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索珠子参炮制加工过程中皂苷类成分的热转化机制。方法采用HPLC法分析珠子参加热时皂苷成分热转化的变化,进行热转化机制研究。结果皂苷类成分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原生皂苷含量逐渐减少,次生皂苷含量逐渐增加,人参皂苷Ro和竹节参皂苷Ⅳa热转化的主要产物分别为姜状三七皂苷R1和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Ⅳa。结论研究表明,珠子参加工时热转化的机制为珠子参饮片炮制加工规范化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阐明了皂苷类成分的热转化规律,为姜状三七皂苷R1和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Ⅳa的制备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珠子参抗肝损伤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利用溶剂提取法、大孔树脂法及各种色谱技术,进行珠子参有效部位和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采用CCl4所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进行珠子参药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筛选。将小鼠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珠子参不同剂量组,共9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7d。检测血清中AST和ALT含量的变化。结果珠子参总皂苷高剂量、中剂量可以降低ALT和AST含量,珠子参多糖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也可以降低ALT和AST的含量,而总皂苷高剂量有显著作用;竹节参皂苷Ⅳa各剂量组、人参皂苷Ro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ALT和AST的含量,与模型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竹节参皂苷Ⅳa低剂量效果显著。结论珠子参总皂苷为珠子参抗肝损伤的有效部位,主要化学成分竹节参皂苷Ⅳa为其抗肝损伤的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狭叶竹节参中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和竹节参皂苷Ⅳa4种皂苷成分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Biphenyl(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2%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和竹节参皂苷Ⅳa分别在0.20~4.02μg、1.84~36.80μg、0.49~9.80μg和0.40~8.04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20%,100.77%,100.51%,102.72%,RSD分别为1.71%,1.02%,1.38%,2.39%(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可为狭叶竹节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南药学》2017,(6):790-793
目的研究藤珠胃康颗粒中人参皂苷Re、Ro、Rb1和竹节参皂苷Ⅳ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灌胃藤珠胃康颗粒(9 g·kg~(-1)),于不同时间点眼眶静脉丛采血,乙腈沉淀蛋白,采用HPLC-MS法检测大鼠血浆中的人参皂苷Re、Ro、Rb1和竹节参皂苷Ⅳa,应用DAS 2.1.1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人参皂苷Re、Ro、Rb1和竹节参皂苷Ⅳa的t_(1/2)分别为(13.72±9.14)、(6.94±3.51)、(28.80±9.99)、(5.17±2.41)h,tmax分别为(1±0.00)、(4±0.00)、(2±0.00)、(4±0.00)h,Cmax分别为(370.27±88.27)、(649.06±98.22)、(111.10±3.38)、(686.94±145.55)ng·m L~(-1),AUC0~t分别为(2188.75±599.81)、(4743.44±509.26)、(1699.06±35.66)、(4427.82±1396.29)μg·h·L~(-1)。结论建立的人参皂苷Re、Ro、Rb1和竹节参皂苷Ⅳa血浆样品分析方法及得到的药动学参数,可为藤珠胃康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陕西不同产区珠子参中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陕西不同产区珠子参中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以评价药材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150 mm×4.6 mm,5μm)柱,以乙腈-0.2%磷酸溶液(35∶6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陕西不同产区珠子参中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野生珠子参中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普遍高于移植珠子参,但移植2年的珠子参中竹节参皂苷Ⅳa的含量明显高于移植1年的珠子参。结论不同地域环境的珠子参其质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珠子参中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加工珠子参中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a、姜状三七苷R1和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Ⅳa 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0.2%的磷酸溶液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柱温25℃;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结果在HPLC法中,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a、姜状三七苷R1和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Ⅳa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8116.20μg(r=0.999 9)、0.4616.20μg(r=0.999 9)、0.469.20μg(r=1.000 0)、0.389.20μg(r=1.000 0)、0.387.60μg(r=0.999 9)、0.167.60μg(r=0.999 9)、0.163.20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99.1%、100.1%、95.8%,RSD分别为2.6%、2.3%、2.5%、0.7%。