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MS)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MS患者55例,按有无心房颤动(房颤)分为两组:窦性心律组(SR组)25例,房颤组(AF组)30例;正常对照组(NC组)17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清晨空腹卧位循环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结果AF组、SR组患者循环PRA、AngⅡ、Ald浓度与NC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AF组与SR组比较,循环PRA、AngⅡ、Ald浓度亦均明显增高(P〈0.05或〈0.01)。结论MS患者存在循环RAAS的激活,房颤时激活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14例AMI患者根据发病后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31例(血钾<3.5 mmoL/L)及正常血钾组83例(血钾3.5~5.5 mmol/L),观察两组心型肌酸激酶(CK-MB)、肌钙蛋白CTnI、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糖、梗死相关血管、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率.结果 AMI合并低钾血症的总发生率为27.19%,低血钾组CK-MB、CTnI峰值及BNP和血糖高于正常血钾组,LVEF低于正常血钾组,低血钾组近端冠脉病变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P<0.05).结论 A MI合并低血钾的梗死相关血管多为冠脉近段病变,并发症发生率高,是判断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了解北京某区中小学校领导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水平,为制定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某区2010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21名中小学领导的体检资料,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浆肾素、醛固酮活性浓度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校领导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水平对高血压病的影响不显著.高血压病治疗时需采取联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急性高海拔地区机体对低压,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将海拔10m处的平原大鼠快速带至海拔2261m再带入海拔3800m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浓度。结果发现:(1)随海拔递增,大鼠血心钠素浓度逐渐升高,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也呈上升趋势,醛固酮浓度逐渐下降,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别;(2)急进高海拔,心钠素降低了醛固酮对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性,使醛固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外周静脉压与血压、心脏结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及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根据周围静脉压测定值将5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静脉压正常组(对照组)和静脉压增高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脏结构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转化生长因子-β1、白介素-1α水平的差异。结果静脉压增高组舒张压、左室收缩末内径、左房内径、右室内径、左心室重量指数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转化生长因子-β1、白介素-1α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或0.001);而收缩压较对照组低(P〈0.0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出现外周静脉压的升高。脉压的减小与右心功能不全的关系较密切。用外周静脉压升高判断右室增大的方法特异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70例乙肝后肝硬化并腹水患者,在护肝、利尿等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5例,普萘洛尔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观察治疗前后2组尿量变化、腹水消退情况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水平。结果治疗组血浆PRA、AⅡ、ALD水平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h尿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5),腹水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腹水,能有效促进腹水消退,缩短腹水治疗时间。同时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避免因利尿诱发RAAS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继发红细胞增多间是否有关。方法 检查34例有和无继发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血浆中肾素(RA)活性、醛固酮(ALD)浓度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EPO)水平。结果 继发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血中RA活性与醛固酮水平较无继发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高近3倍,所有COPD患者RA活性与红细胞压积(PCV)呈正相关(r=0.45,P=0.02)而PaO2与红细胞压积呈负相关(r=-0.625,P=0.001)。经多元回归分析,RA活性及PaO2与红细胞压积显著相关。