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康庆林  张春才  许硕贵  高堂成  任可 《医学争鸣》2003,24(18):1713-1716
目的 :对天鹅记忆接骨器 (swan likememoryconnec tor,SMC)和加压接骨板 (dgnanciccompressiveplate,DCP)以及带锁髓内针 (lockedintramedullaynail,LIN)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 .方法 :随机选择 1995 0 1/2 0 0 1 12入院的新鲜股骨干骨折 32 1例 ,分别采用SMC与DCP ,LIN进行内固定治疗 ,术后常规抗炎治疗 1wk ,不用外固定 ,定期拍片并随访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SMC组的手术时间 (h)明显短于DCP组与LIN组 (1.8± 0 .7vs 2 .5±0 .5& 2 .8± 0 .8,P <0 .0 5 ) ,而住院费用 ($)也显著少于DCP组和LIN组 (6 2 6 5± 76 0vs 80 34± 986& 976 7± 82 9,P<0 .0 5 ) ,3组在伤口感染和合并桡神经损伤方面无差异 .SMC组骨愈合时间 (wk)显著短于DCP组和LIN组 (12 .5±4 .6vs 17.1± 4 .9& 16 .8± 6 .1,P <0 .0 5 ) ,而术后功能优良率高于DCP组和LIN组 .在天鹅接骨器固定下 ,骨折愈合直接由板层骨直接替代连接 ,固定段无应力遮挡和骨质疏松 .结论 :SMC的几何构形和力学特性有利于骨折愈合 .在本器固定下 ,可能存在一种新的尚未被认知的骨折愈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影响。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分别在术后2、4、8、16、32周时各杀死4只动物取材,扫描电镜观察固定段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变化。结果 SMC组在整个固定过程中,皮质骨结构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而DCP组术后4周,胶原排列出现稀疏,局部有小吸收陷窝形成。术后8周时,胶原排列紊乱,且有多个吸收腔形成。术后16周时,DCP组胶原纤维出现中断。术后32周,DCP组骨质松化更加明显。结论 SMC具有材料特性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不仅对骨干不产生应力遮挡效应,而且对骨血供损伤脑筋也非常轻,故能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天鹅记忆接骨器治疗兔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MC)治疗动物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肱骨干骨折模型,一侧用SMC固定,对侧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作为对照。术后2、4、8、12周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少于后肢。SMC侧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连接,既不出现外骨痂,也无板下皮质骨疏松,对照侧骨折愈合速度慢,且部分骨断端有骨痂生成,所有骨干局部出现骨质疏松。结论兔肱骨干的生物力学特性和解剖形态与人肱骨干非常接近,其骨折内固定模型是研究SMC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的理想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4.
天鹅记忆接骨器治疗兔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MC)治疗动物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肱骨干骨折模型,一侧用SMC固定,对侧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作为对照。术后2、4、8、12周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少于后肢。SMC侧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连接,既不出现外骨痂,也无板下皮质骨疏松,对照侧骨折愈合速度慢,且部分骨断端有骨痂生成,所有骨干局部出现骨质疏松。结论 兔肱骨干的生物力学特性和解剖形态与人肱骨干非常接近,其骨折内固定模型是研究SMC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的理想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内固定对骨折愈合过程中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5只,建立兔双侧肱骨骨折后SMC和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内固定模型,分别于术后1、3、7、14、21、28和56 d各处死5只兔,在骨折局部取材,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进行标本中TGF-β定位检测,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折局部TGF-β的阳性染色强度、阳性面积及阳性指数.结果:SMC和DCP固定后骨折愈合过程中,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基质中均有TGF-β阳性染色.骨折早期,两组TGF-β含量无显著差异;术后7~28 d,SMC组TGF-β含量明显高于DCP组(P<0.05,P<0.01);术后56 d两组间TGF-β含量无差异.结论:在软骨形成阶段和软骨内成骨阶段,SMC内固定下骨折端TGF-β呈高水平表达,从而促进骨折愈合,与SMC所产生的持续动态加压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 (SMC)固定下持续加压应力对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和骨钙素含量的影响。 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肱骨行中段断骨处理 ,建立肱骨骨折模型 ,随机选择一侧肱骨用 SMC固定 ,对侧用 4孔加压钢板 (DCP)固定 ,分别于术后第 2、3、4、6、8和 12周各处死 5只兔取材 ,标本按内固定物分为 SMC组和 DCP组 (n=5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骨折局部 IGF- 和骨钙素的含量。 结果 :SMC组和 DCP组 IGF- 和骨钙素的含量随时间延长均呈增高趋势。术后 3、4和 6周 ,SMC组 IGF- 含量分别为 (2 .98± 0 .32 )、(3.36± 0 .18)和 (3.4 7± 0 .17) ng/ mg,DCP组 IGF- 含量分别为 (2 .5 4± 0 .2 1)、(2 .78± 0 .4 3)和 (3.0 6± 0 .6 2 ) ng/ mg,SMC组明显高于 DCP组 (P<0 .0 5 ) ;术后 4、6和 8周 ,SMC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 (387± 2 3)、(395± 31)和 (4 16± 37) ng/ mg,DCP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 (32 3± 16 )、(35 6± 5 1)和 (378±2 6 ) ng/ mg,SMC组明显高于 DCP组 (P<0 .0 5 )。结论 :SMC固定后所产生的持续稳定的记忆加压应力有利于促进兔骨折端IGF- 和骨钙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对犬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内固定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5条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载骨,左侧以SMC内固定(SMC组),右侧以加压接骨钢反(CP组)内固定,术后1、2、4、8、12周行X线摄片、三点折弯测试、骨组织形态测量观察。结果:X线显示在SMC组术后4周骨折愈合,CP组在8周,SMC组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痂及骨质疏松,骨折后4、8、12周,SMC组骨痂内骨生成量、截骨处骨皮质厚度和固定段骨力学强度均高于CP组(P<0.05)。结论:与CP比较,SMC内固定可对骨折起到有效内固定和持续加压作用,使骨愈合时间缩短,提高了固定段骨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8.
