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 夏科-马里-图斯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又名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组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2500,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青年期起病,缓慢进展的远端肌力减退及肌肉萎缩,弓形足,锤状趾,腱反射消失,四肢远端深感觉障碍.临床上依据电生理和病理的改变主要分为脱髓鞘型(CMT1/HMSN1)和轴索型(CMT2/HMSN2),此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如CMT3、CMT4、CMTX和显性遗传中间型CMT(CMTDI,表1).  相似文献   

2.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一类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发病率为1/2500。主要呈常染色体显性(autosomal dominant,AD)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AR)及连锁显性(x-linked dominant,XD)或隐性遗传(X-linked recessive,XR)。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近几年对CMT2型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相继克隆了多个基因并不断发现新的致病基因(表1)。  相似文献   

3.
正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是神经系统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最常见的类型,患病率约为1/2500;其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形、X连锁传及散发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远端感觉减退。迄今为止,CMT的分子遗传学分型大致分为5型:CMT1、CMT2、CMT4、CMTX及DI-CMT,且每类又分诸多亚型。多篇文献报道,PMP22及Mfn2基因突变与家系中CMT并2型糖尿发病密切相关,而  相似文献   

4.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根据电生理和病理学研究将其分成两大组:CMT1(脱髓鞘型)和CMT2(神经元型或称轴索型).该病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目前已发现30个基因座位与不同类型的CMT相关,其中有11型已明确了致病基因,发病率最高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1A.我们已先后建立起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切法检测特异性融合片段来诊断CMT1A基因重复.STR结合银染的方法因有便宜、省时和所需DNA数量少等优点曾被广泛应用,但主要缺点是受杂合率的限制,如果被检测者为纯合子,则无法得出结论;再者,实验结果不稳定,银染重复性不理想.而PCR酶切法的阳性率则较低.因此,为提高基因重复检测的阳性率,并适于在临床应用,我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SYBRGreen Ⅰ荧光染料为标记物,采用标准曲线的相对定量方法检测了18例CMT1A患者的基因重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腓骨肌萎缩症神经电生理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临床特征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测在其诊断和分型中的价值。方法:CMT 20例其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及腓肠神经活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中均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无力及肌萎缩。双上肢以前臂1/2远端明显。双下肢以大腿下1/3远端明显。骨骼变形,双手呈爪形,双足高弓。5例合并感觉障碍。15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5-28m/s)。10例腓肠神经活检符合慢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其中6例有剥洋葱样改变,4例符合慢性轴索神经病。结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无力及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腓骨肌萎缩征分为Ⅰ型(脱髓鞘型)和Ⅱ型(轴索型)两个主要亚型。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和区分不同亚型的可靠方法。而腓肠神经活检是进一步提高对CMT临床认识和优化基因突变检测程序,明确诊断和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腓骨肌萎缩症( CMT )是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遗传病, CMT1型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病例的70%,常在20 岁之前发病[1].症状轻微者可仅有感觉不适甚至无症状,而严重者可导致瘫痪或残疾.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基因被确定与CMT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相关[2].基因检测已成为对该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现报告1 例由PM...  相似文献   

7.
腓骨肌萎缩症(CMT)被认为是一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其特点是缓慢进展的远端肌肉无力及萎缩。定位于染色体1的CMT为CMT1b,而CMT1a与染色体17相连。而且,认为CMT1a是由于17p11.2复制或PMP-22位点突变造成的。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特点为进行性面肌、肩胛带和骨盆带无力及肌萎缩。该病为显性遗传。本文描述一例同时遗传有这两种疾病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又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ies,HMSN),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患病率约为1/2500,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CMT的分子发病机制,其中线粒体作为细胞的重要细胞器,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的临床与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对4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家系共10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PMP22、MPZ、SIMPLE、EGR2、RAB7、NEFL、MFN2、Hsp27及Hsp2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CMT1A和CMT1B致病基因分别为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MPZ基因,这两型患者起病较早,临床表现多见起始于下肢远端的肌无力萎缩,伴感觉减退或缺失,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小腿肌肉明显萎缩,膝、踝反射减低或消失,弓形足,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病理改变可见髓鞘脱失。CMT2A2、CMT2F和CMT2L致病基因分别为MFN2、Hsp27及Hsp22基因,发病率较CMT1低,发病年龄比CMT1较迟,临床症状与CMT1相比,运动系统受累较感觉系统更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常在正常范围,病理改变呈轴索变性。结论: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与临床特点一致,准确性高、损伤小,可早期诊断,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或高危亲属。  相似文献   

