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108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种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真菌感染发生的部位以肺部、血液最常见,在成功培养分离的菌种中以白色念珠菌(38.9%)、热带念球菌(19.6%)和曲霉菌(14.8%)为主。108例感染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7例,总有效率为71.3%;31例死亡,死亡率为28.7%。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死亡率高,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缩短了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早期预防性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在化疗后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改进治疗措施,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方法分析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情况及治疗预后。结果感染部位:呼吸道为最常见,其次为胃肠道、血液。真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最多(44.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7.6%)。所有病例均经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75.3%,病死率24.7%。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早期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ICU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ICU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ICU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血、痰、粪便、尿、腹腔引流液培养结果及其临床资料。结果:84例ICU深部真菌患者中共分离出108株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占47.22%,光滑念珠菌占31.4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75%),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占9.26%)。结论:ICU真菌感染菌种有自己的特点,治疗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常见部位、易感菌株及其药物敏感情况,探讨临床影响因素,对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1998年3月-2005年2月于我院化疗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部位以血液、肺部最常见,菌种以热带念珠菌(53%)和白色念珠菌(18%)为主.强烈联合化疗、粒细胞缺乏时间长、合并使用多种广谱抗菌素或类固醇皮质激素等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23例感染中抗真菌治疗有效15例,总有效率65%,8人死亡,死亡率35%.[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期的重要合并症及死亡原因,加强对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认识及提高诊治水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周建尧 《浙江医学》2001,23(3):190-192
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日益成为临床血液学关注的热点之一。笔者就有关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恶性血液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北京军区总医院对111例白血病医院感染患者作微生物学分析 ,真菌占14.60 % ,其中白色念珠菌在所有感染的病原体中居第3位 [1]。刘兴元等 [2]对5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实施强烈化疗 ,21例22次发生深部真菌感染。印度的一组报道显示 ,在72例恶性血液病活检标本中 ,真菌感染率为29 %[3]。Salonen等 [4]报道的一组410例恶性血液病中 ,203例发生感…  相似文献   

6.
陈伟  阳眉  梅晓锋  赵静  兰长贵 《四川医学》2012,33(5):769-771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浅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沙堡分离培养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铜圈小培养法,分离鉴定2006年7月~2011年3月我科真菌实验室培养阳性的标本。结果838例标本中共培养出15个菌种,其中红色毛癣菌、马拉色菌、酵母菌、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检出率居前五位。不同解剖部位标本其培养结果有所不同。结论皮肤、甲、毛发以皮肤癣菌和马拉色菌感染为主,粘膜以念珠菌感染为主。红色毛癣菌是成都地区浅部真菌病的首位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我院血液科收治的24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对与真菌感染相关的9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发病率为7.02%;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其次为胃肠道及口腔;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 d、抗生素联合应用≥3种及应用时间>7 d为医院真菌感染的独立发病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发病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易感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护理措施,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杨新军 《当代医学》2014,(24):79-80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情况,探究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46例在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的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采取真菌标本进行培养,对患儿由于深部真菌感染而出现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观察实验室真菌培养的结果,并观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疗效。结果新生儿由于在重症监护病房出现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主要是频繁出现呼吸暂停、体温偏低或者发热、患儿溢乳、出现腹胀或者反应较慢等;在本次研究显示:经过精密仪器检查确认患儿由于真菌感染出现败血症43例(93.48%),由于真菌感染患儿出现脑炎的有1例(2.17%),因为真菌感染引起患儿尿路感染的有2例(4.35%);检测引起患儿深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可以使用氟康唑和二性霉素B进行治疗。结论患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临床特点是频繁出现呼吸暂停、体温偏低或者发热、出现溢乳等;患儿经过临床检查,可以检测到血小板下降,超敏CRP升高,虽然患儿白细胞值正常但也有可能引起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低于非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326例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汤桂丽  彭燕  刘利  任君 《重庆医学》2008,37(20):2331-2332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病例中真菌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闻住院患者真菌感染326例中分离出385株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占56.36%,热带念珠菌占20.54%.呼吸科、老年内科和ICU病房住院患者较易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高,其次为泌尿道.结论 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多发生于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危重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院内部真菌感染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01年1月并发深部真菌感染6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86.3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77.27%),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51例(77.27%),长期住院的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38例(46.96%),平均住院天数64.47d。结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控制住院天数,及时诊断和治疗真菌感染,把深部真菌感染控制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对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毛细血管渗漏