持续加压应力对兔骨折局部IGF-Ⅰ和骨钙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固定下持续加压应力对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骨钙素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肱骨行中段断骨处理,建立肱骨骨折模型,随机选择一侧肱骨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加压钢板(DCP)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3、4、6、8和12周各处死5只兔取材,标本按内固定物分为SMC组和DCP组(n=5).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骨折局部IGF-Ⅰ和骨钙素的含量.结果:SMC组和DCP组IGF-Ⅰ和骨钙素的含量随时间延长均呈增高趋势.术后3、4和6周,SMC组IGF-Ⅰ含量分别为(2.98±0.32)、(3.36±0.18)和(3.47±0.17) ng/mg,DCP组IGF-Ⅰ含量分别为(2.54±0.21)、(2.78±0.43)和(3.06±0.62) ng/mg,SMC组明显高于DCP组(P<0.05);术后4、6和8周,SMC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387±23)、(395±31)和(416±37) ng/mg,DCP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323±16)、(356±51)和(378±26) ng/mg,SMC组明显高于DCP组(P<0.05).结论:SMC固定后所产生的持续稳定的记忆加压应力有利于促进兔骨折端IGF-Ⅰ和骨钙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固定下持续加压应力对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骨钙素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肱骨行中段断骨处理,建立肱骨骨折模型,随机选择一侧肱骨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加压钢板(DCP)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3、4、6、8和12周各处死5只兔取材,标本按内固定物分为SMC组和DCP组(n=5).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骨折局部IGF-Ⅰ和骨钙素的含量.结果:SMC组和DCP组IGF-Ⅰ和骨钙素的含量随时间延长均呈增高趋势.术后3、4和6周,SMC组IGF-Ⅰ含量分别为(2.98±0.32)、(3.36±0.18)和(3.47±0.17) ng/mg,DCP组IGF-Ⅰ含量分别为(2.54±0.21)、(2.78±0.43)和(3.06±0.62) ng/mg,SMC组明显高于DCP组(P<0.05);术后4、6和8周,SMC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387±23)、(395±31)和(416±37) ng/mg,DCP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323±16)、(356±51)和(378±26) ng/mg,SMC组明显高于DCP组(P<0.05).结论:SMC固定后所产生的持续稳定的记忆加压应力有利于促进兔骨折端IGF-Ⅰ和骨钙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不同内固定对肱骨干骨折愈合影响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对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动力加压钢板(DCP),交锁髓内钉(LIN)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1998年2月~2002年3月,125例肱骨干骨折分别接受了上述3种内固定治疗,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出内固定后进行CT扫描。结果:DCP组骨痂出现较晚、量较少,骨折线消失最晚,骨折区域灰度密度积分及CT值较低;LIN组骨痂出现最早、量较多,骨折线消失较晚,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较高.骨折区域CT值较低;SMC组基本无骨痂出现,骨折线消失最早,并由板状骨直接替代,骨折区域灰度密度积分及CT值较高。结论:与DCP和LIN相比,SMC具有力学性能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在促进骨折愈合的速度、方式及质量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u SW  Wang JW  Li W  Wang Y  Zhao GF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4):1205-120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  84只 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去卵巢骨质疏松 (OP)组和假手术对照 (SO)组 ,两组各 4 2只。去势后 10周骨质疏松模型建立后 ,各大鼠建立胫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骨折后 2、4、6、12、18周取胫骨标本行骨组织形态学、骨矿物质密度 (BMD)、生物力学等检测 ,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与SO组比较 :( 1)OP组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内成骨过程延缓 ,骨小梁结构疏松、排列紊乱 ,可见大量破骨细胞 ;( 2 )骨折后 6、12、18周OP组骨痂BMD比SO组分别小 12 8%、18 0 %、17 0 % ,差异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5 ) ;( 3)骨折后 4、6、12、18周OP组骨痂最大载荷比SO组分别小 2 4 3%、31 5 %、2 6 6 %、2 8 8% ;最大应力比SO组分别小 2 3 9%、33 6 %、19 1%、2 4 9% ,两指标在各时点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5 )。结论 骨质疏松影响大鼠胫骨骨折中晚期愈合质量 ,主要表现为软骨内成骨过程缓慢、破骨细胞骨吸收活跃、骨矿物沉积减少和力学强度恢复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曲: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骨密度(BMD)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加锁髓内针和普通髓内针固定时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情况。