10.
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的临床和遗传特点。方法对70个CMT家系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女为2.03:1,发病年龄1~61岁,平均19.1岁,30岁以前发病者占78.2%;有家族史者70例(63.6%),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7个家系,近亲结婚者5个家系(6.9%)。表现双下肢肌萎缩106例(96.4%),双上肢远端肌无力与肌萎缩48例(43.6%),鹤立腿64例(58.2%),弓形足68例(61.8%),踝反射减弱及消失108例(98.2%)。肌电图检查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肌活检37例均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25例,髓鞘脱失和雪旺细胞增生和/或“洋葱头”样改变20例,轴索变性5例,未发现腊肠样结构。结论CMT多于儿童期至青少年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神经电生理及病理检查对CMT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骨肌萎缩症 (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CMT)是一类高发病率的周围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 ,发病率为 1/2 50 0 ,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R)及 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 (XD或 XR)。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胫前腓骨肌及手部肌萎缩伴无力 ,足下垂 ,跨越步态 ,弓形足 ,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儿童、青少年、成年期均可发病 ,慢性进行性病程 ,致残率高。临床上根据 CMT的病理和电生理特点分为两型 ,即脱髓鞘型 (CMT1型 )和轴突型(CMT2型 ) ,其中 CMT1型约占 CMT总数的 70 %。目前世界上对 CMT的基因研究已…  相似文献   

12.
Charcot-Marie-Tooth病(CMT)即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遗传病之一,目前已报道11个致病基因与I型相关。近来研究发现,CMT1(脱髓鞘型)动物模型中髓鞘损害伴随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加,部分CMT患者周围血中活化的T细胞增加,MHC-II分子在腓肠神经中表达增高以及一些病例对激素治疗效果好,均提示该病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Charcot-Marie-Tooth病(CMT)即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遗传病之一,目前已报道11个致病基因与Ⅰ型相关。近来研究发现,CMT1(脱髓鞘型)动物模型中髓鞘损害伴随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加,部分CMT患者周围血中活化的T细胞增加,MHC-11分子在腓肠神经中表达增高以及一些病例对激素治疗效果好,均提示该病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分析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1型(X-linked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 1, CMT1X)一家系的临床表现、电生理与突变基因特点。该家系为两代4人,共有2例CMT1X患者。先证者12岁起病,先证者母亲40岁起病,两者均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萎缩,行走不稳。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四肢多发感觉运动神经损害(轴索损害为主并脱髓鞘);多发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突变基因分析,先证者存在缝隙连接蛋白B1(gap junction protein Bata-1,GJB1)基因c.283 G>T(p.V95L)半合子突变,先证者母亲存在GJB1基因c.283 G>T(p.V95L),杂合突变。CMT1X是第二常见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类型,由GJB1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周围神经病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基因检测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病是一组由不同致病基因引起的临床表型基本相似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不同人群中CMT的发病率略有不同,约在17/100, 00~40/100, 000之间~([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腓骨肌萎缩症2型(CMT2)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CMT2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5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21.7岁。平均神经病残疾评分32.6分,平均CMT评分13.3分。均为隐匿性起病,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感觉症状轻微。1例患者伴有限制性心肌病,临床罕见。9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1例患者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8 m/s),周围神经病变严重。4例腓肠神经及腓短肌肌肉病理学检查符合CMT2典型神经肌肉病理表现。MFN2基因突变分析发现,1例MFN2基因第18外显子发生L710P突变。结论 CMT2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对称性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周围神经损害严重但功能相对良好。限制性心肌病可能是该病的表现型之一。MFN2基因L710P突变可能为CMT2致病基因的突变型之一。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是临床罕见的、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遗传性白质变性病,临床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性格改变、精神行为异常和运动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为非对称性、斑片状或弥漫性脑白质损害;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伴显著轴索球样变性;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基因是目前确定的唯一致病基因。本文拟就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的临床研究、分子遗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腓骨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目前临床对CMT-1A尚无特殊治疗。到目前为止,孕酮拮抗剂、维生素C、神经营养因子-3(NT-3)等对CMT-1A有效的药物已经经过了临床前检验,前景广阔。姜黄的疗效也十分显著。另外尚有一些存在争议的治疗方法,如免疫调节等。顺铂、长春新碱等因其副作用大,安全性受到怀疑。本文旨在对使用CMT动物模型研究治疗方案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热休克蛋白27基因(smallheat shockprotein27,Hsp27)突变所致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 Marie Toothdisease,CMT)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病理特点。方法对发现Hsp27基因同一突变(C379T)的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2家系的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35~60岁发病,平均病程(17.6±6.6)年,发病后平均(12.6±4.9)年需要扶拐杖行走,平均(20.7±5.7)年完全丧失行走能力;患者感觉障碍轻,神经电生理示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呈中至重度减慢,但上肢正常或轻度减慢,神经活检证实为慢性轴突性神经病,肌肉活检显示神经原性肌萎缩。结论Hsp27基因C397T突变可引起CMT2表现型,突变家系的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的该基因突变CMT2F家系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腓骨肌萎缩症(CMT)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最常见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目前发现致病基因40余种.CMT具有临床、遗传异质性,部分患者仅有运动神经受累,无临床及电生理的感觉异常,视为CMT的变异型,称为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HMN).dHMN目前已知11个致病基因,80%尚未明确致病基因.其中,有5个为CMT与dHMN的共同致病基因,有CMT与dHMN在一家系中共存的报道.我们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HMN家系进行临床、电生理及致病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