综合征的临床认识。方法采用30例儿童恶性血液病发生CL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CLS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
分析。结果在0.05检验水准下,有无低氧血症,有无败血症与应变量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CLS前白细胞数目,有无严重
骨髓抑制在检验水准附近。结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为儿童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的少见急重症,低氧血症和败血症是儿童
恶性血液病并发CLS的危险因素,儿内科医师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普通血液病房恶性血液病患者体内念珠菌的定植情况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普通血液病房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入院的114例患者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的粪、尿、口咽部混合唾液真菌培养,对临床怀疑IFI者进行血、痰或无菌体液真菌培养检查.结果 114例患者中46例分离到165株念珠菌,白念珠菌占78.8%,其他为21.2%.38例患者出现定植,定植率为33.3%,主要为白念珠菌,占76.3%.对所有患者进行真菌定植及IFI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 d、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与患者体内真菌定植有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念珠菌菌落定植、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 d、碳青酶烯类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导致血液系统恶性病患者IF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 d是IFI的惟一危险因素(P=0.01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念珠菌定植率高,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居首位;白细胞<0.5×109/L持续>10 d是IF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对血液系统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认识,本文对2例恶性淋巴瘤转化为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及血液学改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数及检出率的变化情况。方法:用自制改良BS培养基对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疗前后大便进行双歧杆菌定量检测。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较正常人明显减少,化疗前肠道双歧杆菌检出率为44.2%,化疗后肠道双歧杆菌检出率为15.4%,较化疗前检出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数有明显的变化,调节恶性血液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助于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对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恶性血液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化疗后测定两组患儿尿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免疫球蛋白A(Ig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L/M、DAO、ET、TNF-α数值较治疗前升高,IgA数值则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L/M、DAO、ET、TNF-α数值于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gA数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状况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患儿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对预防化疗引起的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含量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及18例健康人血清Epo,同时检测其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结果 恶性血液病中,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Epo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01),其血红蛋白值则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慢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的Epo也比正常人高(P分别为<0.002及<0.05),但其血红蛋白值则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病人血清Epo水平均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负相关。结论 恶性血液病血清E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负相关。除贫血、缺氧,导致体内Epo活性反馈,使患者Epo水平增高外,可能还和红系祖细胞利用Epo减少有关。rhEpo对Epo基础值不太高的某些恶性血液病伴发的贫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恶性实体瘤及恶性血液肿瘤中的表达意义及比较。方法以100例健康人为对照,进行68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和102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清TSGF检测。结果恶性实体瘤患者和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清TSG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性实体瘤患者血清TSGF水平略高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SGF检测对恶性实体瘤和恶性血液肿瘤的诊断有同样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TMTP1,a 5-amino acid peptide NVVRQ,obtained by using the flagella peptide library screening in our previous studies,can be used for the labeling of malignant in situ and metastatic lesions,and even mic...  相似文献   

19.
脐血为需要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干细胞来源。自第1例脐血移植治疗范可尼贫血
患儿获得成功以来,全球范围内脐血移植呈指数增长,在儿童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先天性代谢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由于采集的脐血量有限、输注的脐血中所含的造血干细胞较少,长期以来脐血移植只用于儿童,因而限制了其在成人患者
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的移植技术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成人脐血的治疗效果已得到了改善。本文就脐血移植
的最新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