方法:3个月龄雌性Wistar处鼠50只,体重(250+20)g,根据股骨骨折固定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锁髓内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髓内针组)。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股骨,行开放性截骨制作横行骨折,并行内固定术。术后即刻、2,4周对全部大鼠进行X—ray检查,第4周断颈处死所有大鼠,取术侧股骨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BMD和生物力学检测,分析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比同期对照组的纤维性骨痂小,骨性骨痂大,骨性愈合时间提前;实验组骨折局部B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侧股骨的最大负荷、最大桡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锁髓内针较普通髓内针能提供抗旋转稳定性,增加骨量,促进骨性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同时能提高骨折愈合后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骨桥素和骨连接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双侧肱骨干横断截骨,随机选一侧以天鹅记忆接骨器内固定作为实验组,对侧以4孔加压钢板固定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2、7、14、28、56天时,在骨折间隙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及半定量RT-PCR检测骨桥素和骨连接素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骨折间隙软骨内成骨和编织骨向板层骨的改建均早于对照组;相应地,实验组的骨桥素和骨连接素mRNA分别在术后第14天和28天时达峰值,早于对照组,且其愈合进程也明显提前.结论:天鹅记忆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压应力可能促进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下骨折愈合时环氧化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愈合时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方法新西兰兔行单侧肱骨干横断截骨,试验组以形状记忆接骨器内固定,在骨折端造成持续动态压应力,对照组以加压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术后第3、7、14、21、28、56和84天时在骨折间隙内取材。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和Real-time RT-PCR等研究。结果环氧化酶-2mRNA的表达量较骨折前显著上升。且术后21~28d时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物化学结果则显示21~28d时试验组的骨痂钙磷含量和血中B-ALP活性也较高,而此时试验组骨折间隙内软骨内成骨也领先于对照组。结论形状记忆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压应力诱导了COX-2基因的转录,并因此促进了软骨内成骨,加速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接骨续筋胶囊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108只,随机取18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90只复制骨折模型后再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伤科接骨片组,接骨续筋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8只。观察不同时期接骨续筋胶囊对骨痂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术后1周和2周,接骨续筋胶囊各剂量组和伤科接骨片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术后2周接骨续筋胶囊高、中剂量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伤科接骨片组(P〈0.05);术后4周接骨续筋胶囊低剂量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5);除假手术组外,各组以术后2周VEGF表达水平最高,术后4周表达水平最低。结论:接骨续筋胶囊能够提高骨折后骨痂内VEGF表达,加速断端微血管新生重建,改善骨折肢体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袁登翔 《河北医学》2013,(12):1815-1817
目的:探讨定量CT检测参数对骨折愈合评估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骨科住院四肢骨折患者53例。所有病例于骨折后第2、6、12周进行x线片和定量CT检测,根据模体计算骨折处的骨密度(BMD)值、横截面积力学强度指数(BSICSA)和截面惯性矩力学强度指数(BSICSMI),对照骨折愈合组和不愈合组两组BMD、BSICSA和BSICSMI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x相片显示愈合组与不愈合组在第2周骨折端均未发现变化,第6周愈合组骨折端骨痂较多骨折线清晰,与不愈合组区别不明显,第12周愈合组骨痂明显减少,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而不愈合组骨折端萎缩、原有骨痂消失、骨折线扩大或进一步明显。定量CT检测结果显示愈合组和不愈合组BMD、BSICSA和BSICSMI参数在第2周时已经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愈合组随着时间的进展其数值在第6周达到高峰,第12周时出现减低但仍然高于不愈合组(P〈0.05),不愈合组其评分在第6周也会相应地升高,但第12周与第6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量CT检测的BMD、BSICSA和BSICSMI可以作为临床上骨折愈合评估的参数,与传统的x线相比具有更灵敏的检测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