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伴发营养不良[1-3],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对于IBD伴发的营养不良问题,长期被临床医师以及病人和家属所忽视,直至出现IBD的并发症,需急诊手术或限期手术时,凸显出营养不良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引起内、外科医师的关注。IBD伴发的营养不良是临床的难题和严峻挑战,值得营养学和外科领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炎性肠病虽然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疾病.但外科处理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治疗。回避外科治疗,企网采用药物治疗代替手术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拖延了治疗时机,显著增加手术风险。迄今已明确。无效的内科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营养不良和合并感染均是手术的危险因素,急诊手术和活动期手术也增加手术风险。内科医生应该准确把握手术时机,为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创造手术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毒性巨结肠(toxic megacolon,TMC)是各种炎症性肠病、细菌性肠病和病毒性肠病等的一种致命并发症,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该病通常发生于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阶段。某些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如鸦片类、抗胆碱酯类和止泻药以及某些不适宜的医疗操作(如结肠镜检查)等可诱发其发作,一旦确立诊断,应立即进行挽救性治疗。为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病情危急的TMC病人,应遵循三期手术原则进行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对直、结肠息肉的概念,如今已按息肉病变性质,把直(结)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乳头状腺瘤性息肉、家族性直(结)肠息肉病、黑斑息肉病、儿童性息肉及增生性炎性息肉等。前三者恶变率高,须积极手术治疗。一、下述三者治疗原则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思源  于康 《普外临床》1995,10(2):79-81
炎性肠道疾病常伴发营养不良,以致病情不易缓解。在有外科并发症时,营养支持更为重要。作者介绍了炎性肠道疾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炎性肠道疾病患者的营养需要以及应用肠道外和肠道内营养支持的方针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玉沛  康维明 《腹部外科》2004,17(4):196-198
一、概述 :自 1 96 7年Dudrick、Randall等首创现代临床肠外 (Parenteralnutrition ,PN )和肠内 (Enteralnutri tion ,EN)营养支持至今 ,PN和EN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已为广大临床医师所熟悉 ,被誉为 2 0世纪世界医学的一大进展。经过近 4 0年来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 ,临床营养支持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不仅成为肠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病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 ,也成为重症胰腺炎、肿瘤、器官移植、营养不良病人围手术期及危重病人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措施 ,改善了病人的预后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我国住院病人中 ,约 …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有关炎性肠病肠道免疫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炎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免疫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炎性肠病的两种主要类型,两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免疫学的研究表明,易感个体对肠道微生物"过激"的炎症反应以及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炎性肠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果包括发现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OD2)基因、自体吞噬基因、微RNA、白细胞介素23/Th17通路等。肠道细菌、肠上皮、肠道免疫细胞以及肠道微血管的功能异常在炎性肠病的病程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目前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被用来治疗炎性肠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对炎性肠病发病过程中肠道黏膜免疫基础和分子网络调控的研究,将为炎性肠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炎性肠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又可为炎性肠病治疗提供更多的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炎性肠病的手术治疗方法 及疗效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5例炎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诊手术16例,Crohn病9例,溃疡性结肠炎(UC)7例.择期手术29例,Crohn病4例,UC 25例.其中13例Crohn病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6例,内瘘者行小肠及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回肠穿...  相似文献   

9.
克罗恩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成玉  李世拥 《腹部外科》2002,15(3):133-135
克罗恩病 (Crohndisease ,CD)是一种全胃肠道炎性疾病 ,它与溃疡性结肠炎 (UC)同属炎症性肠病。常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 ,多伴有肠外表现。疾病似乎呈终生复发性 ,即使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后也不例外 ,术后 3年肠镜下复发率达 75 % ,所以手术不是CD的理想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只是在内科治疗失败或出现如穿孔、大出血、肠狭窄梗阻、肠瘘、腹腔脓肿、或无法与其它腹内炎症鉴别的急腹症、腹部包块及重要肠外并发症时 ,才不得而为之的对症治疗。要真正改善炎性肠病的现状 ,必须抓住病因学研究 ,弄清其发病学的基础、致病环…  相似文献   

10.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4):I0001-I0001
炎性肠病以往被定义为“内科病”,外科手术往往是在内科治疗无效、或是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实施的手段。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外科手术在炎性肠病治疗中的价值被重新认识,目前更加强调外科积极与合理地介入以及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本期“炎性肠病”重点期将围绕炎性肠病的外科手术时机选择及综合治疗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属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全球C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报道也逐渐增多。CD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为一种累及肠壁全层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对CD主要采取内科治疗,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更好的疗效,但对药物治疗反应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仍需外科治疗。微创外科技术、快速康复外科及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也逐渐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14/37),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7/37)、小肠憩室(6/37)及血管病变(3/37)。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13.
小肠出血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血管畸形(19例)占首位,其次为炎性肠病(13例)、小肠憩室(10例)及家族性肠息肉病(3例).45例均经手术治疗.结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出血应行诊断性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4.
С����Ѫ67�����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1998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6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9例),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5例)、小肠憩室(12例)、血管病变(7例)及家族性肠息肉病(4例)。67例病人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病人可采用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5.
炎性肠病的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生物制剂作为治疗炎性肠病的新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生物制剂的认识亦日益加深。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生物制剂可以达到黏膜愈合,减少相关并发症和疾病的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和外科手术率:对已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复发率.同时生物制剂治疗并不会增加感染等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随着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生物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包括感染、输注反应、迟发型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等。需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结直肠手术。克罗恩病(CD)病人因其病情特点如肠腔狭窄、肠外瘘及内瘘、腹腔脓肿、营养不良、反复手术和免疫抑制药物应用等,行腹腔镜手术有其特殊之处。非穿透性回盲部CD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已得到临床研究证实,术后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日。某些复杂CD,包括瘘、脓肿或术后再发病例,采用腹腔镜实施肠管切除也可使病人获益,但需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术前评价和合理的围手术期优化策略对于提高CD腹腔镜手术成功率和降低中转开放手术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导致骨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越来越多见,显著增加了老年人死亡率以及社会经济负担。炎性肠病患者存在骨质丢失现象,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常用酪酸梭菌辅助治疗炎性肠病,因而酪酸梭菌对骨质的影响应引起关注。本文通过联系炎性肠病引发骨质疏松、酪酸梭菌治疗炎性肠病的相关作用机制,以初步探讨酪酸梭菌可能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科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首例外科治疗;50年前,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亦为病理学家所证实,并由此纳入外科学界的范畴。诊断水平的提高、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围手术期药物效能的改善,始终成为过去这100年来推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学术研究进步的三大重点领域。此外,过去数10年间国内对IBD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关注不多,该领域正成为我们落后国外IBD外科研究的主要方面。UC和CD虽同属IBD范畴,但因其病理、病程演变存在诸多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即在于UC通常是连续性病变,多数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20例克罗恩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在克罗恩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5~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20例克罗恩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后,该20例克罗恩病围手术期的各项营养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无营养不良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营养支持是克罗恩病围手术期的重要治疗手段.适时合理地应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小肠出血6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9/67),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5/67),小肠憩室(12/67)及血管病变(7/67),分别有18、17和10例病人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素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确诊,18例剖腹探查确诊,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病人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