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寄生虫群体遗传规律的知识可为制定该寄生虫的有效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寄生虫的不同基因型 ,其虫株毒力、抗原性和抗药性存在差异 ,而寄生虫不同虫株间的杂交可以产生具有新基因型的克隆株。在一个特定地区 ,了解一种寄生虫针对某种药物或疫苗的基因授予频率的信息对于采用此药物或疫苗进行的控制措施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资料还很少。恶性疟原虫生活史的复杂性使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其群体的遗传学结构和动态显得困难。恶性疟流行的地区间差异除表现在疾病的流行程度、疟原虫感染的季节性、蚊虫的叮咬率等以外 ,更…  相似文献   

2.
蒋道碧 《重庆医学》2002,31(3):250-250
患者 ,女 ,31岁。已婚 ,工人 ,因畏寒、发热 6d ,加重 1d ,伴头痛乏力、心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当地医院诊断“流感”。次日中午出现畏寒、寒颤、发热 39℃并持续 2h ,热退出汗 ,病后第四天转本市渝北区医院诊断为“伤寒”。经降温抗炎治疗 ,在输液过程中 ,体温升高至 41℃ ,使用“依诺沙星”、“头孢塞肟钠”等药物治疗均无效。病后第五天 ,再次出现畏寒、寒颤发热加重 ,治疗无效 ,于 2 0 0 0年 7月 2 6日中午转入我院 ,神志清 ,急性发热病容 ,住院期间 ,清晨和上午体温正常 ,于中午或夜间高热 40℃ ,多日抗感染治疗仍无好转。临…  相似文献   

3.
4.
分析鉴定疟原虫虫株,在种下分类理论研究及疟疾防治应用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基因分析技术精确、可靠,能揭示虫体内在的本质差别。本实验试用重复DNA序列PFrep20作探针,以分子杂交方法分析我国恶性疟原虫(P.f)、安徽Fcc/AH株、云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能够同时检测恶性疟(P.falciparum)、间日疟(P.vivax)、卵形疟(P.ovale)、三日疟(P.malarie)及其混合感染的多重巢式PCR方法,对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评价其在疟原虫混合感染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传统的镜检法提供有效的补充。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18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5对引物(1对通用引物、4对特异性引物),以等比例混合的4种疟原虫核酸为模板,建立疟疾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法对28份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及测序验证,将其结果与镜检法比较。结果:28份疑似混合感染样本中混合感染样品数为6例,其中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样品5例,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样品1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能够同时用于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及其混合感染样本的检测,在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与分型上较镜检法有明显的优势和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和弓形体 (Toxoplasmagondi il)同属医学原虫 ,同时感染未见报道 ,本实验室从一持续高热、畏寒、伴进行性贫血病人标本检出恶性疟原虫和弓形体 ,现报告如下 ,以引起同行注意。临床资料   1.病例介绍 病人李某 ,男 ,4 6岁 ,持续发热 10天 ,伴腹泻 3天入院 ,自诉不明原因发热 10天 ,体温波动在 39~4 0 .5℃ ,伴畏寒 ,无寒颤 ,无大汗 ,发热无定时发作 ,头晕口干 ,食欲下降 ,近 3天腹泻 ,先后经本县人民医院及卫生防疫站血常规检查 :Hb、WBC进行性下降 ,抗炎对症治疗热未降 ,转…  相似文献   

