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4种肥胖指标对预测糖尿病风险的效果。方法利用四川成都市2008年调查5 205名40~70岁人群数据,分析4种指标及身高的相关关系;应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4个指标对糖尿病的预测效果。结果 WHtR与腰围相关性最高(男性r=0.938 4,女性r=0.956 2,P0.05);4个指标中,ROC曲线下面积男性WHR最大,女性WHtR最大(男性c=0.641 5,女性c=0.669 2);Logistic回归分析中,男性WHR,女性WC预测价值最佳(男性OR=3.107,女性OR=2.684),调整4个指标交互作用后,BMI结合WC、WHR、WHtR并不能明显提高模型预测效果。结论本研究人群糖尿病风险模型中,男性选择WHR作为肥胖评定指标,最佳切点为0.90,女性选择WC作为肥胖评定指标,最佳切点为83 cm,但在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肥胖指标诊断及其切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各种肥胖指标诊断代谢综合征(MS)的效果,确定最佳切点.方法 对辽宁省沈阳市某高校1 907名在职及退休职工进行人体测量、检测生理及血液指标;MS标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IDF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标准(CDS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筛选腰围、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WSR)、腰臀比(WHR)中诊断MS效果最好的肥胖指标,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切点.结果 WSR最佳切点为男性53,女性为51;IDF标准下,腰围最佳切点男性为90 cm,女性为80 cm;CDS标准下,BMI最佳切点男性为24.6,女性为25.6;WSR在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MS的效果显著优于BMI(均P<0.05);WSR最佳切点以上者与正常者比较,MS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度明显升高(P<O.05).将WSR控制在切点以下,可能防止人群中41.3%-44.6%的MS危险因素聚集.结论 WSR是诊断MS最简单有效的肥胖指标.  相似文献   

3.
腰围和腰围身高比预测中心性肥胖的效果与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用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tR)预测中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效果和差异。方法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按不同身高分组,根据诊断中心性肥胖的WC切点(男性≥85 cm,女性≥80 cm)和WHtR的切点(≥0.50),比较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并计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诊断学指标。结果WC与WHtR在男女性人群中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05和0.816。但在身高较低(男性<160 cm,女性<150 cm)或身高较高(男性≥180 cm,女性≥170 cm)人群中,两指标预测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均≤O.6)。以WC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男女性身高较低人群中,其灵敏度均较低,而在身高较高的人群中,特异度均较低;而用WHtR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不同身高组中预测的灵敏度(男性为56.1%~64.1%,女性为64.7%~73.2%)和特异度(男性为70.0%。74.5%,女性为59.2%~75.9%)均较好,且波动范围较小。结论在全人群中,男女性WC和WHtR对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评价中心性肥胖预测效果相当;但在身高较低或较高的人群中,WHtR的预测效果优于WC。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男性腰围90cm与85cm两种切点对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柳州市社区常住居民7660人,其中男性3894人,女性3766人,平均年龄(40.5±12.2)岁。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空腹血脂及血糖等指标检测,分别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MS定义及修正其中男性腰围切点(85cm)诊断MS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IDF定义,3894例男性中检出MS402例,粗患病率为10.3%;按修正了男性WC切点的定义,在同一男性人群检出MS769例,粗患病率为19.7%;男性MS粗患病率从35岁以下组的10.5%增高至65岁以上组的27.7%。降低男性WC切点后,使两性MS总患病率从8.1%增高至12.9%。结论IDF提出的MS定义中,我国男性WC切点偏大,会低估MS的患病率,不能检出很多将来发生心血管病危险的男性个体,宜从90cm修正为85c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诊断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MS)的一致性.方法 运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修订)]、国际糖尿病联盟[CDS(2004)]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IDF(2005)]诊断标准对石港镇18~74岁人群进行MS患病率调查.结果 石港镇人群MS的患病粗率分别为15.8%(IDF),8.5%(CDS)和15.8%(ATPⅢ),女性MS患病率高于男性;ATPⅢ和IDF诊断标准在该人群中应用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23,男、女性分别为0.917和0.924;CDS与ATPⅢ、IDF诊断标准的Kappa值分别为0.644,0.671;男性腰围切点为85 cm,女性为80 cm时,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ROC面积分别为0.74和0.68,其在所选择的切点中ROC距离最短.