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腔二囊管插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用传统方法一次插管失败的 2 1例患者改为结合用沙氏导丝内置三腔二囊管插入法 (简称改良法 )插管。结果改良法插管 ,全部一次成功 ,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再次插管有效率 6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改良法插管安全、有效 ,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尤其适合病情严重不能配合 ,传统方法插管困难的患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呼吸机支持患者两种胃管插入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已经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的昏迷患者行胃管插入较困难,有人采用刺激法可提高插管成功率〔1〕;也偶有报道用金属导丝辅助插管成功率可达10 0 % 〔2 3〕;还有报道用沙氏导丝支撑行三腔二囊胃导管插入安全有效〔4〕。我们对常规方法插管失败的患者,分别采用沙氏导丝支撑胃管插入法(支撑法)和胃镜下沙氏导丝交换胃管插入法(交换法) ,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对比评价,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32例呼吸机支持患者均为经常规方法插管失败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 3~6 8岁,平均5 0 .5岁;中度昏迷18例,重度昏迷14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腔二囊管改良操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采用三腔二囊管治疗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插管,观察组采用内置沙氏导丝作为支撑的改良插管。结果:两组患者出血控制疗效、气囊破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痛苦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置沙氏导丝作为支撑,是一种可行的三腔二囊管改良插管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沙氏导丝作辅助留置鼻胃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2例常规方法胃管插管失败的呼吸机支持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6例用沙氏导丝作支持留置鼻胃管,对照组16例用胃镜下沙氏导丝交换胃管插入法,2组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成功率为93.75%,对照组成功度为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沙氏导丝作支持留置鼻管有效、安全,可有效解决危重患者留置胃管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治疗价值及护理配合.方法对传统方法置入三腔二囊管和运用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的破损率、病人反应性、成功率及护理配合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法和导丝交换法的破损率及病人反应性无明显差异,但传统法置入三腔二囊管成功率为78.4%,明显低于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组(9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者在护理配合上要求更高.结论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能显著提高三腔二囊管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王红艳  彭贺新 《现代护理》2005,11(16):1363-1364
目的 探讨用沙氏导丝作辅助留置鼻胃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2例常规方法胃管插管失败的呼吸机支持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6例用沙氏导丝作支持留置鼻胃管,对照组16例用胃镜下沙氏导丝交换胃管插入法,2组行对比研究。结果 研究组成功率为93.75%,对照组成功度为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沙氏导丝作支持留置鼻管有效、安全,可有效解决危重患者留置胃管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76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气囊放气组(A组)、气囊不放气组(B组)、头部前倾组(C组)和鼻咽部麻醉联合沙氏导丝支撑胃管组(D组)各19例.结果 置管时间、呛咳发生率鼻咽部麻醉联合沙氏导丝支撑胃管组(D组)显著短于和低于气囊放气组(A组)、气囊不放气组(B组)、头部前倾组(C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鼻咽部麻醉联合沙氏导丝支撑胃管组(D组)显著高于气囊放气组(A组)、气囊不放气组(B组)、头部前倾组(C组).结论 鼻咽部麻醉联合沙氏导丝支撑胃管方法可提高置胃管的成功率和减轻患者的不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三腔二囊管在抢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1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55例)和改良组(58例)。传统组常规方法插入三腔二囊管后用500g重物悬吊牵引固定;改良组采用沙氏导丝法插入三腔二囊管后,用改良乒乓球法固定。比较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一次插管成功率(100%)高于传统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0.9%和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低,胸闷胸痛程度较传统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三腔二囊管具有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简单易行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两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法的比较及护理配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两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治疗价值及护理配合,方法:对传统方法置入三腔二囊管和运用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的破损率,病人反应性,成功率及护理配合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法和导丝交换法的破损率及病人反应性无明显差异,但传统法置入三腔二囊管成功率为78.4%,明显低于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组(9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者在护理配合上要求更高。结论:导丝交换置入三腔二囊管能显著提高三腔二囊管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配合。方法 对传统法(A组)、导丝交换法(B组)、改良法(C组)置入三腔二囊管的气囊破损率、病人不适反应、置管成功率及护理配合进行比较。结果 三种方法的气囊破损率、病人不适反应无明显差异。B、C组置管成功率为93.3%、100%,明显高于A组(73.3%),但B组对护理配合要求更高。