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组除西药外加用针刺治疗,15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0.00%)。结论:针刺对本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为中老年人好发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因受累血管供血范围的不同可发生中脑、桥脑、延髓或小脑的症状和体征 ,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 ,视物旋转 ,恶心 ,呕吐 ,构音障碍 ,四肢麻木乏力或行走不稳 ,甚则出现猝倒。多呈发作性短时间者持续数秒钟 ,长时间可致椎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围。笔者于 1999年 9月~2 0 0 1年 5月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的方法治疗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 5 5例 ,疗效理想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 5例全部系门诊病人 ,针前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 (…  相似文献   

3.
唐汉平  刘艳晓  杨良锋 《光明中医》2011,26(5):1002-100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症疗效。方法诊断明确的患者选取颈椎第2、3、5、7棘突下旁开0.5寸处,针刺治疗,5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症状的改善。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黄迟 《江苏中医药》2002,23(10):39-39
近年来 ,笔者用中药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 5 2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5 2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 ,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应的诊断标准 ,并经 TCD及临床确认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常见症状为阵发性眩晕,常伴恶心、呕吐.多因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所致.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选用强力定眩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TCD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脑循环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且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4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确诊后,采用针刺百会、上星、大椎、风池、天柱等穴位进行治疗.结果:本组42例患者,显效18例,占43%;有效21例,占50%;元效3例,占7%.总有效率93%.结论:毫针刺法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
黄琼 《四川中医》2007,25(11):113-114
目的:观察毫针刺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病因病机为痰浊蒙蔽清窍,风邪上扰,血虚脑失所养,遂用毫针刺法取丰隆化痰,风池祛风,百会止眩晕,列缺增宽椎动脉的血管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配合大椎穴皮肤针叩刺改善头部供血不足。结果:本组50例患者,痊愈39例,占78%;显效6例,占12%;有效4例,占8%;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结论:毫针刺法配合皮肤针叩刺法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穴配合平衡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针刺风池穴、平衡区为针刺组36例与药物对照组30例疗效比较。结果:针刺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能增加椎动脉血流量,但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风池穴、平衡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能明显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天1次,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给予葛根素(普乐林)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天1次,14天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眩晕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12.
针刺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集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卫 《中医药学刊》2003,21(2):298-299
  相似文献   

13.
14.
韩桂华 《四川中医》2005,23(8):54-5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治疗20天后做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96例,痊愈58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对照组40例,痊愈20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夏韵教授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从医20余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君 《河南中医》2007,27(8):70-70
2001年3月~2006年3月,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晶  孟智宏 《天津中医药》2012,29(4):406-40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黏度增高、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受刺激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是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症状为眩晕,可伴发呕吐、耳鸣、眼球震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病有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VB I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来医家们认为此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医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素问》主张应从风火立论。《景岳全书·眩运》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局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现在学者的观点也不尽…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943-194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风池穴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是治疗VBI最常用的腧穴之一。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针刺风池治疗VBI,但在进针角度即针刺方向上,各家经验不一:有向鼻尖斜刺者,有向喉结刺者,有向对侧眼球刺者,有向下颌刺者,更有横刺透风池穴。文章总结近年来针刺风池穴治疗VBI的相关文献,探讨各种不同针刺方向的疗效,为临床量化治疗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岩 《四川中医》2008,26(9):115-116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剌五加60ml、加维脑路通0.6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10天.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颈项部诸穴联合药物治疗,可更多改善眩晕及脑血流速度等症状,进一步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