结论 COPD患者继发红细胞增多可能与慢性乏氧导致RAAS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其对循环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常规的心肌梗死治疗和常规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纠正心衰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泵入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情况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在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心力衰竭症状缓解情况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并有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可能有抑制心脏重构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贾红龙 《现代保健》2009,(16):111-1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的变化以及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50例AMI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各50例,入院时测血清钾含量并排除其它可引起血清钾含量的疾病和因素,采血时间距发病2-24h,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定为低血钾,并与冠心病患者血清钾含量作比较。结果50例AMI患者血清钾浓度平均为(3.51±0.50)mmol/L,AMI组早期血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血钾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血钾正常值(P〈0.01)。结论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明显降低并容易出现室性心率失常。本研究可揭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低血钾的可能机制以提高AMI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急进高海拔ANP与RAAS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进高海拔心钠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及二在急性高原适应中的意义。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er大鼠,由海拔10m的青岛市快速带至海拔2261m的西宁市,再带入海拔3800m的青海省天峻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海拔大鼠血浆心钠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浓度,并分析二的相关性。结果 随海拔递增,(1)大鼠血浆心钠素浓度逐渐升高(P均<0.01);(2)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也呈上升趋势(P<0.01),仅青岛与西宁的血管紧张素Ⅱ有显性差异(P<0.05);(3)醛固酮浓度逐渐下降,青海与西宁有显性差异(P<0.05),青岛与天峻有显性差异(P<0.01),西宁与天峻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 急进高海拔,心钠素降低了醛固酮对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性,使醛固酮处于低水平状态,上述改变对急性高原适应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U-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ICU发生低钾血症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39例,补钾均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常规组钾浓度为40mmol/L,补钾速度为10~20mmol/h;高浓度组钾浓度为100~300mmol/L,补钾速度为加~200mmol/h,同时计算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补钾量,监测两组血钾浓度、每小时尿量、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时间及患者局部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存在低钾血症,设定目标血钾浓度为4.0mmol/L,两组治疗前血钾浓度、所需补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9±0.2)、(3.0±0.2)mmol/L和(85.2±8.7)、(92.3±7.6)mmol。常规组与高浓度组相比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时间较长[(17.25±4.49)h比(5.67±0.75)h,P〈0.01]。结论在ICU严密监护下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临床廊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106例,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者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时第1次随机血糖≥7.8mmol/L者列为高血糖组(49例),其余患者列为正常血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术后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P〈0.05),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正常血糖组高(P〈0.05);两组PCI术后60min各导联ST段抬高平均值及术后ST段回落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较正常血糖组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随机血糖升高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的心肌灌注较差,进而影响心功能,增加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长航前后潜艇艇员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航对潜艇官兵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产生影响的可能原因,为制定长航潜艇官兵的身体健康保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60名舰艇官兵长航前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进行检测,以东芝40FR全自动生化仪对血清电解质钾(K+)、钠(Na+)、镁(Mg2+)、氯(Cl-)、钙(Ca2+)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1)长航后白球比值(A/G)为(2.25±0.44),明显低于长航前(2.46±0.57),(P0.05)。(2)长航后LDL-C水平为(2.77±0.86)mmol/L,明显高于长航前(2.34±0.76)mmol/L(P0.05)。(3)长航后血清K+、Na+水平分别为(4.53±0.52)mmol/L、(142.30±3.18)mmol/L,明显高于长航前(4.17±0.32)mmol/L、(140.65±2.38)mmol/L(P0.01、P0.05);长航后血清Ca2+水平为(2.41±0.35)mmol/L,明显低于长航前(2.57±0.25)mmol/L(P0.05)。