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围绕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 总结了我国血防项目工作中的3种主要管理模式, 以及在国家法规、 国家规划、 国家标准和规范3个层面指导下的系统管理机制。通过灭螺工程的实例分析, 指出开展科学评估、 确保每项防治工作的质量是当前我国血防管理模式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提出认真抓好血防项目管理的每个环节, 科学制定各项防治工作的操作规程, 规范防治专业人员工作流程, 是血防工作绩效考核的前提, 也是保证各项防治措施实施质量、发挥其应有防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江陵县2009-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管理模式的回顾与总结,阐述了江陵县近5年以政策保障为支撑,县乡两级政府落实目标责任、完善监管机制。防治工作以质量控制为根本,采取样本集中检测、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工作督导,真实掌握全县疫情。江陵县创造性地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出二个围绕,三个同步工作原则,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提高群众血防意识。该文将江陵县达到传播控制目标后,对今后血吸虫病防治迈向传播阻断进行了展望,提出建立高效敏感的监测体系及监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相关文献的定量分析,系统描述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进程中防治策略的发展状况及演变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制订更适宜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与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的文献,收集历年出版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总结每一阶段出现的新方法对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影响. 结果 文献分析显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8)侧重于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研究、钉螺的生态分布以及灭螺方法和药物的研究;第二阶段(1979-2003)侧重在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以及流行规律、家畜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第三阶段(2004 201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以及防治策略的转变、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在现场的防治效果. 结论 血吸虫病防治领域新方法的出现,对不同时期防治策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为我国下一步达到传播阻断乃至消灭血吸虫病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情指标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档案资料, 采用有关数学模型推算不同时期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情指标。 结果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 2010年洞庭湖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9.3%和94.7%; 病人数从60万人下降至8.8万人; 急性血吸虫病人年发病数从2 732例下降至18例; 晚期血吸虫病人数从5.5万例下降至5 632例。结论 政府高度重视、 因地制宜调整防治模式, 大规模资源投入是洞庭湖区取得血吸虫病防治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郑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3,15(1):1-2
1 防治工作进展1 .1 流行区的变化 我国血吸虫病原来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 1 2个省 (市、区 )的 41 8个县 (市、区 )。经过 5 0多年的有效防治 ,至 2 0 0 1年 ,已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 5个省 (市、区 )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在 41 8个流行县 (市、区 )中 ,已有 2 4 7个县 (市、区 )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有 63个县(市、区 )控制了传播 ;尚有 1 0 8个县 (市、区 )及 5 7个县级农场未能控制传播。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 5个省湖区及四川、云南省山区。1 .2 病人数变化 我国建国初期推算有 1 1 0 0万血… 相似文献
6.
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作用与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GB15976-1995)的制订,对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此,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多方面专家、管理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原标准的修订工作,制订了新的控制和消灭血吸虫标准,以更科学地指导我国今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本刊刊登了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撰写的关于修订标准的4篇论文,对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作用与演变、技术指标的探讨、实施中的注意问题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将有助于各地对新标准的学习、理解和执行。 相似文献
7.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创新和发展外交理念,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从话语和主体关系来说,话语建构主体并支配其进行话语实践,话语主体在话语实践中又强化和重申了话语规则。作为政府层面的话语主体,中国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话语地位、话语实践及其对话语规则的重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国际话语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创新和发展外交理念,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从话语和主体关系来说,话语建构主体并支配其进行话语实践,话语主体在话语实践中又强化和重申了话语规则。作为政府层面的话语主体,中国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话语地位、话语实践及其对话语规则的重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国际话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年7月至今,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监测报表软件已发展到第五版。本文通过对该系统内部结构的剖析和系统流程算法的发表,为用户个人模块与系统的联结以及开发同类数据库管理软件提供技术参数。同时,本文对监测的表软件在八个血防贷款项目省推广三年的情况和经验、软件的技术特性,以及类似疫情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武汉市市内大型江滩血防工程灭螺的效果。方法采用表层除障、药物灭螺、滩面平整、表土剥离填埋、沟渠挖新填旧等工程措施对汉口江滩进行血防整治,提出工程措施的相应技术参数并比较工程整治前后的螺情变化。结果汉口江滩工程整治总长度为6 015 m,整治面积87.21 hm2,其中表土填埋17.44 hm2,表土覆盖52.08 hm2,开挖新沟23条。新沟的平均长度、沟顶宽、沟深、高程差、边坡比及沟底坡的平均数值均有提高,沟底宽度和沟底高程平均数值有所下降。江滩滩面形成了内高外低(堤高江低)的坡度,滩面未再发现钉螺孳生。结论工程灭螺后,江滩钉螺孳生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但后期仍需加强螺情监测和工程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南京段水位变化及其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2年长江南京段代表性水文站水情资料,以及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分析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结果 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后,1-4月长江南京段水位较建坝前略有上升,春季(5月)和汛期(8月)平均水位较建坝前明显降低,且汛期退水时间提前,11-12月水位较建坝前略有下降。三峡工程运行以来,南京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居民和耕牛感染率分别较建坝前(2002年)下降了100%,2012年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较建坝前(2002年)下降了48.45%、100%和95.76%。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南京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需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芜申运河(马宣段)航道整治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提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对策。方法根据工程设计报告.现场考察工程涉及区域有关情况.收集血吸虫病防治历史资料.开展螺情和病情现况调查.综合分析工程项目对血吸虫病流行和传播的影响,提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措施。结果芜申运河(马宣段)航道整治工程可以在局部地区消灭钉螺.但也存在着钉螺孳生、扩散及加重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工程在建役和运行期间应采取防止因工程建设造成钉螺扩散和加重血吸虫病传播措施.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结论芜申运河(马宣段)航道整治工程存在造成钉螺扩散和加重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了1979-2013年有关中文文献报道和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我国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结果显示, 期间我国共报告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365例, 病例为外籍者42例 (11.51%), 中国籍者323例 (88.49%)。其中73.99% (239/323) 诊断为埃及血吸虫病, 21.98% (71/323) 为曼氏血吸虫病。感染地涉及非洲15个国家和地区, 74.92%患者有在当地从事工程建设、 地质勘探等野外工作史。分析发现, 目前我国针对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尚缺乏完善的防治管理体系, 主要存在诊断标准不规范、 误诊率高、 漏报率高等问题。建议各级疾控机构和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对输入性血吸虫病的防控管理, 以减少疾病对健康的损害, 同时降低非洲血吸虫病在国内的传播风险: ① 建立和完善我国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的监测管理制度。 ② 整合赴境外劳务输出等人员动态信息系统平台, 建立和完善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管理体系。③ 规范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的诊治。 ④加强输入性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风险的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回顾国际上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因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而调整的历史,分别就以钉螺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与以人畜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的背景与实施效果作了综述,就我国2004年提出的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目标,阐述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的现实意义与试点效果,提出了今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新策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以及今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