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正常妊娠和自然流产小鼠模型蜕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和凋亡蛋白抑制因子suvivin的表达情况,探讨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XBALB/c和自然流产模型CBAXDBA/2。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两组模型孕13d蜕膜细胞PCNA、Ki-67和suvivi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模型相比,自然流产模型蜕膜细胞PC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Ki-67和survivin表达降低非常显著(P〈0.01)。结论自然流产小鼠蜕膜细胞PCNA、Ki-67和survivin表达水平低下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正常妊娠模型小鼠CBA×BALB/c与自然流产模型小鼠CBA×DBA/2某些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探讨胎盘单位免疫异常、细胞增生和凋亡失衡以及细胞的识别和黏附能力下降或缺陷等与原因不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正常妊娠小鼠模型CBA×BALB/c和自然流产小鼠模型CBA×DBA/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模型绒毛滋养层和蜕膜组织中细胞因子与受体【(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其受体(TNFR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Fas、FasL和细胞增殖与黏附相关蛋白PCNA、OPN、Survivin)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测定两组模型血清sTNFR的表达,采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测定两组模型绒毛滋养层和蜕膜组织细胞凋亡。结果自然流产模型蜕膜组织中TNF—a、MCP-1和TNFR1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模型,血清sTNFR亦显著高于正常妊娠模型;绒毛滋养层和蜕膜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自然流产模型明最高于正常妊娠模型;自然流产模型绒毛滋养层和蜕膜组织中PCNA、OPN和Survivin表达均低于正常妊娠模型。结论原因不明自然流产的发生与胎盘单位免疫异常、细胞的增生和凋亡失衡以及细胞的识别和黏附能力下降缺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PCNA、HSP70在胸腺瘤细胞及正常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20例恶性胸腺瘤、18例良性胸腺瘤及12例正常胸腺组织细胞中PCNA、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20例恶性胸腺瘤中PCNA、HSP7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80.0%(16/20)、75.0%(15/20);18例良性胸腺瘤中PCNA、HSP7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8.9%(7/18)、27.8%(5/18);12例正常胸腺组织细胞中分别为8.3%(1/12)、0(0/12),PCNA蛋白及HSP70蛋白的表达在良、恶性胸腺瘤和正常胸腺组织三者之间差异都有显著性(P〈0.001),且在良、恶性胸腺瘤之间相比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0.05)。但良性胸腺瘤和正常胸腺组织相比,PCNA及HSP70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检测HSP70与PCNA在胸腺瘤的表达水平,可以判断胸腺瘤的良、恶性,为术后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HO)和内源性一氧化碳(CO)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早孕和30例早期自然流产(SA)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HO-1、HO-2的表达,双波长定量的方法测定两组碳氧血红蛋白(COHb)水平.结果 HO-1蛋白主要定位于蜕膜上皮细胞、蜕膜细胞、绒毛滋养层细胞和绒毛间质,HO-2蛋白主要定位于蜕膜上皮细胞、蜕膜细胞、绒毛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SA组绒毛滋养细胞、绒毛间质HO-1、HO-2表达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P<0.01);SA组绒毛血管内皮细胞及蜕膜细胞、蜕膜血管内皮细胞HO-2表达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两组蜕膜腺上皮细胞HO-2的表达及HO-1在蜕膜组织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SA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COHb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P<0.01,P<0.05).结论 HO-CO在母胎界面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Pan F  Chen AM  Guo FJ  Zhu CL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708-17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他克莫司(FK506)对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损伤组(n=30)和FK506组(n=30)。FK506组伤后5min一次性经尾静脉注射FK506(0.3mg/kg),假手术组和损伤组以相同方法给予0.9%的生理盐水。术后行脊髓功能评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热休克蛋白70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热休克蛋白70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FK506组较损伤组明显增加(P〈0.05),分别于伤后6、24h达高峰;FK506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均较损伤组明显减少(P〈0.01,P〈0.05);脊髓功能评分在FK506组显著优于损伤组(P〈0.05)。结论FK506能抑制脊髓损伤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减轻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 70)与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 a)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例正常前列腺组织、20例雄激素依赖性PCa和14例雄激素非依赖性PCa石蜡包埋标本HSP 70的表达。结果 HSP 70在正常前列腺基底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分泌细胞中为阴性表达。20例雄激素依赖性PCa中16例(80.0%)无HSP 70表达,3例有微弱表达,1例为异质性表达。