结论 3种MS诊断标准中,A11PⅢ标准诊断MS的患病率及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最高;适宜通州石港人群最佳腰围切点为男性85 cm、女性80 cm.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腰围适宜切点ROC方法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社区20岁人群体质指数(BM I)、腰围(WC)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腰围的适宜切点。方法于2007年1-6月调查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泉山区3所医院参加体检的20岁常住居民3 659人,根据中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CDS2004),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代谢综合征患者BM I与WC的相关关系,并以约登指数最大作为腰围适宜切点。结果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5.2%,标化患病率为11.1%;男、女性代谢综合征患者腰围平均值分别为(85.8±9.6),(73.7±9.2)cm,BM I与WC相关性较高(r男性=0.780,r女性=0.788,P0.05);代谢综合征的WC最佳切入点男、女性分别为88.5,78.5 cm。结论中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BM I与W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使用ROC研究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与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和美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腰围切点相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腰围、身高、体重指标对代谢综合征(MS)的风险预测价值,为MS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5月1日至6月1日,以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体检的552名天津地区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每个研究对象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行为生活方式,并进行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测量,血脂、空腹血糖水平测定,计算腰围身高比(WHt R)、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腰围)2、体重/(身高2-腰围2)和腰围2/(体重×身高)。使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的标准中涉及的4个非肥胖的条件,出现2个或更多的非肥胖条件被认为是MS,判别不同肥胖指标诊断MS的价值。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诊断点。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身高-腰围)2预测MS的AUC,男性和女性分别为0.709和0.799,预测效力高于BMI、WC、WHt R、体重/(身高2-腰围2)和腰围2/(身高×体重);体重/(身高-腰围)2的最佳临界值:男性为0.010 010,女性为0.008 257;灵敏度和特异度:男性分别为0.86和0.47,女性分别为0.93和0.55,灵敏度高于其他各肥胖指标;男性和女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33和0.48。以体重/(身高-腰围)2代替WC筛查MS,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94,表明一致性较好。结论体重/(身高-腰围)2对MS的预测价值较高,其突出的灵敏度有利于对MS进行有效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的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在中国35~64岁人群中应用的差异。方法1992年对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共29 564人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调查,1996—1999年又入选了35~64岁男女两性共3129人,分别应用三种标准计算该人群MS的患病率,分析不同标准时MS异常组分及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情况,比较三种标准在中国人群中应用的一致性和差异。结果(1)应用ATPⅢ、IDF和CDS标准计算中国人群MS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8.7%、14.6%和9.0%。(2)ATPⅢ诊断MS中有77.8%的人有中心性肥胖,22.2%无中心性肥胖;IDF诊断为非MS者中还有4.6%的人有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CDS诊断为非MS者中还有11.2%的人有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3)ATPⅢ和IDF诊断标准在中国人群中应用的一致性较好,男女两性的Kappa值分别为0.795和0.899;CDS诊断标准与另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不高。(4)男性腰围切点为85 cm,女性腰围切点为80 cm时,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ROC曲线距离分别为0.40和0.34,其在所选择的切点中ROC曲线距离相对最短。结论在三种MS诊断标准中,ATPⅢ诊断中国人群MS的患病率及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最高;适宜中国人群的最佳腰围切点为男性85 cm、女性80 cm。  相似文献   

9.
