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室发现1个独特的能封闭IL-3与人靶细胞结合,并抑制造血细胞培养中IL-3克隆刺激活性的McAb HIM_1(又称HI98)。HIM_1 McAb从1个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系上特异性地沉淀出分子量220 000的糖蛋白(gp220)。用FCM分析HIM_1染色的造血细胞,结果gp220仅在造血祖细胞,成熟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上表达,在红细胞样细胞、巨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上阴性。McAb HIM_1和CD_(34)双标记显示,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法的代表药益髓生血颗粒促进骨髓造血的机制。方法 78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益髓生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3只。采用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造成小鼠骨髓急性损伤模型。以益髓生血颗粒高、中、低3个剂量及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分别作用于骨髓急性损伤小鼠14 d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及骨髓中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3(IL-3)、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系祖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髓生血颗粒高剂量组血中GM-CSF、骨髓中IL-3和SCF含量明显升高(P0.05),中剂量组血中GM-CSF、骨髓中IL-3含量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组血及骨髓中GM-CSF、骨髓中IL-3和SCF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补肾益髓法可增加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微环境中造血生长因子GM-CSF、IL-3、SCF的含量,从而有效促进髓系造血。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疾病概论定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成熟异常,造血功能衰竭,以及因遗传不稳定而导致的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MDS是一组髓系肿瘤,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和一系或多系形态  相似文献   

4.
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骨髓受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患者髓髓受累情况。方法 对13例住院患者同时进行血象和骨髓象的检查和分析。结果 ①血象中红细胞减少12例;白细胞减少低10例,其中中性粒细胞降低伴淋巴细胞增高7例;3例白细胞总数增多。②骨髓象中髓髓增生活跃12例,减低1例;粒系增生减低9例,活跃3例;红系增生减低3例,活跃3例;淋巴系增生活跃2例,余正常。结论 ①患者的血象异常来源于其骨髓受累,异常表现为红系和粒系有不同程度受抑、淋巴系受累较轻;②骨髓受累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轻症患者骨髓受较轻,积极治疗可阻止病情发展;重症患者骨髓受累较重而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5.
<正>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组骨髓造血干细胞病变所致的造血功能异常的血液病,其特点为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一系或数系细胞顽固性减少并有质的异常,以往称为白血病前期。1982年FAB 协作组将MDS 分为5型,即(1)难治性贫血(RA);(2)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性RA(RA-S);(3)原始细胞过多性RA(RAEB);(4)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OL);(5)转化中的RAEB(RAEB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关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以髓系细胞分化和成熟异常、骨髓衰竭为特征的髓系肿瘤,伴有外周血细胞减少和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一系或多系形态学异常,由于遗传不稳定因而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Evi1基因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 )急性变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了HEL白血病细胞系、87例慢粒患者 (慢性期 5 8例 ,加速期 4例 ,急性变期 2 5例 )及 10名正常对照的Evi1基因的表达。结果  10名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未测到Evi1mRNA ;HEL细胞系Evi1阳性 ;87例慢粒中 ,慢性期组、加速期组、急性变组、急性髓性变组Evi1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3 .5 % (2 5 8)、5 0 .0 % (2 4)、48 0 % (12 2 5 )、66.7% (12 18) ) ;但加速期及急性变组的Evi1基因表达率高于慢性期组 (P <0 .0 1) ,而加速期组和急性变组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1.0 0 ) ,急性髓性变组的阳性率高于急淋变组 ,差异显著 (P <0 .0 1) ;慢性期组的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1.0 0 ) ;Evi1基因阳性表达与慢粒临床分期、急性变分型及预后相关 ,而急性变期Evi1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外周血象、bcr abl融合基因无关。结论 Evi1基因是预测慢粒患者发生急性变的一个有用的基因标志 ,可看做是一个由慢性期向急性期转化的信号 ,并对慢粒急性髓性变或急淋变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西平 《医学综述》1996,2(6):303-305
集落刺激因子(CSF)又称髓系细胞造血因子,是造血细胞在体外培养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系克隆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体液因子,为骨髓中髓系造血细胞生存、生长,分化不可缺少的物质,除可促使血细胞增殖外,还有下列机能影响细胞内信号途径传递通道:1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细胞存在;2不可逆定向分化;3成熟粒、巨噬细胞的机能刺激[1]。根据作用于造血于细胞的不同分化程度和性能,可能CSF分为:1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主要由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产生,是一种具有广谱效能的髓系造血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9.