14例雄激素非依赖性PCa中13例(92.8%)呈弥漫、高水平的HSP 70表达,1例为阴性,与雄激素依赖PCa HSP70表达率的比较,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HSP 70过表达与雄激素依赖性PCa向雄激素非依赖性PCa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抑制热休克蛋白70表达对Eca-109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 70)反义寡核苷酸阻断食管癌Eca-109细胞的HSP 70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SP 70反义寡核苷酸(10μmol/L)转染Eca-109细胞后, 其HSP 70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HSP 70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及转染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结果:HSP 70反义寡核苷酸可阻断Eca-109细胞HSP 70 mRNA和蛋白的表达;转染后48h和72h,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5.5%和35.4%;HSP 70反义寡核苷酸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HSP 70正义寡核苷酸组和未转染组(P<0.05)。结论: HSP 70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Eca-109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纯化经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处理后大鼠膀胱肿瘤组织中的热休克蛋白70肽复合物(HSP70-PC),研究其对原位的大鼠膀胱肿瘤的治疗效应。方法经尿道膀胱灌注MNU诱导出大鼠膀胱肿瘤,用内生场热疗系统加热大鼠盆腔后取出膀胱肿瘤,用改良的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HSP70-PC,用SDS—PAGE、Western blot、SELDI—TOF-MS鉴定纯化的HSP70及与其结合的多肽。将大鼠分为肿瘤对照组、HSP70治疗组,治疗1月后进行病理研究。结果纯化获得的蛋白质经SDS—PAGE、Western blot、SELDI—TOF—MS鉴定,证实为HSP70-PC。HSP70-PC治疗组膀胱及肿瘤湿重低于对照组、肿瘤分期低于对照组(P〈0.01)。肿瘤分级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肿瘤组织中CD8阳性细胞率、脾脏S-100蛋白阳性细胞率及CD8阳性细胞率、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改良的液相色谱法可以纯化出高纯度的HSP70-PC,该蛋白复合物具有上调肿瘤鼠的细胞免疫状态,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鼠烫伤早期肠黏膜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的表达、组织含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探讨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细胞的热休克反应在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以烫伤大鼠为模型,利用ELISA、免疫印迹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和研究肠黏膜组织HSP70和HSP90的表达、组织含量和分布及其功能状态。结果 (1)大鼠烫伤早期肠黏膜游离HSP70的含量有非常显的短暂降低;(2)肠黏膜组织HSP70和HSP90的总体含量在烧伤后有显升高;(3)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HSP70的分子结构存在显的不均一性。结论 肠黏膜组织细胞中两种热休克蛋白表达、含量和分布的规律性变化,在肠黏膜组织细胞的应激反应、进而在肠道的黏膜屏障机制中,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醌类安沙霉素药物17AAG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7AAG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术和PI/Annexin Ⅴ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热休克蛋白(HSP90和HSP70)及其客户蛋白(c-met和AKT)表达的改变。结果17AAG作用后,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明显受抑,且该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期;与空白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比较,17AAG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1)。17AAG可上调HSP70的表达,下调HSP90客户蛋白c-met和AKT的表达,但HSP90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17AAG对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和降低侵袭能力的作用,该作用并不是通过其靶点HSP90,而是通过下调HSP90客户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蜕膜巨噬细胞解偶联蛋白2(UCP2)表达、细胞内活性氧(ROS)、吞噬活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11例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和12例正常早孕妇女蜕膜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蜕膜巨噬细胞UCP2的表达、细胞内ROS水平;同时检测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结果蜕膜巨噬细胞UCP2表达与细胞内ROS水平负相关(r=-0.572,P0.01),与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负相关(r=-0.462,P0.05)。与正常早孕妇女比较,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巨噬细胞UCP2表达明显下降,细胞内ROS水平升高,其吞噬活性增强。结论UCP2通过控制巨噬细胞内ROS水平,调节细胞活性,在维持正常妊娠免疫耐受和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和正常早孕妇女绒毛、蜕膜中生存素(surviv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测定,探讨RSA患者的流产病因和胎盘的生长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RSA患者及20例对照组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survivin、VEGF含量.结果 Survivin、VEGF在RSA患者孕早期绒毛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绒毛中survivi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 (rs=0.268,P〈0.05);蜕膜中二者的表达无相关性(rs=0.091,P〉0.05).结论 在胚胎发育和胎盘形成过程中VEGF可能通过上调survivin,促进细胞增殖、血管形成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参与胚胎着床、胎盘生长和浸润.VEGF、survivin的高表达可能导致了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妊娠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抗早孕机理。