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 )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 ,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 ,致冠脉急性闭塞的结果。因此 ,治疗AMI的关键是尽早实施冠脉血运重建术 ,迅速使闭塞的梗塞相关冠脉(IRCA)再通 ,恢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 3级血流和心肌灌注 ,才能挽救缺血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 ,保护心室功能 ,从而改善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目前 ,AMI冠脉血运重建的方法主要是溶栓疗法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溶栓疗法由于禁忌证 ,仅有 1/3AMI患者适合溶栓 ,冠脉再通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再灌注治疗不仅包括心外膜血管的再通即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还包括心肌微循环的改善即心肌水平的再灌注,有扩张微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微血管的远端保护装置和吸出微血栓装置等。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急性闭塞导致前向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坏死。近20多年来,心血管临床工作者一直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迅速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有效前向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心肌重构和改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再灌注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临床效果良好。根据AMI发生后行PTCA的时间及与溶栓的关系,AMI急诊介入治疗可分为直接PTCA,补救PTCA,即刻PTCA和延期PTCA,近年还诞生了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相干入术等新的介入治疗技术,联合使用新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的疗效也得到评价。本文对直接PTCA,补救PTCA,即刻PT-CA,延期PTCA,原发支架植入术和药物辅助性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 6~ 12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可以降低住院病死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再通率为 6 0 %~ 70 % ,90min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心肌梗死血流分级 (TIMI) 3级者仅 5 0 %左右 ,早期再闭塞率约 5 %~ 10 % ,晚期再闭塞率 30 % ,颅内出血及卒中等并发症限制了溶栓治疗的使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 (PCI)治疗AMI是对胸痛症状发作 6~ 12h内的患者直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通过经皮穿刺冠脉血管成形术 (PTCA)或同时置入支架将闭塞的冠脉开通 ,恢复血流灌注 ,初步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满意 ,它…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策略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易化PCI与直接PCI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多个随机试验荟萃分析Keeley EC,Boura JA,Grines CL.Comparison of primary and facilita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for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quantitative reviewof randomised trials[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 (1)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77年 9月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在此后的 2 0多年中以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 ,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据估计 ,2 0 0 1年全世界行各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约 2 60万例 ,仅在美国即 89万例。我国于 1984年开展PTCA ,1999年完成 80 0 0例 ,2 0 0 0年完成 1 2万例 ,2 0 0 1年 1 6万例 ,尽管其数量与国外相差甚远 ,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 ,但近几年发展也十分迅速。  在过去的 2 0多年中 ,冠心病介入…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从再通到再灌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的再灌注治疗已得到广泛开展。然而,由于微循环无复流现象的存在,使得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并不完全意味着心肌水平再灌注的实现。几项研究发现,超过 2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成功的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术后都存在无复流现象,即未达到充分的心肌再灌注。所以,我们应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研究重点转移到对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实现,而非冠状动脉的再通。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他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 ,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AMI、无ST段抬高的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分别占 90 %、2 0 %~ 40 %和 10 %左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按照发病时心电图有否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AMI(STEMI)和非ST段抬高AMI(NSTEMI).前者80%~90%而后者约20%最终演变为Q波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这两部分内容,后者主要针对STEMI患者而言.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八十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其中最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和急诊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几组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已证实,溶栓治疗组病死率较安慰剂组降低25%~47%。近年来溶栓治疗降低病死率的机制、溶栓药物之间疗效的比较、用药方案的改进及新的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1.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与AMI病死率:溶栓治疗降低AMI病死率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从而保护并挽救缺血(尚未坏死)的心肌。