给小鼠腹腔注射马利兰5周诱发骨髓损伤、造血功能障碍后,予补髓生血颗粒灌胃3个月进行干预,通过外周血测定、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结果显示:马利兰诱发的小鼠骨髓损伤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病理变化,补髓生血颗粒能显著地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结构修复,提高外周血红系造血细胞、粒系造血细胞、巨核系造血细胞水平.说明补髓生血颗粒有较好的治疗A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脐带血中含有较骨髓细胞更原始更早期的造血干细胞群,使人们对脐血替代骨髓移植寄予极大的关注。本文通过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观察来自人脐带血、外周血、骨髓的粒-单系祖细胞(CFU-GM)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材料与方法 1.标本采集脐带血来自本院产房正常孕妇足月分娩后脐静脉采血、肝素20u/ml抗凝。骨髓、外周血采自正常献髓者。 2.实验方法依照本室各系祖细胞体外培养常规方法。培养体系: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20ng/ml,20%脐血浆(CB),5×10~5单个核细胞/ml。将培养皿置于37℃、5%CO_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第14天计数CFU-GM集落(>40个细胞为一个集落)。  相似文献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一组以髓系细胞分化和成熟异常、骨髓衰竭为特征的髓系肿瘤,伴有外周血细胞减少和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一系或多系形态异常,由于遗传不稳定,因而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1].给患者心理上带来严重压力,健康教育实质是一种干预,为患者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需知识和技能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和染色体联合检查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初诊MDS的89例患者同时进行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和染色体检查,分析四项联检对MDS的诊断价值。结果 46例患者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37例出现幼稚红细胞;骨髓涂片三系病态造血分别为:髓系76例(85%)、红系67例(75%)和巨核系35例(39%);骨髓活检对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骨髓涂片(P<0.05);骨髓活检中出现幼稚前体细胞异位(ALIP)27例(30%),CD3+4>5%28例(31%),巨核系病态造血检出率骨髓活检高于骨髓涂片(P<0.05);合并网状纤维增生18例(20%),染色体异常35例(39%)。外周血+骨髓涂片检查诊断MDS的阳性符合率为88%,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符合率为93%,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染色体检查诊断阳性符合率为95%。但3种联检方法的诊断阳性符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理论上能互相弥补、互相辅助,提高对MDS诊断的准确性,但统计学显示意义不大,今后应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与NK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ALL组),4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组)及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45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3组均开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LL组与AML组治疗前CD3+、CD3+CD8+、CD3+CD4+、NK细胞阳性率与CD4+/CD8+值均更低(P<0.05),治疗后,ALL组与AML组上述指标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AML组治疗前CD3-CD19+细胞阳性率更低(P<0.05),ALL组D3-CD19+细胞阳性率更高(P<0.05);治疗后AML组CD3-CD19+细胞阳性率高于治疗前(P<0.05),ALL组CD3-CD19+细胞阳性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可有效评估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的病情严重度、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IL)免疫表型的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2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①32例AIL中T淋巴细胞性ALL(T—AIL)5例(15.6%)。B淋巴细胞性ALL(B-ALL)20例(62.5%),ALL型(L1)13例(40.6%),ALL2型(12)15例(46.9),ALL3型(L3)4例(12.5%);②32例ALL中1例符合急性混合性白血病(HAL)的诊断标准(3.1%),16例(50%)为髓系阳性的ALL(my^ ALL),4例(12.5%)为纯髓系抗原表达,其中表达单一抗原的最多的为68.8%(11例),CD13阳性率最多为59.4%(19例),CD33为25%(8例),CD15为12.5%(4例),CD14为0;B-ALL中My阳性率为55%(11/20),T—AIL中阳性率60%(3/5),无明显差异;L1中My阳性率为46.2%(6例),L2中ALL阳性率为73.3%(11例),L3中ALL阳性率为75%(3例),12中ALL阳性率明显高于L1。结论AIL中髓系抗原的表达与白血病形态学分型和免疫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TK787在SCID小鼠-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中对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mRNA (VEGFR-2mRNA)、外周血CD33阳性表达率以及骨髓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探讨PTK787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1) 采用RT-PCR法分析30例不同组别之间SCID小鼠VEGFR-2mRNA水平的差异.(2)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3表达.(3) 采用SP免疫组化法,用兔抗人vWF (von Wille-brand factor)多克隆抗体标记骨髓内皮细胞,比较不同组别小鼠之间的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结果 (1) 患病组SCID小鼠外周血VEGFR-2mRNA灰度扫描比为(0.3257±0.0709),高于正常组(0.0826±0.0315) (P<0.05),治疗组为(0.1411±0.0404),与正常组比较(P<0.05).(2) 外周血白细胞CD33的阳性率,治疗组(9.41±1.35%)及患病组(15.08±2.90%)与正常组(0.81±0.11%)比较,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患病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患病组SCID小鼠中骨髓微血管数为(20.4±3.2)个/HP,显著高于正常组(14.2±2.1)个/HP(P<0.001),治疗组为(15.6±2.4)个/HP,与正常组相似(P>0.05).结论 PTK787在体内可以有效的抑制血管生成,一定程度具有抗白血病细胞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静  化罗明  郭晓楠  徐世荣  贾存荣 《广东医学》2012,33(17):2639-2640