方法将20名要求人工流产的正常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0名妇女给予米非司酮150mg,服药后12~24h行负压吸宫术(研究组),10名妇女直接行负压吸宫术(对照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早孕绒毛组织的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研究组绒毛PR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绒毛ER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妇女早孕绒毛组织中OPN,MMP-2和MMP-9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米非司酮可使人早孕绒毛组织中PR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改变人早孕绒毛组织中ER/PR的生理平衡,并且使OPN及MMP-2、-9的表达显著降低,这可能是其抗早孕终止妊娠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NIS—DR)软件检测孕40~90d自然流产和正常人工流产患者胎盘组织nNOS和VEGF的表达规律,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妊娠第40~90d的正常人工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内均有nNOS和VEGF的阳性表达,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内VEGF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nNOS阳性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呈先降低再增高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NOS和VEGF的正常表达可以维持妊娠,异常表达可能会引发自然流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在胎盘形成过程中是否有作用及其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自然流产组及正常妊娠组蜕膜和绒毛中埃兹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蜕膜及绒毛组织的蜕膜细胞以及滋养层细胞的胞膜和胞浆内均可见深浅不一的棕黄色颗粒沉着。与正常妊娠组相比,自然流产组蜕膜组织中埃兹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妊娠组相比,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中埃兹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流产组较正常妊娠组蜕膜及绒毛组织中埃兹蛋白的表达减弱,推测埃兹蛋白低表达可能与胚泡植入过程中胚泡不易黏附、滋养层细胞侵袭力下降、胎盘形成不良有关,提示埃兹蛋白可能在胎盘形成及妊娠的维持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制型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检测48例URSA患者与50例对照组女性抑制型KIR基因的表达。结果URSA患者KIR2DL2基因频率(52.1%)增高,与对照组(26.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URSA患者拥有3个抑制型KIR基因的阳性率增高(50.0%),与对照组(24.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KIR2DL2基因频率增高可能是URSA发病的易感因素,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表面抑制型与活化型KIR受体表达失衡可能是URSA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Livin靶向的反义核苷酸(ASODN),观察其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和增殖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合成全硫代磷酸化修饰的LivinASODN并通过脂质体转染前列腺癌PC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转染后Livin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凋亡效应,采用体内成瘤实验比较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性的变化,采用激酶法测定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LivinASODN转染PC3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内Livin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P〈O.01);细胞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P〈O.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O.01);肿瘤细胞在荷瘤鼠体内的成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O.05);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靶向Livin基因的ASODN干扰了前列腺癌PC3细胞中Livin基因的表达,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延缓了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阴道改良小卵泡穿刺抽吸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育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诊断为PCOS不育患者98例,按照是否进行小卵泡穿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妊娠及流产情况及研究组穿刺前后血清激素的变化。结果研究组OHSS发生率为4.09%,无流产发生;对照组OHSS及流产的发生率为16.32%,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LH(4.84±0.67)U/L、LH/FSH(0.93±0.26)、T(1.70±0.39)nmol/L及基础卵泡数(30.12±5.96)个均低于术前LH(8.89±1.67)U/L、LH/FsH(1.72±0.48)、T(2.12±0.59)nmol/L及基础卵泡数(35.22±6.52)个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妊娠率无差异。结论B超引导下经阴道改良小卵泡穿刺抽吸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能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状况,减少卵巢基础窦卵泡数目,减少其后促排卵周期中OHSS发生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Attractin(Atrn)基因不同程度缺失对小鼠睾丸支持细胞抗氧化和抗凋亡的作用,及其对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spase 6表达的影响。方法:观察Atrn基因正常表达、部分缺失、完全缺失的三组细胞(psiRNA-TM4、psiAtrn-TM4、mu-SC)的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SOD、caspase 6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中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psiRNATM4比较,抑制Atrn基因的表达后,支持细胞的SOD mRNA表达水平下降,psiAtrn-TM4、mu-Sc组细胞SOD mRNA表达量分别下降了70.76%和92.58%,caspase 6 mRNA表达水平上升,分别为对照组的5.28倍和2.97倍;蛋白水平的变化趋势与mRNA结果一致,psiAtrn-TM4及mu-Sc组细胞中SOD蛋白的表达分别下降了65.11%和71.0%,caspase 6蛋白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3.4倍和2.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Atrn基因表达后,psiAtrn-TM4、mu-S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16.22%和22.03%,SOD活性分别下降23.00%和39.37%,mu-SC组MDA含量增加15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n基因对睾丸支持细胞功能的影响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抗氧化应激以及调控凋亡途径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