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不同加工方法珠子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绞股蓝皂苷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法,应用HPLC-ELSD法测定肠吸收循环液中绞股蓝皂苷A、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的浓度。结果:3种绞股蓝皂苷的吸收系数(Ka)和渗透系数(Peff)在小肠各肠段的吸收具有较大差异,渗透系数(Peff)表明3种绞股蓝皂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为空肠>十二指肠 > 回肠 > 结肠;在0.05~1.0 g·L-1内,随着浓度的上升,绞股蓝皂苷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加入地高辛后,人参皂苷Rb1的渗透系数显著下降(P<0.05),而加入维拉帕米后,人参皂苷Rd的渗透系数增加极显著性(P<0.01)。结论:绞股蓝皂苷受吸收部位影响较大,空肠是该类皂苷的主要吸收部位,其不完全依赖浓度梯度而进行转运,小肠吸收机制不完全为被动转运,载体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转运,绞股蓝皂苷可能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浓度和纯度的川续断皂苷Ⅵ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初步探讨川续断皂苷Ⅵ的吸收机理。方法:利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肠循环液中川续断皂苷Ⅵ和酚红的浓度,对川续断皂苷Ⅵ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川续断皂苷Ⅵ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百分率(pA)随浓度的升高无显著性差异。纯度升高时虽然ka有所降低(P〉0.05);但吸收百分率(pA)显著增加(P〈0.01)。结论:川续断皂苷Ⅵ提取物中的共存成分可降低其吸收;其吸收方式可能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9.
竹节参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竹节参的质量研究方法。方法采用性状、显微、TLC法对竹节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竹节参皂苷Ⅳa的含量。结果显微观察可见特定组织特征,TLC能检出竹节参皂苷Ⅳa和人参皂苷Ro,HPLC图谱中竹节参皂苷Ⅳa色谱峰与其他色谱峰分离良好,进样量在1.007 6~10.076 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3.5%,RSD为0.8%(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竹节参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人参皂苷Rd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和大鼠的在体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d固体脂质纳米粒(Rd-SLN)的体外释药特性、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和体内药物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透析法测定Rd-SLN体外释药速率;通过大鼠在体分段肠回流实验,研究Rd-SLN的肠道吸收行为;建立血浆样品中人参皂苷Rd的HPLC分析方法,在大鼠灌胃给药后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观察Rd-SLN在体内的吸收和药动学特征。结果Rd-SLN具有缓释特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Rd-SLN与人参皂苷Rd对照溶液的吸收率差异没有显著性;在回肠和结肠段,Rd-SLN与对照溶液的吸收率差异有显著性。Rd-SLN在回肠段的吸收率高于其它肠段。与对照组相比,Rd-SLN组的血药浓度水平维持时间更长,其Cmax、MRT、AUMC和AUC均明显增加。结论Rd-SLN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其在回肠的吸收优于其他肠段,并且能明显提高人参皂苷Rd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珠子参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珠子参[PanaxjaponicusC.A.Mey.var.major(Buck.)C.Y.Wu et K.M.Feng]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benzoin acid,1)、豆甾醇(stigmasterol,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3)、胡萝卜苷(daucosterol,4)、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oleanolic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5)、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6′-丁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oleanolic acid-3-O-β-D-glucopyranoside(1→2)-β-D-glucorunopyranosy-6′-O-butylester,6)、竹节参皂苷IVa(chikusetsusaponinⅣa,7)、人参皂苷Ro(ginsenoside,8)。结论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盐酸麻黄碱的大鼠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平  王柏 《药学进展》2010,34(7):319-323
目的:研究盐酸麻黄碱的肠吸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含量,分别考察灌流速度、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不同肠段以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灌流速度对盐酸麻黄碱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盐酸麻黄碱在小肠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Ka值显著大于在结肠处的值(P〈0.05),而各肠段的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在各肠段的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盐酸麻黄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盐酸麻黄碱可能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七皂苷(PNS)长循环纳米粒(PNS-LCN)的肠吸收及药动学。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实验,测定PNS、PNS-LCN和PNS-壳聚糖物理混合物(Cs)中三七皂苷R1、Rg1、Rb1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渗透系数(Papp);大鼠分别灌胃给予PNS、PNS-LCN、PNS-Cs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大鼠血浆中R1、Rg1、Rb1的血药浓度。