(4)长航后IgG、IgM水平分别为(13.68±3.56)g/L、(1.52±0.82)g/L,明显高于长航前(11.63±3.09)g/L、(1.18±0.48)g/L(P均0.05)。结论长航对潜艇官兵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有一定影响,应进一步加强监控,并改进营养,以保障其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拟行开腹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EEN+PN组,n=62)和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n=64),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第3、7天监测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脂、血生化、血淋巴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营养支持相关费用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血生化指标和炎症及免疫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EEN+PN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PN组[(160.3±23.0)g/L比(137.0±28.7)g/L,P=0.000];术后第7天,EEN+PN组患者前白蛋白[(210.6±34.6)g/L比(154.8±36.9)g/L,P=0.000]、白蛋白[(33.6±3.8)g/L比(31.8±4.7)g/L,P=0.042]、淋巴细胞计数[(2.33±0.53)×10^9/L比(1.04±0.36)×10^9g/L,P=0.046]水平均显著高于PN组,血γ-谷氨酰转肽酶[(48.12±33.84)U/L比(71.54±34.00)U/L,P=0.048]、C反应蛋白[(31.15±19.00)mmol/L比(45.90±23.21)mmol/L,P=0.042]、总胆固醇[(3.09±0.83)mmol/L比(3.29±0.91)mmol/L,P=0.045]、低密度脂蛋白[(2.01±0.39)mmol/L比(2.31±0.72)mmol/L,P=0.049]水平显著低于PN组。EEN+PN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PN组[(65.7±15.6)h比(75.1±27.0)h,P=0.036],围手术营养支持疗法总费用显著低于PN组[(2634.5±1306.8)元比(3058.6±1216.0)元,P=0.046]。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改善机体术后前白蛋白水平,有益于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组织损伤水平的恢复,促进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营养支持疗法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改善核潜艇潜航期间艇员电解质水平的效果,为制定卫生保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同一艘艇执行2次远航任务。第1次远航为未干预组(n=42人);第2次远航为综合干预组(n=42人),施与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增加富含电解质食物、服用多维元素片〔29〕和碳酸钙D3片、模拟太阳光照射等;未干预组未施与综合干预措施。2组潜航前,潜航第3天、第10天、第20天、第30天5个时间点检测艇员动脉血清Na+、K+、Ca2+水平。结果 (1)未干预组和综合干预组低血K+发生率分别为35.0%和5.0%;低血Ca2+发生率分别为37.5%和10.0%,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潜航第10天、第20天、第30天时,未干预组血清K+分别为(3.52±0.21)、(3.55±0.23)、(3.60±0.17)mmol/L,低于潜航前和潜航第3天水平〔(4.05±0.84)、(3.80±0.23)mmol/L〕(P0.05)。(3)综合干预组潜航期间血清K+、Ca2+水平与潜航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潜航相同时间点上,综合干预组血清K+、Ca2+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潜航期间核潜艇艇员低钾、低钙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对临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符合诊断的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根据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三组:A组≤1000pg/L,B组1000~2000pg/L,C组〉2000pg/L。随访患者住院期间、30天、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各组住院期间及30天、3个月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不同。B组和C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递增趋势,分别为15.82%,29.69%,54.88%(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AMI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独立于年龄、吸烟史、心电图、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临床评估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独立于各因素预测近期病死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对蛋氨酸负载后BRL大鼠肝细胞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BRL大鼠肝细胞,将大鼠肝细胞分为对照组、氧化应激组(100 μmol/L H2O2作用2 h)、蛋氨酸组(50 mmol/L蛋氨酸作用1h)、氧化应激±蛋氨酸组(100 μmol/L H2O2作用2h+50 mmol/L蛋氨酸作用1h),实验结束收集各组培养液上清.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含量,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相关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蛋氨酸组同型半胱氨酸[(3.76±0.22)比(1.54±0.05)μmol/L,P=0.000]、半胱氨酸[(199.80±8.75)比(99.11 ±2.47)μmol/L,P=0.000]的含量显著增加,氧化应激+蛋氨酸组同型半胱氨酸[(3.84±0.34)比(1.54±0.05)μmol/L,P=0.000]、半胱氨酸[(200.66±8.60)比(99.11±2.47)μmoL/L,P=0.000]的含量显著增加.与氧化应激组比较,蛋氨酸组同型半胱氨酸[(3.76±0.22)比(1.67±0.13)μmol/L,P=0.000]、半胱氨酸[(199.80±8.75)比(82.64±15.88)μmol/L,P=0.000]、谷胱甘肽[(1.50±0.14)比(1.00±0.11)μmol/L,P=0.011]含量均显著增加,H2 O2+蛋氨酸组的同型半胱氨酸[(3.84±0.34)比(1.67±0.13)μmol/L,P=0.000]、半胱氨酸[(200.66±8.60)比(82.64±15.88)μmol/L,P=0.000]、谷胱甘肽[(1.40±0.30)比(1.00±0.11)μmoL/L,P =0.028)]含量均显著增加.