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的产生。方法收集新生儿病房收治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48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对其病原菌、药敏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型败血症以早产儿为主,致病菌以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晚发型败血症以足月儿为主,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占优势。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的胎龄与检出的革兰氏细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性以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泰能最为敏感。结论新生儿败血症应根据其发病类型、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药敏特点,探讨其防治措施,以指导临床早期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9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致病菌及治疗效果。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反应差为主要表现,辅助检查中C-反应蛋白为最敏感指标,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3.2%,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36.8%。未发现一例真菌性败血症。19例中治愈11例(57.9%),好转4例(21.1%),死亡4例(21.1%)。结论加强新生儿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手卫生,加强物表消毒,减少与患儿不必要的接触等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机会。合理使用抗菌素,严防院内感染的发生。严密监测生命征,早期识别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并发感染性休克以及快速足量扩容(1 h之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及致病菌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NICU 44例血培养阳性新生儿败血症培养检出菌及药敏结果.结果 检出病原菌4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34株(77.27%),革兰阴性菌为8株(18.18%);真菌2株(4.55%).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常见;CONS对青霉素G、红霉素、头孢唑啉的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未发现产生耐药.结论 我院NICU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CONS 为主,重视病原菌耐药性检测,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 ,我们共收治新生儿败血症3 0例 ,给予抗生素联合静注丙种球蛋白 (IVIG)等综合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5例 ,女 5例。足月儿 8例 ,早产儿 2 2例。出生 4~ 7天内发病者有 2 0例 ,出生 7天以后发病者 10例。胎膜早破 8例 ,其母分娩时发热 2例。入院时表现为发热12例 ,体温不升 10例 ,不吃、不哭、不动 2 0例 ,紫绀 5例 ,苍白12例 ,黄疸 17例 ,脐部有脓性分泌物 10例 ,肺部湿罗音 10例 ,前囟紧张 5例 ,抽搐 5例 ,双下腿硬肿 5例。查外周血常规 :WBC<5× 10 9/ L 者 4例 ,5~ 2 0× 1… 相似文献
5.
6.
为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种类,我们对256例临床拟诊败血症的新生儿进行了血及分泌物的病原学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39例,女117例;胎龄<37周48例,37~42周195例,>42周13例;日龄:~1天43例,~3天6...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与晚发型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降低耐药菌的产生。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血培养阳性的16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对其病原菌、药敏情况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型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晚发型病原菌以CNS、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结论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根据药敏选用合适的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90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致病菌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4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败血症的患儿9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另选取同期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无感染症状及临床指标为阴性)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治疗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价值。结果 90例败血症患儿中,28例为早发型败血症,62例为晚发型败血症。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中黄疸发生率最高,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吃奶差、腹泻、肤色苍灰或发花、心动过速或过缓、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WBC计数降低、PLT计数降低、CRP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异常患儿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败血症患儿阳性率27.78%,共培养分离致病菌28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宾阳县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宾阳县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08-10~2011-10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检出菌和药敏实验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诊断败血症的血液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78.0%),革兰阴性菌9株(22.0%),排在前五位的菌种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4株(34.1%)、人葡萄球菌5株(12.2%)、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9.8%)、肺炎克雷伯菌4株(9.8%)、大肠埃希菌3株(7.3%);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100%。结论耐苯唑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该县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全面了解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科抗感染治疗的质量,对控制院内感染,延缓细菌耐药性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46例感染中毒症患者血培养致病菌的种类、耐药谱、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我院住院诊断为感染中毒症的46例患者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感染中毒症患者血培养共分离出致病菌49株革兰阳性菌24株(49.0%),革兰阴性菌20株(40.8%),真菌5株(10.2%)。多种菌株对常用抗生素出现多重耐药。46例患者治愈33例(71.7%),死亡5例(10.9%),自动出院8例。结论随着新型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革兰阳性菌感染中毒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呈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月~2007年12月败血症患者520例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520例疑似败血症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培养,使用Vitek AMS系统对培养阳性者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采用体外扩散确证法进行ESBLs检测.结果 520例外周血标本中检出107株(20.6%)病原菌,从中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6株(52.3%),革兰阳性菌40株(37.4%),真菌11株(10.3%).引起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8株,26.2%)、葡萄球菌(25株,23.4%)、克雷伯菌(11株,10.3%);28株大肠埃希菌和11株克雷伯菌中分别确证ESBLs阳性菌13株和3株,检出率分别为46.4%和27.3%.ESBLs阳性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株.结论 革兰氏阴性菌是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导致败血症的病原菌常存在多重耐药性,产ESBLs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重要原因.应加强对病原菌ESBLs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3.