目的通过检测FLt3配体(FL)浓度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其与白细胞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追踪观察,于化疗前、化疗结束后5~7 d和20~30 d取外周血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FL在白血病初治和缓解患者化疗前后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组患者,化疗结束后5~7 d FL浓度明显大于化疗前,且明显大于对照组FL浓度([392±55.07)pg/mL,P<0.05]。在缓解组中,3个阶段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对照组FL浓度(P<0.05)。并且根据直线相关分析,FL浓度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呈明显负相关(r=-0.464,P<0.05)。结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FL浓度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有一定相关性。FL浓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骨髓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用IFAT检测77例临床诊断为EHF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阳性率为50.6%。2—5病日的早期病人阳性率为64.3%(27/42)。并发现,病日越早,病情越重,阳性率越高。试验中应用了抗EHF病毒McAb4B_9、4E_7、3H_4株。抗原阳性者对3种McAb的反应表现为5种类型。不同McAb对抗原的检出率不同,混合使用McAb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在EHF病毒抗原阳性早期患者中,急性期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为96.3%。若联合检测EHF病毒抗原和急性期血清IgM抗体,可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患者外周血Flt3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Flt3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阐明Flt3的表达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与骨髓标本Flt3的表达作对照,确定检测外周血Flt3对白血病基因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方法分析34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及部分骨髓标本Flt3的表达。结果 1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16例阳性(84.2%),其中6例强阳性,1例化疗后完全缓解的M3患者Flt3表达阳性;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3例阳性(50%);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2例(1例慢性期,1例急变期)阳性;2例骨髓异常综合征中1例阳性;2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均阳性。7例骨髓与外周血配对标本中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0例正常人表达均阴性。结论 外周血可以替代骨髓作为检测Flt3表达;急非淋患者Flt3表达强弱与外周血白细胞数相关(P〈0.05);Flt3表达可作为白血病基因诊断及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标志。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检出幼稚白细胞在诊断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首次检出幼稚白细胞对诊断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93例已确诊为AL患者的骨髓及组化检查结果,与首次外周血涂片染色检查发现幼稚白细胞的存在与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393例AL患者外周血首次诊断为未分化型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M1)、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4)、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L1和AL2)的幼稚白细胞检出率均为91.8%以上;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M2)、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M3)、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5)、急性红白细胞型白血病(M6)的幼稚白细胞检出率为71.4%~86.7%,平均为87.7%,亦有少数患者外周血中查不到幼稚白细胞(占12.3%)。结论外周血发现幼稚白细胞为诊断白血病提供首次诊断时机,但骨髓细胞学检查更全面地反映造血组织的病变程度;应用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学等综合诊断,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CD45辅助设门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免疫表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几组三色荧光标记抗体检测25例FAB分型为ALL的儿童骨髓或外周血免疫表型。结果:25例ALL儿童中,B型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T型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双标记5例,在T-ALL中,淋系抗原阳性率表达顺序为CD7>CD3>CD5,在B-ALL中,淋系抗原阳性率表达顺序为CD19>CD10>CD22>CD20,在T-ALL、B-ALL及双标记中还可同时表达髓系抗原(CD13、CD14、CD15、CD33),且髓系标记抗原在T-ALL与B-ALL中出现的频率相同。结论: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技术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可准确将幼稚细胞从正常细胞群中分离出来并专门对异常细胞群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将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B型和T型白血病及双标记,并能反映髓系抗原阳性的ALL(M y+ALL),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