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对氧磷酯酶1(PON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62例和体检健康者31例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29例、大血管并发症组33例和健康对照组31例。测量体脂参数、血压,检测临床生化指标,测定血清PON1、SVCAM-1。结果: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SVCAM-1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和对照组(P〈O.01),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血清SVCAM-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PON1显著低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和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血清PON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SVCAM-1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PON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SVCAM-1显著升高、PON1降低,SVCAM-1与脂代谢指标相关,与PON1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姜海  谭子新  杨慧  尚可  孙亚威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92-1392,1429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肥胖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T2DM患者76例根据有无肥胖分为T2DM肥胖组(41例)和T2DM非肥胖组(35例),另设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SVCAM-1的差异。结果 T2DM肥胖组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T2DM非肥胖组(P〈0.05),且两组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VCAM-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负相关。结论 SVCAM-1在T2DM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肥胖参与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杜娟  毛达勇  刘跃 《郧阳医学院学报》2007,26(3):147-148,151
目的: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以探讨其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25例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血糖(BS)、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sICAM-1水平,并与33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组BS、TG、HbA1c、sICAM-1等各参数均显著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TG、sICAM-1显著性高于非血管并发症组(P<0.01)。HbA1c与sICAM-1呈正相关(P<0.01),TG与sICAM-1水平无相关性。结论:sI-CAM-1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并促进了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和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62例T2DM患者血浆sVCAM-1和sICAM-1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糖尿病各组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含量逐步升高(P<0.01);sICAM-1水平与sVCAM-1、TG、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sVCAM-1水平与LDL-C、TG、TC及尿Alb/Cr呈正相关(P<0.05)。结论sVCAM-1及sICAM-1参与了T2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人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罗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清sVCAM-1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HbA1C、空腹血糖(FBG)等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罗格列酮后血清sVCAM-1水平下降(P<0.01);sVCAM-1与TNFα、HbA1C呈正相关。结论:罗格列酮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其机制可能与HbA1C生成减少、TNFα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氧磷酯酶1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与老年2型糖尿病(DM)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以对氧磷为底物测定老年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清PON1活性.结果 2型糖尿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老年人血清PON1活性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患者与老年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PON1活性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PON1活性在老年2型糖尿病及并发血管病变患者中均显著降低,提示PON1 活性的降低参与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ARAOXONASE1,PON1)活性变化与2型糖尿病(DM2)外周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51例合并外周动脉病变、55例未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的DM患者及49例健康对照者血清PON1活性,同时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结果DM2未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组PON1活性为(156.93±78.06)IU/L,低于健康对照组(226.45±105.72)IU/L(P<0.01),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组PON1活性为(119.37±71.32)IU/L,低于未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PON1活性在DM2合并或未合并外周动脉病变患者中均降低,在DM2合并外周动脉病变患者中降低更明显,提示PON1活性的降低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黄雌友  姚伟峰 《四川医学》2005,26(5):487-48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和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VWF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血浆粘附分子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VCAM- 1、sICAM 1和VWF水平,并与2 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糖尿病各组血清sICAM -1和sVCAM -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 1) ,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含量逐步升高(P <0 .0 1) :血清VWF水平在伴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伴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 <0 .0 5 ) ;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sICAM- 1水平与sVCAM- 1、VWF、TG、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P <0 .0 5 ) ;sVCAM- 1水平与LDL C、TG、TC及尿Alb/Cr呈正相关(P <0 .0 5 )。以上提示,sVCAM -1及sICAM -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人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氧磷酯酶1(PON1)与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将2型DM患者173例分为无高血压组(2型DM组)55例,轻度高血压组44例,中度高血压40例,重度高血压34例,并设健康对照组(NC组)49例。测量各组体重参数、血压,检测临床生化指标及血清PON1活性。