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俊升 《急诊医学》1996,5(4):247-249
  相似文献   

3.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1912年 Herrick首先描述了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 ,提出冠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原因 ,但这一重要发现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遗憾的是在此后半个世纪这一学说都被否认。80年代 De Wood等在 AMI早期施行了冠脉血管造影 ,并证实在胸痛症状出现 4小时内 ,与心肌梗死相关的冠脉完全闭塞。此后 Rentrop成功地对 AMI患者实施冠脉内链激酶 (SK)溶栓治疗 ,从此宣告了 AMI的治疗从预防、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入到以减少梗死范围及心室重构 ,突出挽救心肌为目的的溶栓治疗时代。1 早期溶栓治疗的作用与意…  相似文献   

4.
5.
1995年11月~1997年11月援外期间在摩洛哥塞达特省立医院应用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将5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非老年治疗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62....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的高低与溶栓治疗距发病的时间相关。然而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在入院前已经耽搁了早期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现将我院收住的 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情况作对比分析。比较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5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常规西药(对照组)、常规西药加用葛根素(葛根素组)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结果:治疗28 d时,葛根素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防止AMI的梗死面积延展、改善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作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林  李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21-5622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及处理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左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2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组各63例。治疗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6min步行试验。结果:治疗4周后,AMI再闭塞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VI、LVESV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试验治疗组较对照组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结论:葛根素有利于防治AMI早期左室重塑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心脏磁共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障碍(MVO)与梗死面积、心肌应变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6~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2例,年龄55.3±11.3岁。所有患者于术后5~7 d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根据是否出现MVO,将24例患者分为MVO组(n=16)和非MVO组(n=8),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LGE%)、心肌应变。对出院的STEMI患者进行平均6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发生MACEs事件的差异。本研究定义的MACEs事件包括:再发胸痛、心力衰竭、脑卒中、再发心梗、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死亡。结果  MVO组梗死节段径向应变、梗死节段周向及整体周向应变功能均低于无MVO组(P < 0.05);MVO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无MVO组(25.18%±10.51% vs 9.93%±5.96%)。MVO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径向应变及周向应变呈极强相关关系[r=0.815 (0.536~0.934),P < 0.001;r=-0.938(-0.978~-0.852),P < 0.001],与纵向应变呈强相关关系[r=-0.767(-0.915~-0.437),P < 0.001]。二元回归分析中LGE%及梗死节段周向应变是STEMI患者发生MVO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ROC曲线显示,LGE%可以辅助于MVO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0.796~1.000),其最佳截断点为14.92%,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87.5%(P < 0.05)。梗死节段周向应变对MVO也具有诊断价值,AUC为0.781(0.591~0.971),其最佳截断点为10.58%,敏感度为62.5%,特异性为87.5%(P < 0.05)。LGE%联合梗死节段周向应变后,其对MVO诊断的AUC及敏感度均上升,AUC为0.938(0.827~1.000),敏感度为93.8%,特异性为87.5%(P < 0.05)。随访所有STEMI患者,10例发生MACEs事件(41.7%),两组患者发生MACEs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结论  LGE%、心肌梗死节段周向应变是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MVO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分别对MVO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MVO时诊断价值更高。径向应变、周向应变、纵向应变与MVO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存活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轻创、存活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实验模型。方法:SD大鼠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左胸第3、4肋间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行心电图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功能、病理检测。结果:本法术后24h内大鼠死亡率为11.82%;存活8周的心肌梗死者大鼠可达80.6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组左室重、左室舒张末压、心率均显著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此法简单、有效、重复性好,对研究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时白细胞介素1(IL1)的变化及其意义。用MTT细胞增殖法观察了8只兔在冠状动脉结扎后1小时和2小时其外周血IL1水平的变化,并与冠状动脉假结扎的8只兔作比较。结果显示:单核细胞IL1水平于结扎后1小时及2小时均较假结扎组显著增高(P<0.002,P<0.001),其峰值与同时测定的血白细胞计数呈密切的线性正相关(r=0.9044,P<0.005),与同时测定的心肌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PKMB)活性呈密切的线性负相关(r=0.8960,P<0.005)。提示:急性心肌梗塞(AMI)时IL1的升高可能是促成血白细胞增多和参与心肌CPKMB活性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抑制或对抗IL1的药物对减轻心肌的缺血性损伤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可用于制备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异氟醚气体麻醉Sprague-Dawley大鼠后,钝性分离肋间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大鼠模型。