,主要为济宁(147例)、泰安(100例)和菏泽(30例),占全部病例的84.19%。12个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境外输入病例未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其中男性占96.05%;平均年龄为38岁,30~49岁年龄组占68.6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9.67%。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为5 d,其中40.43%的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超过7 d。结论 2005—2017年济宁市任城区疟疾疫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济宁市任城区疟疾疫情变化趋势和流行特征,今后应重点加强能力建设、宣传教育和地区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