吴善玉  朱文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77-2779,2781
目的分析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值(WHtR)3个肥胖指标与MS及其他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延吉市某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量、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对资料完整的886例对象按照不同的BMI、WC水平进行分层,比较分析代谢异常组分患病情况。对WHtR指标与MS其他组分异常数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寻找适合的切点,分析其对MS的患病风险。结果调查对象中肥胖程度比较严重,且各项指标存在性别差异;各项代谢异常患病率均与BMI和WC有关,两者均异常时,各项表示代谢性健康风险的OR值明显高于BMI与WC各单项异常组(P﹤0.01),但仅有腹型肥胖时,其OR值均高于BMI超重而WC正常者;WHtR与代谢异常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479,P﹤0.01),当WHtR超过0.50时,个体MS患病危险度显著增加(OR:1.564,95%CI:1.046~1.896,P﹤0.01)。结论 BMI和WC异常可增加代谢异常疾病的患病风险,WHtR是较好代表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在防治MS其他组分时应将体脂增多同时伴有脂肪分布异常者列为重点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DM)筛查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分布特征及其适宜切点,为DM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9个省抽取的8 824名中国成年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筛检DM的价值,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其适宜切点值。结果调查的8 824名中国成年人群中,DM患病673例,DM患病率为7.63%;男性DM患病率为8.85%,高于女性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4,P0.001);不同年龄成年人群比较,不同年龄男性和女性人群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中国成年男性中,腰围(WC)是最适宜筛检DM的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其在18岁~、35岁~、55岁~和≥75岁年龄组筛检D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0.70,WC的适宜切点分别为88.10、84.15、86.90和87.5 cm;在中国成年女性中,筛检DM的适宜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随年龄不同呈多元化,腰臀比(WHpR)、腰围身高比(WHtR)和体质指数(BMI)分别为18岁~、35岁~、≥55岁女性人群最适宜筛检DM的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各AUC均0.67,18岁~人群WHpR、35岁~人群WHtR、35岁~和≥75岁人群BM I的适宜切点分别为0.824、0.528、23.110 kg/m2和21.432 kg/m~2。结论 WC对中国成年男性人群DM具有较好的筛检价值,WHpR、WHtR和BMI分别对中国18岁~、35岁~、≥55岁女性人群具有较好的筛检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肥胖指标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血压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基于深圳市龙华区2018年社区居民健康调查数据,对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腰臀比(WHR)和人体肥胖指数(BAI)共5种肥胖指标进行标准化转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OR值,比较各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进而综合评价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能力。结果 在调整混杂因素后,WC和WHtR与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强于其他肥胖指标。WHtR对于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预测能力均强于其他肥胖指标,其AUC及95%CI分别为0.694(0.659~0.728)和0.763(0.732~0.794),其截断值分别为0.51和0.50;女性中各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的AUC均大于男性,各肥胖指标对女性高血压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对男女进行年龄分层后,在男性中除WHR外各肥胖指标对于青年组(18~44岁)高血压的预测价值优于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80岁);在女性中各肥胖指标对于高血压的预测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依次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结论 在综合考虑性别和年龄后,中心型肥胖指标中的WHtR对高血压的预测能力优于WC、BMI、WHR和BAI。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成人中心性肥胖腰围身高比值的适宜切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中年人群腰围身高比值(WHtR)诊断中心性肥胖的适宜切点。方法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比较不同WHtR切点对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T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HDL-C)以及危险因素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检出效果,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结果预测4种危险因素的WHtR最佳切点范围在0.48~0.52,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WHtR最佳切点在男性、女性及男女合并人群中分别为0.49、0.50及0.49。人群WHtR控制在0.50以下,可防止人群中约2/5的高血压,1/5空腹血糖异常和高TC,1/3的低HDL-C,以及约一半的危险因素聚集。结论 WHtR为0.50可作为我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评价的适宜切点。以"腰围不超过身高一半"作为体重控制理念,促进心血管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院体检人群颈围与中心性肥胖测量指标的关联性。方法对4236名体检者进行体格检查,以颈围的均值四分位数分组,对各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等的均值平均变化量进行比较。以腰围、BMI、腰臀比三种肥胖标准进行分组,分析颈围与肥胖的关系。以ROC曲线分析法判断颈围的切点。结果男性颈围为(37.40±2.46)cm,女性为(32.46±2.24)cm,男性大于女性(t=47.20,P〈0.01)。