以仅穿刺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假手术大鼠模型。术后采用小动物心电图仪、血流动力学分析仪、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鉴定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结果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及假手术大鼠模型存活率均为80.0%。心肌梗死模型组大鼠术后第2、7天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明显抬高。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模型组大鼠颈总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以及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均较假手术模型组均明显降低,心率和左心室舒张末压则明显增加(P0.05)。TTC染色显示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色差明显,坏死心肌呈白色。HE染色显示梗死心肌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出现空泡,甚至断裂,部分断裂心肌细胞间隙见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建立的方法效果理想且操作简单,适用于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血浆脑钠素 (BNP)浓度变化及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相关关系 ;明确吗啡干预对AMI大鼠血浆BNP浓度与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将 2 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缺血组、吗啡干预组。分别测定 3组大鼠术后 0 5、5、12、2 2h血浆BNP浓度及血清CK -MB浓度 ;并于 2 2h后处死大鼠 ,取心肌标本染色后测定心梗面积。结果 单纯缺血组血浆BNP浓度与血清CK -MB浓度较对照组和吗啡干预组明显升高 (均 P <0 0 1)。吗啡干预组较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在 0 5、5h无差异 ,在 12、2 2h明显升高 (P <0 0 1) ,升高的BNP与CK -MB呈正相关。吗啡干预组心梗面积较单纯缺血组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AMI后血浆BNP浓度显著升高 ,BNP浓度与血清CK -MB浓度及梗死面积呈正相关 ;吗啡干预可减小心梗面积 ,同时降低血浆BNP浓度。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中Bcl2与Cmyc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性心肌梗死中心肌细胞凋亡与Bcl-2,C-myc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标记凋亡的心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Bcl-2与C-myc的表达。结果:TUNEL法发现: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存在心肌细胞凋亡。冠状动脉结扎1小时后出现Bcl-2蛋白阳性表达,3小时后逐渐下降,结扎6小时后出现C-myc阳性表达,24小时内呈现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心肌细胞凋亡数与Bcl-2表达呈负相关,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的凋亡与Bcl-2、C-myc表达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不同磁共振延迟成像(com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砌)时间是否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n,AMI)后梗死面积的测定.并探讨磁共振测定的射血分数与左窒造影测定的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2005年6月至2006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27例首次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年龄(54.3±10.5)岁.所有患者均动态观察心肌酶谱的变化,并经冠脉造影明确,冠脉造影同时测定左室造影射血分数,磁共振(SIMENS 1.5T)检查时间为心肌梗死后(13.2±5.2)d,磁共振检查方法 是首先进行电影扫描,测定射血分数,然后经静脉以5 mL/秒注入0.05 mmol/kgGd-DTPA行首过成像,最后经高压注射器静脉以2 mL/s注入0.15 mmol/kg Gd-ffFPA行延迟成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在延迟注药后5 min开始延迟期采集.选择存在延迟增强高信号区的同一短轴层面,每间隔5 min成像一次测定梗夕匕面积,直至20 min.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7例患者在延迟CeMRI上均存在延迟增强区,27例患者测定的梗死面积为(17.9±9.8)%,测定CK峰值为(2003.5±1496.8)U/L,肌钙蛋白T峰值为(4.6±3.3)ng/mL.梗死面积与CK峰值的相关系数为r=0.819(P<0.01),梗夕匕面积与肌钙蛋白T相关系数为r=0.517(P<0.05).存在梗死心肌的同一层面测定的梗死而积百分比在5 min,10 min,15 min及20 min时分别为(7.2±6.2)%,(8.5±7.4)%,(7.3±6.3)%及(6.9±6.4)%(10 min与20 min相比,P<0.05).MR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与造影测定的射血分数相关系数为r=0.867(P<0.01).结论 CeMRI可以诊断心肌梗死和定量测定梗死范围.磁共振测定与左室造影测定的射血分数密切相关.测定梗死范围时,不同延迟成像的时间影响梗死范围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尼可地尔防治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的作用。方法中华小型猪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尼可地尔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结扎冠状动脉(冠脉)3h、松解1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AMI前后和再灌注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最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1与AMI前相比,对照组AMI后3h左室收缩压(LVSP)、心排血量(CO)和左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1h仅LVSP显著恢复(P<0.05),±dp/dtmax继续显著下降(P均<0.05)。尼可地尔组AMI后3h各项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同;但再灌注后1hLVSP、LVEDP、±dp/dtmax和CO均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比对照组更显著(P均<0.05)。2对照组MCE和病理染色所测冠脉结扎区心肌范围(LA%)高度一致(P>0.05),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ANR%)分别为(78.50±4.35)%和(82.30±1.90)%,心肌坏死范围(NA%)为(98.50±1.35)%。尼可地尔组LA%虽与对照组相当(P均>0.05),但两方法所测ANR%和NA%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3对照组再灌注即刻和再灌注后1h冠脉血流量(CBV)仅占AMI前的50.6%和45.8%(P均<0.01);尼可地尔组CBV分别提高到69.4%和67.9%,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尼可地尔能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改善其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20.
心肌损伤标志物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7):1032-1033
目的对心肌肌红蛋白(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进行定时、定量分析比较,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风险预测提供较合理的检测指标。方法用116例AMI患者在入院后24h内按时间段0~4h、~8h、~12h、~24h、~48h、~3d、~5d的血清检测cTnⅠ与Mb水平,同时对照46例正常血清进行结果比较并进行评估。结果AMI中cTnⅠ和Mb联合检测是合理的检测指标。结论CTnⅠ与Mb联合检测敏感性比单项检测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