氧化应激+蛋氨酸组Hcy含量较蛋氨酸组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28).与对照组比较,氧化应激组丝氨酸[(12.41±1.51)比(24.00±2.54)mg/L,P =0.000]、谷氨酸[(33.31±0.17)比(43.10±0.52)mg/L,P=0.000]和甘氨酸[(6.23±0.18)比(24.66±10.87)mg/L,P=0.003]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而牛磺酸的含量显著增加[(7.99±0.16)比(6.17±0.15)mg/L,P=0.000];与氧化应激组比较,蛋氨酸组丝氨酸[(16.98±0.39)比(12.41±1.51)mg/L,P=0.006]和谷氨酸[(35.44±0.82)比(33.31±0.17)mg/L,P=0.002]含量显著增加,而牛磺酸含量[(3.77±0.16)比(7.99±0.16)mg/L,P=0.000]显著减少;与蛋氨酸组比较,氧化应激+蛋氨酸组丝氨酸[(12.59±0.66)比(16.98±0.39)mg/L,P=0.008]、谷氨酸[(30.87±0.60)比(35.44±0.82)mg/L,P=0.000]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而牛磺酸的含量[(4.37±0.12)比(3.77±0.16)mg/L,P=0.001]显著增加.结论 氧化应激对蛋氨酸负载后BRL大鼠肝细胞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主要体现的是蛋氨酸负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又分为好转亚组及未愈亚组。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各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APACHEⅡ评分高于非感染组[(21.71±7.13)分比(15.32±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1天血清PCT高于非感染组[(2.15±1.79)ng/L比(0.56±0.4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CRP及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3天血清PCT、WBC、CRP、IL.6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5天血清PCT为(3.09+1.98)ng/L,非感染组为(1.06+0.6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38例)入ICU第5天WBC、CRP、IL-6分别为(15.13±6.32)×10^9/L、(103.56±40.62)mg/L、(230.41±121.83).g/L,未愈亚组(10例)分别为(18.62±8.89)×109/L、(134.38±34.16)mg/L、(268.73±138.1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均低于未愈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胰腺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4月共4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胰腺术后患者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术后应用胰岛素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术后空腹血糖〉8.3mmol/L的患者死亡率、术后胰漏、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7.O%、23.7%、9.7%、15.1%)显著高于术后空腹血糖≤8.3mmol/L的患者(2.7%、11.9%、4.0%、6.6%)(P=0.037、P=0.002、P=0.020、P=0.005)。术后空腹血糖≤6.1mmol/L的患者死亡率和术后出血的发生率(6.2%、8.6%)显著高于术后空腹血糖6.1-8.3mmol/L的患者(0.7%、1.4%)(P=0.023、P=0.011)。术后空腹血糖≤6.1mmol/L的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情况显著增加(7.4%比0.7%,P=0.009)。结论通过术后持续静脉滴注葡萄糖+普通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平稳控制血糖,实现围手术期预定目标下的血糖管理。胰腺手术围手术期的目标血糖定为6.1~8.3mmol/L是安全合理的,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朱凌凌 《职业与健康》2012,28(6):650-65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B型尿钠肽(BNP)水平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BNP的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年于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PCI治疗患者100例,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A组)55例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B组)45例。记录每位患者入院时及PCI术后48 hBNP水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类型与BNP的关系、BN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以及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A组BNP水平高于B组(108.8±44.3 vs 83.1±28.9 pg/ml,P<0.01)。A、B 2组术后BN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8±44.3 vs 78.7±27.7,P=0.000;83.1±28.9 vs 65.1±20.9,P<0.01)。Gensini积分与术前BNP水平正相关(r=0.484,P<0.05)。术后随着BNP水平增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BNP>85.1 pg/m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并与BNP≤55.0 pg/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0.05)。结论在排除心衰因素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BNP水平呈正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改善后BNP水平明显降低。术后BNP水平越高,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测定外周血BNP水平对评价冠状脉动脉病变程度及判断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