结果:与PNS比较,PNS-LCN中R1在十二指肠和空肠,Rg1在空肠和回肠,Rb1在回肠和结肠的Papp升高;PNS-Cs中R1在十二指肠,Rg1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Rb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Pap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NS-LCN中R1、Rg1、Rb1生物利用度分别为PNS的3.65、3.63、2.96倍;PNS-Cs中R1、Rg1、Rb1生物利用度分别为PNS的0.31、0.77、1.36倍。结论:PNS-LCN可以明显提高PNS中R1、Rg1、Rb1的生物利用度,是PNS-LCN提高PNS渗透性和延长PNS在大鼠体内消除时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α-细辛醚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α-细辛醚的大鼠肠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收集灌流流出液,测定其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α-细辛醚的含量,利用质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α-细辛醚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流速度对药物的Ka和Papp有显著影响(P<0.05),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Ka和Papp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α-细辛醚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奥硝唑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及奥硝唑两手性对映体在大鼠不同肠段吸收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以HPLC手性色谱柱法测定奥硝唑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量以及S-奥硝唑及R-奥硝唑的同一肠段肠吸收量,并分别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_(app)),同法考察了P-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和环孢素A)对奥硝唑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奥硝唑在不同肠段吸收均呈线性,符合零级药物吸收速率,吸收趋势为空肠>回肠>结肠。在空肠段两对映体以近于1∶1的比例同时吸收,吸收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供试液中奥硝唑质量浓度的上升,Ka呈线性增加(R~2>0.99),Paap基本保持不变,P-蛋白抑制剂对奥硝唑的肠吸收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奥硝唑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有差异,空肠部位是吸收的最佳部位(P<0.05),S-奥硝唑与R-奥硝唑在肠道中吸收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吸收以被动扩散机制为主,奥硝唑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醋氯芬酸(AC)的制备工艺,以及负载物(AC-MWCNTs-COOH)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冷冻球磨法制备负载物,采用FIR、紫外光谱进行表征;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AC及负载物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浓度,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结果:AC原料与负载物均随着药液中AC浓度上升,Ka呈线性增加;负载物的Ka均低于AC原料.AC原料在各个肠段的K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负载物在十二指肠的Ka大于空肠、回肠、结肠,后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物浓度为0.54 mg· ml-1时,各肠段的Ka依次为0.740 6、0.129 2、0.181 3、0.241 1μg·h-1·cm-2.结论:负载物具有缓释效果,在小肠内的Ka与原料相比发生改变;在小肠中均为被动扩散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茶芎苯酞类有效部位(CPTA)中4种成分在大鼠离体肠中的最佳吸收部位、吸收机制和吸收动力学过程,为CPTA剂型与处方设计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利用HPLC法建立CPTA中4种成分在小肠液中的含量测定方法。取麻醉后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段作为受试肠段建立外翻肠囊模型,计算各肠段中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结果:建立了HPLC法测定CPTA中4种成分在SD大鼠肠道中的方法。4种成分随着浓度的增大,120 min累积吸收呈现不断增加趋势,低、中、高3种药物浓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两种吸收液浓度时,药物累积吸收量十二指肠>结肠>回肠>空肠。同一肠段的4种成分比较,洋川芎内酯A吸收最强,Z-藁本内酯次之,新蛇床内酯和正丁基苯酞的吸收最少;4种肠段中,十二指肠的Papp值最大,回肠与空肠的最小,洋川芎内酯A与Z-藁本内酯的Pap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茶芎苯酞类有效部位中4种成分在不同肠段皆有较好吸收,药物吸收方式可能为被动转运,可以制备成速释制剂、缓控释制剂等。离体肠翻转模型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以用于初步研究药物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去甲斑蝥素理化性质及在体肠吸收动力学,为设计缓释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去甲斑蝥素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回流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去甲斑蝥素的含量,研究去甲斑蝥素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小肠区段下的吸收。结果去甲斑蝥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623,0.1260,0.0084,0.0035h-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不同药物浓度70、80、90μg·mL-1时分别为:0.0112,0.0056,0.0071h-1。结论不同的药物浓度对去甲斑蝥素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