7.
采用活细胞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负载感染恶性疟原虫(FecI株)红细胞及正常红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定,根据荧光强度不同表示红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红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分别为正常红细胞的1.83和2.99倍,呈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进行序列测定。方法: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体外培养物提取总RNA和基因组DNA,从总RNA合成cDNA。分别用基因组DNA和cDNA作模板在体外用特异引物扩增GAPDH基因,并直接对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恶性疟 原虫GAPDH基因含一个约300bp的内含子,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共1011bp,编码一个337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结论: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GAPDH基因序列与泰国K1株的GAPDH基因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定时观察了用秋水仙碱处理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后的红细胞感染率及环状体、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各期的比例,并与用山梨醇处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秋水仙碱处理后疟原虫可维持2~3个生物周期的同步化发育,并且处理后的红细胞感染率可在14%以上。山梨醇处理后疟原虫可维持2个生物周期的同步化发育,最高红细胞感染率为7.7%。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恶挫疟原虫地理株连续体外培养方法,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培养虫株var基因转录类型。方法采用常规RPM11640培养基和添加AlbumaxIl等成分,建立2株恶性疟原虫地理株的体外培养,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中晚期虫体var基因转录变化。结果成功体外连续培养2株恶性疟原虫野生株,并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var基因转录的方法,用该方法检测出该虫株var基因优势转录类别。结论建立的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var基因转录检测技术可用于我国恶性疟原虫var基因致病作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长距PCR法构建恶性疟原虫cDNA表达文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cDNA表达库。方法用Trizol试剂盒提取总RNA,以经修饰的SMART寡聚核昔酸引物-CDSⅢ引物直接用总RNA选择性地反转录成单链cDNA,再用长距PCR(LD)方法选择性地扩增出双链cDNA,经蛋白酶K消化和酶切后,用玻璃奶试剂盒回收200bp以上DNA片断,经与载体λTeiplEX2连接和蛋白抽提物体外包装,构建成cDNA库并对库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果 构建了高滴度,高重组率的恶性疟原虫cDNA表达库。结论 所构建的疟原虫cDNA库适合进一步筛选抗疟原虫药物结合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疟原虫感染型别及治疗方法对患者体内恶性疟原虫LDH抗原清除时间的影响。方法 依据临床资料,在联合国刚果(金)稳定特派团维和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确诊的疟疾患者中按照其疟原虫感染型别及治疗过程的差异选取患者,组成4组,每组纳入10例。在疟疾病人疗程结束后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采集外周血,使用基于LDH的疟原虫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患者体内的pf LDH抗原残留。结果 恶性疟原虫单一感染组与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组在pf LDH转阴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青蒿琥酯注射治疗组与口服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治疗组在pf LDH转阴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个青蒿琥酯注射治疗组之间在pf LDH转阴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不同疟疾感染类型对于患者体内恶性疟原虫LDH抗原持续时间无影响,青蒿琥酯注射疗法较口服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疗法能更快地清除患者体内的恶性疟原虫LDH抗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法医学病理切片DNA的基因型,探讨病理切片的组织类型、保存时间与尸源年龄对STR分型的影响.方法 运用16位点Loci-STRs复合荧光标记STR-PCR技术,采用7阶重复拉丁方实验设计,取14例尸检7个年龄段的新鲜组织样本,制作脑、心、肝、肾、脾、肺、肠等7类组织病理切片,将切片随机分组保存7d、14d、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GDH)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测定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GDH基因,双酶切后克隆入pGEX-4T-1载体中进行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特异性血清,并用琼脂双向扩散法检测效价,ELISA、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获到了重组表达的抗原蛋白,表达产物能与鼠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发生特异反应,并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抗体滴度为1∶16。结论恶性疟原虫GDH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5.
在非洲加纳感染恶性疟病例回国后发病,患者以全身黄疸表现为主,就诊24h后出现意识障碍,几天的体温观察中均在37.8℃左右,血内原虫密度不高,血小板数值降低。经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抢救治疗12h后患者清醒,24h后血内未查见疟原虫,血小板数值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以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免疫兔血清为待测血清,将起始原虫率从1%降至0.2%~0.5%,采用2种方法作对比,即一组每24 h更换培养液、加入免疫血清,另一组72 h内不更换培养液也不加免疫血清试验方法.培养至72 h,涂片,油镜下计数,计算原虫感染率和抑制率.结果2组的抑制率相近,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测定不同剂量抗原免疫血清的抑制率,结果显示抑制率与免疫血清中特异抗体滴度呈正相关,2种方法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通过降低起始原虫率可将常规体外抑制实验由需每天换液改为72 h不换液.  相似文献   

17.
陈俊  缪军  刘忠湘  李淑梅  薛采芳 《医学争鸣》2006,27(19):1745-1747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方法:将含有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pDB.DTm. DB./AB. AF. DB.用Bgl Ⅰ酶切线性化.伯氏疟原虫经体外培养和分离后进行电转化,转化的原虫经药物筛选后进行PCR检测.结果: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结论: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宪锋  刘忠湘  李淑梅  缪军  李珣  丁劲 《医学争鸣》2005,26(21):1948-1950
目的:探讨TAT-p53融合蛋白转导进入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的特性. 方法:将纯化的TAT-p53融合蛋白和p53蛋白分别与培养疟原虫共孵育30 min后,制备血涂片,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融合蛋白的转导. 同时计算融合蛋白与疟原虫共孵育12 h前后的感染率变化,观察蛋白转导对疟原虫生长的影响. 结果:TAT-p53融合蛋白可以突破红内期疟原虫各层细胞膜,进入虫体细胞内,并可根据荧光观察到融合蛋白主要分布在疟原虫滋养体和晚期裂殖体,而p53蛋白不能进入疟原虫内. 融合蛋白与疟原虫共孵育12 h后其感染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蛋白转导对疟原虫的生长没有影响. 结论:TAT融合蛋白可以转导进入疟原虫内,这将为疟原虫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经Sau3AⅠ部分酶切,取14-23kb片段连接入GEW-11λ噬菌体置换型载体构建基因组文库。所得重组体数目为7.3×104pfu,近达构建完整恶性疟原虫基因组文库理论值的10倍。随机挑取该库10个噬菌斑,抽提λDNA,用XhoⅠ酶切,得到14-23kb的插入片段和载体双臂,符合建库要求.以抗体筛选恶性疟原虫cDNA表达文库所获得的未知抗原cDNA片段为探针,在其中筛选到了阳性克隆,为阐明该未知cDNA对应的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