结果 2型DM组血清PON1活性低于NC组(P〈0.01),2型DM合并高血压各组血清PON1活性低于2型DM组(P〈0.05或P〈0.01),在2型DM合并高血压各组中随血压升高血清PON1活性降低。血清PON1活性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PON1降低,且血压越高,PON1活性降低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肥胖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T2DM患者83例根据有无肥胖分为T2DM肥胖组(50例)和T2DM非肥胖组(33例),另设对照组(36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PON1的差异。结果 T2DM肥胖组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T2DM非肥胖组,且两组PON1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ON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正相关。结论肥胖T2DM患者PON1活性降低,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IR)程度。方法将130例T2DM患者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41例)、超重组(49例)和肥胖组(40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SVCAM-1、IR程度的差异。结果(1)肥胖组的SVCAM-1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NMS组(P〈0.05),肥胖组与超重组FIns、HOMA-IR、IAI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2)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VCAM-1与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作用指数(IAI)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负相关。结论肥胖T2DM患者SVCAM-1水平升高,IR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血管内皮功能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MS)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根据有无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67例)和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50例),另设对照组37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黄醇结合蛋白4、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差异。结果 (1)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的血清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组(P0.01),且两组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2)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P0.01),且两组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3)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黄醇结合蛋白4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黄醇结合蛋白4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尿酸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9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尿酸患者设为高尿酸组,127例血尿酸正常2型糖尿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管并发症及各临床生化指标差异,研究尿酸与各指标关系。结果高尿酸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BMI、HbA1c、TG、TC、CRP、IL-6、IL-8及TN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高尿酸组较高;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BMI、TG、TC、CRP、IL-6、IL-8及TNF与UA呈正相关(P〈0.05);高尿酸组血管并发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关系密切,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尿酸水平,对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高敏CRP(hsCRP)水平与下肢大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30例年龄匹配的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hsCRP及生化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糖尿病组根据病变性质及严重程度评分分为血管无病变组(26例)、血管轻度病变组(45例)和血管中重度病变组(59例)。比较各组问指标水平,对sICAM-1、sVCAM-1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下肢血管病变与各项危险因素的Person相关性分析,以下肢血管评分作为应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血管中重度病变组的sICAM-1[(385±88)gg/L]、sVCAM-1[(811±293)μg/L]水平,高于血管轻度病变组[(292±84)μg/L与(572±189)μg/L]、血管无病变组[(282±56)μg/L与(4504-176)μg/L]和对照组[(2394-60)μg/L与(358±177)μg/L](t值为4.15—8.93,均P〈0.05);hsCRP水平为(1.614-1.01)mg/L,高于血管轻度病变组(1.044-0.79)mg/L、血管无病变组(0.594-0.34)mg/L和对照组(0.924-0.56)mg/L(t值为2.18~4.27,均P〈0.05)。sICAM-1水平与TC、LDL.C、sVCAM.1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0.20和0.49,均P〈0.05,sVCAM-1水平与病程、收缩压、hsCR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18和0.21,均P〈0.05)。结论T2DM患者sICAM—1、sVCAM-1及hsCRP水平与下肢大血管病变程度有关,其升高与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l(SVCAM-1)水平与老年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老年MS患者40例,非MS患者(NMS组)39例,正常对照组(NC组)32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SVCAM-1、IR程度的差异。结果①MS组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NMS组(P〈0.05),且两组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VCAM-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老年M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且随MS组分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3-2017年间大连市结核病医院33例1型糖尿病、89例2型糖尿病及106例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患者之间临床及影像学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三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1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HbA1C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P<0.05);影像学方面,相对于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而言,糖尿病肺结核患者渗出性病变及多发空洞征象更为多见(P<0.05),但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不良反应方面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疗效方面,1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2个月痰结核茵涂片阴转率低于非糖尿病肺结核组,但三组患者治愈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相对于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而言糖尿病肺结核患者在影像学方面实变及空洞征象多见.1型与2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在影像学、药物不良反应及治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但1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血糖不易控制;2个月痰结核茵涂片阴转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