全球应用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闭…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器械的不断改进和相关药物治疗的进展,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运重建的效果优于其它治疗方法已经逐步得到公认,同时也引起了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生后 ,应迅速、准确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尽快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再灌注治疗 ,可以挽救心肌 ,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较好的心肌功能可以提高心肌梗死的存活率。1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病理生理学  AMI发生后心肌坏死分为 3个阶段 :起始阶段是冠状动脉梗塞后 2 0min内 ,该阶段几乎没有心肌坏死 ;第 2阶段大约在冠状动脉梗塞后 2 0min至 6h ,心肌坏死量明显增加 ,在该阶段争取抢救时间 ,尽管只赢得一部分时间 ,却可以挽救大量的心肌 ;第 3阶段为冠状动脉梗塞 6h后 ,心肌坏死量不再明显增加。GISSI研究显示如 1…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20多年来,药物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再灌注治疗方法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救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简要综述如下。老年AMI的溶栓治疗20世纪80~90年代的多项国际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已证实,STEMI患者行溶栓治疗后病死率较安慰剂组降低25%~47%,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溶栓治疗仍为STEMI的首选再灌注治疗方法。虽然目前年龄已不是溶栓治疗禁忌证,但老年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仍应考…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 (10)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因冠状动脉 (冠脉 )损伤或穿刺血管损伤引起的血管并发症和与血管损伤无关的全身并发症 ,即非血管并发症。因受病变解剖和临床情况以及影像条件、器械条件、术者经验及操作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难以避免 ,因此 ,努力提高对各种并发症的识别能力并予以积极防治 ,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并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1 血管并发症1 1 冠状动脉损伤并发症  冠心病介入治疗无论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其他的介入技术均需在有病变的冠脉内进行 ,对冠脉损伤而导致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应争分夺秒,以早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为首要目标.选择正确再灌注策略可缩短再灌注时间,挽救濒死心肌,防止心室重构,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本文结合最新指南及大型试验研究结果,对STEMI再灌注策略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7.
1 再狭窄机制的认识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 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高达 3 0 %~ 5 0 % ,是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 ,也是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再狭窄的机制主要为 :①血管弹性回缩 ;②血管负性重塑 (remod eling) ,血管内超声 (IVUS)研究表明 ,再狭窄主要由于血管大小 (即外膜口径 )的缩小 ,而血管壁面积的变化很小 ,在 6个月的随访中 ,73 %晚期管腔丧失乃由于外弹力膜缩小 ;③血栓形成并机化 ;④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 ,细胞外基质聚集。2 再狭窄防治研究进展2 1 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9月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以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据估计,2001年全世界行各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约260万例,仅在美国即89万例.我国于1984年开展PTCA,1999年完成8 000例,2000年完成1.2万例,2001年1.6万例,尽管其数量与国外相差甚远,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但近几年发展也十分迅速.  相似文献   

19.
1978年Gruentzig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用于临床的早期 ,术前仅用阿司匹林 3天 ,术后用肝素、右旋糖酐和华法林 3~ 6个月。尔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辅助用药迅速进展 ,目的主要是 :①减少焦虑和不适 ;②预防血栓形成、急性闭塞和心脏缺血事件 ;③维持血管通畅。但该领域的研究仍在进展 ,用药应注意个体化。1 局部麻醉药物和镇静剂  PCI常在局麻下进行 ,理想的局麻药应起效快 ,可逆性阻滞神经传导 ,而不引起不可逆性神经损伤 ,无全身副作用。利多卡因最常用 ,特点是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不引起过敏反应。  虽…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特点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5月期间281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静脉溶栓、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比较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接受静脉溶栓、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患者分别为51例、182例、34例、14例,接受再灌注治疗以男性为主,常伴有糖尿病史,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年龄偏小。心肌梗死部位无差异性,发病至入院时间无差异性,入院至再灌注治疗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冠状动脉造影示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补救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冠状动脉搭桥组梗死相关动脉分布、狭窄程度、病变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病变血管数有明显差异(P〈0.001),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别(P〈0.001)。住院期间仅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有4例行再次血运重建,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无差异性,但四组患者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21例患者失访,随访期间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因支架内再狭窄分别有6例和9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切割球囊+支架植入术。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不同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重视对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开展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8.2%),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