14.
败血症100例致病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败血症患者致病菌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我院近 3年以败血症为主要出院诊断且血培养阳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调查其致病菌及药敏情况 ,并进行统计。结果 :10 0例败血症患者血培养共检出细菌 10 7株 ,革兰阳性 (G+)球菌 61株 ,占 5 7.0 %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3 8株 ,占 3 5 .5 %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 (MRSA) 12株 ,占 11.2 % ;革兰阴性 (G-)杆菌 44株 ,占 41.1% ,其中大肠艾希菌 14株 ,占 13 .1% ;真菌败血症 2例 ,占 1.9%。结论 :G+球菌中MR 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严重 ;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的大肠艾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增加。G-杆菌败血症应用亚胺培南治疗者疗效优于其他抗生素 ,因此降阶梯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败血症的病因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RCP术后并发败血症的病因及病原学,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5月65例次诊断和治疗性ERCP后发生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有2例先后两次住院ERCP后并发败血症)。判断ERCP术后发生败血症的标准:术前无发热,术后7d内出现发热,在寒战或发热时抽血做血培养,结果阳性。分析发生败血症患者的病因,观察血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65例次患者中恶性狭窄占67.7%(44/65),胆总管结石占24.6%(16/65),其他良性疾病7.7%(5/65),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3例患者中死亡7例。血培养结果:大肠杆菌22例次(33.8%),绿脓杆菌17例(26.2%),阴沟肠杆菌11例次(16.9%),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次(12.3%),粪肠球菌4例(6.2%),其他致病菌3例(4.6%)。药敏试验显示:氨苄青霉素和头胞唑林对绿脓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敏感性为0,头胞他啶对绿脓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敏感性为53.3%和37.4%,丁胺卡那敏感性为85.7%和77.8%,派拉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绿脓杆菌敏感性为90.0%以上;对阴沟肠杆菌高敏感的抗生素较少,为派拉西林/舒巴坦(88.6%)和亚胺培南(100.0%)。结论肝门部恶性梗阻是ERCP术后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其中绿脓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院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为预防及控制肺部真菌感染提供临床及实验室依据.方法 调查确诊或临床诊断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病例507例,收集患者深部咯痰、气管导管吸出物、支气管镜套管吸出物及胸腔积液等标本,行真菌培养、分离、鉴定分型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真菌576株,其中白色念珠菌(377株,65.5%)仍为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非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10.8%)、近平滑念珠菌(6.8%)等]的检出率有所增加(P<0.05);本组患者中基础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3.6%)、恶性肿瘤(11.6%)、脑出血(10.1%)、重型颅脑损伤(9.7%)及肺结核(6.1%)为主;真菌感染的可能相关因素为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低蛋白血症、高龄(年龄≥60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等有创性治疗.体外药敏试验提示对真菌耐药率较低的抗真菌药物为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及5-氟胞嘧啶,而本组主要念珠菌对氟康唑及酮康唑的耐药性均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 本院肺部真菌感染呈增加趋势,对现有氟康唑及酮康唑的耐药性均有明显升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间临床样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所分离出的112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耐药率最低的是美罗培南(33%).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显著性变化,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动态监测其耐药谱变化是防止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攀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宾阳县小儿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该院儿科2011-01—2011—12收治的1325例确诊为肺炎患儿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1325例痰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16种共403株,总阳性率为27.5%,其中革兰阳性菌210株,占52%,革兰阴性菌193株,占48%。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SXT)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高,对美罗培南敏感。结论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是本地区小儿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有针对性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或延缓其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99例败血症看院内感染的新动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院内感染及败血症发展的新动向。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7月至1995年6月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99例105次败血症(占同期入院总人数的0.79%)。结果99例105次败血症中院内败血症占74.75%(74/99例),与本院80年代初期(67.1%)及末期(677%)相比较,表明目前院内败血症仍占重要地位。本组有严重基础病及易感因素者的比例增加,占90.19%。与80年代初、末期比较,本组菌种分布变化特点是:(1)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呈上升趋势,由24.29%至32.43%至34.34%;(2)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则有下降趋势,但仍以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为主;(3)复数菌比例变化不大;(4)真菌的血液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占10.08%。本组败血症的总病死率为38.38%,与80年代相比无明显变化;败血症相关病死率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感染性休克与多脏器功能衰竭是预后不良的先兆因素。结论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则有下降趋势,真菌的血液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败血症的总病死率无明显变化。应重视用药前的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