随着颈围均值每四分位数的增加,男性和女性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的平均变化量均呈增加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腰围(男性:5.58cm,女性:5.26cm)、体重(男性:6.25kg,女性:4.81kg)的平均变化量最大。三种肥胖标准分组中肥胖组的颈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中心性肥胖,男性颈围的切点是36.8cm,女性颈围的切点是33.1cm。结论颈围与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呈正相关关系。颈围与中心性肥胖存在显著联系,男性颈围〉36.8cm或女性颈围〉33.1cm时可以预测中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汉族青少年肥胖分布特征。方法①选取2008-2009年延边地区安图县4所高中毕业生体检资料,共调查1 658名汉族学生,且均对调查内容知情同意。②采用统一设计的肥胖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并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体格指标均依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进行测量。分别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比值(WHR)及腰围身高比值(WHtR)作为评价肥胖的指标。超重及肥胖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WGOC",以BMI(kg/m2)≥24.0为超重和≥28.0为肥胖。结论①男生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BMI的平均值均高于女生,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生BMI的P85和P95百分位点分别为23.7及26.2,女生分别为22.7及25.0。②男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1.2%和7.1%,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和1.4%,超重及肥胖合计检出率分别为13.5%和8.6%,超重及合计检出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BMI与体重、腰围、臀围、WHR及WHtR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0.548、0.584、0.056及0.555(均P<0.05)。④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区青少年超重及肥胖与性别、体重及WHtR密切相关,其OR值分别81.052、1.520及6.457。结果①本地区青少年BMI平均水平明显低于WGOC分类标准,其超重肥胖检出率接近大、中城市汉族。②BMI与体重、腰围、臀围、WHR、WHtR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本地区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患病与性别(女生)、体重(高体重)、WHtR(腹型肥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在北京某国有企业体检员工中应用的异同比较并提出建议。方法对1039例23~62岁的办公室人员进行现况调查,分别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组第三次报告(ATPHI,2005)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2004)标准计算MS患病率,比较三种标准在该人群中应用的一致性和差异。结果ATPm、IDF、CDS三种标准诊断的MS患病率依次为:14.8%、14.2%、10.7%。IDF与ATPⅢ标准一致性很高(Kappa=0.977)。CDS与IDF、CDS与ATPⅢ标准的一致性均一般,Kappa值分别为0.697、0.694。CDS标准诊断的非MS的人中有5.7%存在危险因素聚集。ATPⅢ、IDF标准诊断的MS者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中心性肥胖+高三酰甘油(TG)血症+血压异常和中心性肥胖+高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症;CDS标准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中心性肥胖+高TG血症+高血压和中心性肥胖+高TG血症+血糖异常。结论三种MS诊断标准中,ATPⅢ标准对MS及危险因素聚集个体的检出率最高。IDF与ATPⅢ标准一致性高于IDF、ATPⅢ与CDS的一致性,但前两者仍存在不一致。CDS各组分的诊断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建议采用三种诊断标准,或两种诊断标准CDS与ATPⅢ或CDS与IDF比较,提高筛检的灵敏度,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及腰围身高比(WHtR)对中国台湾35~74岁人群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摘选台湾某健康体检中心2006年35~74岁人群48753人的健检资料,作各肥胖指标及各肥胖指标不同组合对高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通过比较各个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论男女,各肥胖指标及其不同组合对高血压的AUC均大于0.5。与BMI、WC及WHR相比,WHtR对高血压的AUC最大(男性0.686,95%CI:0.679~0.694;女性0.759,95%CI:0.751~0.7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男女相比时,女性WHtR对高血压的AUC大于男性。不同肥胖指标相互组合时,BMI、WC、WHR与WHtR组合对高血压的AUC最大(男性0.693,95%CI:0.686~0.701;女性0.770,95%CI:0.762~0.778)。结论 WHtR能较好反映肥胖对中国台湾35~74岁人群尤其是女性人群高血压的影响,可能是预测高血压的理想肥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西城乡居民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况,探索MS人群分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及生化检测,有效调查人数为4328人,并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2005)对Ms进行诊断,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MS的影响因素。结果本调查人群MS患病率为14.5%(标化率为9.5%)。女性人群MS患病率(16.5%)明显高于男性(11.8%),城市人群MS患病率(17.4%)明显高于农村(12.0%),而农村人群MS患病率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高而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论男女和城乡,随着人群年龄的增加,MS患病率呈现升高趋势(趋势检验:X^2=137.579,P〈0.01),特别是女性在45岁以后更为明显。调查人群MS组分中高血压检出率最高(40.1%),其次为高甘油三酯血症(28.7%)和中心性肥胖(28.4%);在中心性肥胖和超重肥胖人群中,MS其他组分聚集的检出率分别为51.2%、52.4%,显著高于非中心性肥胖和体重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MS患病风险增加(OR=1.525,95%CI:1.406—1.654),超重肥胖人群患MS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人群(OR=1.452,95%CI:1.172~1.798),城市居民患MS的风险高于农村居民(OR=1.275,95%CI:1.019~1.595),男性患MS的风险低于女性(OR=0.599,95%CI:0.485~0.741),中等强度及以上职业活动人群患MS的风险低于轻度体力职业活动人群(OR=0.767,95%CI:0.613~0.960)。