结论 导丝交换法、改良法置入三腔二囊管均能显著提高三腔二囊管置入的成功率,改良法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标准型胃镜下斑马导丝转换技术用于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胃镜下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使用标准型胃镜将斑马导丝置入十二指肠远端后,保持导丝位置相对固定,退出内镜,应用一次性导尿管将斑马导丝置换至鼻腔的方法代替经鼻胃镜下置入导丝技术;对照组使用标准型胃镜下钳夹推送置入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操作时间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鼻咽部不适及腹痛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误吸及导丝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斑马导丝转换技术将斑马导丝置换至鼻腔的方法与传统内镜钳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势,且安全有效,可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为消化内镜营养管置入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波聚束热疗中应用吸痰管护套放置测温导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21例热疗患者按病案号单双号分为对照组58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按常规放置测温导丝,观察组应用吸痰管护套放置测温导丝,分别观察两组导丝放置一次成功率和患者体温、不适感、直肠黏膜损伤及导丝损坏情况。结果导丝一次放置成功率对照组为82.8%、观察组100%;两组肛温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0.7%患者有不适感、直肠黏膜损伤发生率32.8%,观察组23.8%患者有不适感、直肠黏膜损伤发生率1.6%;对照组导丝损坏5根,观察组导丝无损坏。结论热疗中应用吸痰管护套不影响测温精确度,且可降低患者不舒适感及直肠黏膜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留置导尿管拔除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留置导尿管的普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在病人有尿意后护士用无菌注射器将尿管气囊的水全部抽吸干净,随后将尿管拔出;实验组在病人有尿意后,护士首先用无菌注射器将尿管气囊的水全部抽出,随后用无菌注射器向水囊回注0.4ml水,最后再将尿管拔出。比较两组病人拔除尿管时的舒适度和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的异常症状。结果:两组病人在拔除尿管时的舒适度及在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时出现的异常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普外科术后留置有尿管的病人中,应用改良尿管拔除法,可以增加患者拔除尿管时的舒适度,减少尿管拔除后首次排尿时出现的异常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撕脱鞘导入法与直接导丝导入法留置Permcath导管的安全性及易用性.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入组2个透析中心拟行Permcath导管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按置管方法分为撕脱鞘导入组(简称撕脱鞘组)和直接导丝导入组(简称导丝组),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置管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置管后前瞻观察24h,主要终点为置管术中出血量,次要终点为整个置管术的操作时间和置管术后24h置管伤口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撕脱鞘组共入组22例患者,导丝组共入组23例患者,2组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导丝组较撕脱鞘组在术中出血量(4.04±2.09ml比12.86±3.35ml,t=10.514,P=0.000)、置管时间(26.30±3.22min比34.36±2.98min,t=8.689,P=0.000)及术后24h出血事件发生率(4.358%比27.27%,x2=4.499,P=0.04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接导丝导入法比撕脱鞘导入法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及术后24h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探头移动引导血管穿刺法在手臂输液港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83例恶性肿瘤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2020年3月—6月42例植入手臂输液港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超声探头移动引导血管穿刺法置管;2019年6月—7月41例置入手臂输液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置管;比较两组首次血管穿刺成功率、导丝送入成功率、置管时间、穿刺时疼痛评分和术后即时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首次血管穿刺成功率(97.62%)高于对照组(78.05%),试验组导丝送入成功率(97.62%)高于对照组(70.73%),试验组置管时间(16.50±1.70) min短于对照组(18.56±1.99) min,试验组疼痛评分(1.62±0.54)分低于对照组(2.56±0.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时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例和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探头移动引导血管穿刺能够提高手臂输液港首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相似文献   

17.
导引式气管插管更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和评价了一种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实用临床技术。对6例因各种原因需更换气管插管的患者采用预置导引管后拔除原气管插管,沿导引管置入新的气管插管的方法来完成换管操作。操作中监测患者的心率、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aO2)及其它临床情况,并与采用以往换管方法的10例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采用导引式换管方法的操作时间(平均约30s)远远短于对照组(平均约20min),心率、SaO2均无临床意义的变化,无合并症发生,全部病例一次换管成功;采用以往方法的病例则在换管中心率升高约27次/min,SaO2下降近10%,多例发生躁动、鼻出血和插管误入食道的情况,发生窒息1例,一次换管成功率仅为67%(6/9)。研究说明导引式气管插管更换方法较之以往的换管方法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换管成功率高,有助于提高人工气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导丝输送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治疗,与目前首选推荐使用的亲水涂层超滑导丝输送导管相比,探讨普通J型导丝输送导管的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1 400例行经桡动脉途径输送导管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超滑导丝组(n=700)与普通J型导丝组(n=700),对两组患者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导丝通过成功率、并发症出现例数和9个月后随访桡动脉闭塞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普通J型导丝组在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和并发症出现例数方面均明显少于超滑导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丝通过成功率和桡动脉闭塞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亲水涂层超滑导丝相比,经桡动脉途径使用普通J型导丝进行导管输送更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首选导丝输送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