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刘文新  张轶清 《黑龙江医学》2014,(11):1237-1238
目前子宫腺肌病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与手术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米非司酮、口服避孕药、左旋18甲基炔诺酮等。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子宫腺肌瘤或子宫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盆腔去神经支配治疗术、子宫动脉栓塞术、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及磁共振引导下超声聚焦手术等。近年来血管介入性治疗方法已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子官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 子宫腺肌病常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MRI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最佳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年轻、有生育要求,近绝经期或保守性手术治疗后症状复发者可行药物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秋霞 《吉林医学》2005,26(9):993-995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组织,包括其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肌层内生长所致的子宫良性疾病,以往曾称其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与非子宫肌层异位的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区别.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尤其30~50岁经产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B型超声检查(尤其经阴道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可提高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目的为:①减轻疼痛;②提高妊娠率;③尽可能地延缓复发.下面将目前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术前与术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日益增多,临床上所谓的慢性盆腔疼痛,经腹腔镜证实有71%是内膜异位症引起。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超声对腺肌病的漏诊率较高,其与子宫肌瘤在临床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术前误诊率也较高。现对本院40例住院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学研究的深入,有不少学认为,子宫腺肌病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在病因、流行病学、症状及治疗方面均有特殊性,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经典的治疗为手术子  相似文献   

6.
<正> 子宫腺肌病又称子宫肌腺病,是指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同时出现在子宫的肌壁层而言,在临床上长期被划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范畴,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学研究的深入,有不少学者认为子宫腺肌病与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且常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子宫肌瘤或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率,现对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经病检确诊的子宫腺肌病7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春瑜  ;王英红 《医学综述》2014,(22):4104-4106
子宫腺肌病(A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至今无理想的根治方法。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有雄激素类衍生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孕激素受体水平拮抗剂、孕激素、避孕药、芳香化酶抑制剂、中药等;手术治疗主要有保守手术及根治手术;介入治疗主要有子宫动脉栓塞术、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腔穿刺微波凝固治疗、聚焦超声及射频消融等。近年来药物治疗、微创治疗等方面取得的可喜进展为AM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目前子宫切除术仍是根治性治疗AM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保守性手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的一种良性病变,以月经量过多、痛经和不孕为主要表现.对想保留子宫的腺肌病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可选择保守性手术治疗,包括腺肌病病灶切除、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子宫肌层病灶电凝、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盆腔去神经支配治疗、子宫动脉阻断、介入性治疗等.手术方式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意愿、生育要求、病灶部位和范围及医生的手术技巧.该文对保守性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状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临床发现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子宫腺肌病,即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但并未超过子宫之外。之前名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的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与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形态虽相似,但其病因、流行病学、症状、对卵巢激素的反应及治疗均不同,故成内异症的“单列式”,目前经典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进入子宫肌层所致,常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临床症状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各种药物治疗、微创或无创治疗方案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病变严重、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子宫切除术仍是根治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80例,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子宫腺肌病30例,均进行超声诊断与联合治疗。结果:二维超声显示2组内膜都呈现均匀性增厚,病灶与周围肌层没有界限,内部不均匀性回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动脉血流RI值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患者(P<0.05)。所有患者都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彩色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有很好的效果,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能取得很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是子宫内膜在肌层的良性侵入,表现为功能活跃的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岛侵入肌层,并伴有平滑肌组织的增生、肥大[1].既往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点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所不同,提出它是一种独立的子宫疾病.子宫腺肌病约30%-35%无任何症状,约15%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50%合并子宫肌瘤,且症状无特异性等因素造成临床上漏、误诊率较高.所以,临床上寻找一种合理的无创性检查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影像学检查作为有效的辅助诊断工具日益受到关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于莉 《中外医疗》2009,28(17):45-45
目的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治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124例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保守性手术117例,占94.4%,平均年龄39岁。根治性手术7例,占5.6%,平均年龄47岁。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轻重、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术后应给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即子宫内膜在标志着其与肌层分界的基底膜下方生长.以往此病曾被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别于子宫外的盆腔内膜异位症.但由于两者的发病因素不同,此名已被淘汰.子宫腺肌病可表现为两种形式,局部型或弥漫型,两种形式也可共存.有关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不多.其真正的发生率、病理及病理生理等方面仍不确定.  相似文献   

15.
何秋 《中国厂矿医学》2000,13(5):362-362
子宫腺肌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但其临床误漏诊较高。以往认为 ,子宫腺肌病为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的研究表明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病因、流行病学、症状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均不相同 ,已予以区别[1] 。本文对 7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求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1992年 1月至 1998年 9月 ,在本院行子宫切除后经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 76例。年龄 2 9~ 5 3岁 ,平均 43 .5岁 ,其中 35~ 5 0岁占 82 .9% (6 3/ 76 )。均为已婚 ,有孕产史 ,其中 48例有人流及诊刮…  相似文献   

16.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约15%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子宫腺肌病率发病明显上升,但其临床漏诊率高。其发生系基底层子宫内膜向肌层浸润生长,可经连续切片证实,显示宫腔内膜与肌层内侵入内膜之间的连续。也有人认为破坏了基底层内膜的抵制作用,使内膜向肌层生长。1诊断(1)病史:凡30岁以上的经产妇,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逐年加剧的进行性痛经,检查时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经期压痛更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近年来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子宫腺肌症占该院同期妇科住院病人5.7%,占妇科手术子宫切除的20.9%,术前痛经66例(51.6%),月经过多54例(42.2%),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症67例,诊断符合率52.3%,B超诊断符合率60.5%,血CA125测定72.3%,除2例行腺肌瘤剔除术外,其余全部行子宫切除术,其中60例术前曾使用内美通、丹那唑、米非司酮、雌孕激素类及雄激素等治疗达3个月以上,80.0%痛经明显缓解,但75.0%的患者停药后,第一个月经周期痛经即复发.结论 子宫腺肌症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对子宫腺肌症痛经均有效,但停药后腺肌症患者痛经易复发.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可以和“外在性”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子宫腺肌病是一种良性病变,发病年龄在30~50岁,总的文献报道发病率为5%-70%。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妊娠和分娩的创伤、损伤、炎症或持续高水平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不孕和子宫增大。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及生育要求而定。分为手术、药物及血管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子宫腔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粘膜,叫子宫内膜,而子宫的表面也包裹着一层薄膜,称之为浆膜,两层膜之间夹着一层厚约2~3厘米的平滑肌,则称做肌层。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侵入肌层,但并未超出子宫之外,这种病就称之为子宫肌腺(或叫腺肌)病。以往曾经将子宫肌腺病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将其他部位的内膜异位症称为外在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手术病灶切除、非手术病灶切除及药物治疗已代替子宫切除术成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上建议基于子宫腺肌病影像学数据重建数字化三维模型进行临床精准诊断,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进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分层,同时遵守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鉴于子宫腺肌病病灶在子宫肌层内呈现浸润弥漫生长,建议手术病灶切除、非手术病灶切除方法治疗后采用药物长期管理,推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地诺孕素以及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巩固疗效,以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