结论广西城乡人群MS患病率较高。建议采取重点保护高风险人群如中老年妇女、年长者以及长时间静坐或站立的轻体力劳动者,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降低人群MS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成人腰围身高比(WHtR)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并提出WHtR预测血脂异常的适宜截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2008至2009年度在4个全国性体检机构进行健康查体的221270名城市人群,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WC),计算体质指数(BMI)和WHtR,并检测血脂四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计算不同水平肥胖指标预测血脂异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值找到适宜截点。结果WHtR在高TC血症、高TG血症及高LDL—C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次为WC及BMI;WHtR最佳截点范围男性为0.49~0.50,女性为0.47~0.49;WC男性为83~85enl,女性为73~76em;BMI男性为24~25kg/m^2,女性为22~23kg/m^2。结论WHtR筛查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优于WC和BMI,推荐适宜截点男女性均为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4种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在云南省6县(区)城乡居民中对流行率诊断的差异及一致性。方法 2010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6个疾病监测点≥18岁常住居民进行慢病危险因素调查,分别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2005年修订)]、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2004)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GCADP,2007)4种不同MS诊断标准分析MS流行特征、结果一致性和危险因素聚集状况,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4个诊断标准的诊断效率。结果该次调查有效样本3 600例,其中男性1 726例,女性1 874例,平均年龄(41.98±15.34)岁;ATPⅢ、IDF、CDS和GCADP诊断标准下MS流行粗率(标化率)依次为17.2%(16.6%)、13.5%(13.1%)、10.4%(10.0%)和15.5%(15.0%),4种标准诊断的流行率经Cochran Q检验,P<0.01;4种标准下≥3个危险因素检出率ATPⅢ/IDF最高(均为22.8%),GCADP次之(15.5%),CDS最低(13.6%)(P<0.01);ATPⅢ与IDF一致性最高,Kappa值为0.857,GCADP与CDS和ATPⅢ的Kappa值分别为0.670、0.676,一致性好,其余两两一致性一般;男性腰围切点>90 cm,女性>85 cm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0.668,灵敏度及特异度较好,预测MS危险因素聚集的能力相对较好。结论4种诊断标准MS流行率存在差异;ATPⅢ标准对MS及≥3个危险因素的检出率最高;ATPⅢ与IDF一致性最好;适宜的最佳腰围切点为男性>90 cm、女性>85 cm。  相似文献   

20.
Metabolic syndrome was once reported only in adults but is now occurring more frequently in children.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components among normal and obese children using the 2007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pediatric definition for metabolic syndrome. Subjects comprised 78 school children aged 8-10 years, with 34 obese and 44 normal weight children. Body weight, height,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WC) were measured and body mass index was calculated. Clinical profiles measured included fasting blood glucose, triglyceride, HDL cholesterol, LDL cholesterol, total cholesterol, and blood pressure. Metabolic syndrome (MS) was defined using the 2007 IDF pediatric criteria. Obese subjects had a significantly (p< 0.001) higher mean BMI (26.0 ± 3.6 kg/m2) compared to normal weight subjects (15.1 ± 0.8 kg/m2). Only one obese subject (1.3% of subjects) had metabolic syndrome based on the IDF definition, but all obese subjects had at least one compon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comparison, no normal weight subjects had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nly 9.1% of normal weight subjects had at least one compon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The most common component was central obesity, observed in 43.6% of subjects having WC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the 90th percentile. In concurrence with central obesity as the core feature of the IDF criteria, WC showed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indicators of obesity such as BMI (r=0.938, p< 0.001), fat mass (r=0.912, p< 0.001) and fat-free mass (r=0.863, p< 0.001).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blem of metabolic syndrome is more prominent among obese children,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MS as defined by the 2007 pediatric IDF criteria, is low in this population (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