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通常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其病理基础是由于软组织及相关骨性结构在腰椎屈曲、后伸时发生异常运动导致动力性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2.
3.
戴力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8):624-625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充满争论的领域。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装置在国内外被不同程度地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外科治疗手段。但随着相关报道的逐渐增加,也产生了不少争论,对有些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4.
棘突问撑开器(inter-spinous process,ISP)用来治疗椎间盘退变、腰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腰痛、神经性跛行、下肢根性症状已逐渐被骨科医师所接受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6.
<正>融合技术曾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金标准"方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融合后存在腰椎融合节段活动度减少、动力学的改变以及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由此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1]。为此,探索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即非融合技术开始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近些年,国内外学者研发了多种棘突间稳定装置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3):210-214
[目的]探讨棘突间撑开融合固定术(ISDF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ISDFF治疗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52~88岁,平均(66.37±9.16)岁。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影像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32±6.09) min,平均出血量(52.42±8.54) ml,平均住院时间(8.23±1.24) d。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0.27±4.2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的(6.37±1.4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37±0.84)分,ODI由术前(71.27±11.35)%降低至末次随访的(28.63±5.44)%,JOA评分由术前(11.47±2.4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4.02±2.11)分,上述指标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疗效评价方面,PDH由术前的(0.72±0.16)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0.87±0.18) cm,FH由术前的(2.07±0.32)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20±0.34)cm,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SDFF作为一种脊柱内牵引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近期疗效良好,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统31例.主要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评定功能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1次;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L4/5)前凸角和上、下位相邻节段(L3/4和L5/S1)的前凸角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L1~S1);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L3/4、L4/5、L5/S1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对L3/4和L5/S1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分级评定.结果:66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Wallis组41例,Coflex组25例,随访时间57~81个月,平均64.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L4/5的前凸角和腰椎整体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L4/5活动度和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L3/4和L5/S1的前凸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L3/4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5/S1的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Wallis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L5/S1节段有4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Ⅲ级.Coflex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只有1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Ⅱ级;L5/S1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 Ⅲ级.结论: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的结果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9.
腰椎棘突间分离装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可达到90%以上的融合率,但是一些研究表明,高融合率并没有带来期望中临床疗效的提高;而且坚强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存在一定潜在并发症,如增加邻近节段的退变、螺钉断裂等。另外某些腰椎疾患的治疗,如腰椎管狭窄症高龄患者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等问题对目前的腰椎疾患治疗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新问题、新挑战的存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0.
腰椎棘突间装置在解决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等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1~3]。然而,潜在的问题与不足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也逐渐显现,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腰椎棘突间装置包括国内外常用的X-STOP、 相似文献
11.
海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8):621-621
腰椎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的主要手术方法应用了近100年,其疗效肯定。近年来,腰椎融合术的缺点,即融合节段运动的丧失和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或恶化,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广大脊柱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18.9岁(30~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单节段融合(PLIF)+上位节段棘突间动态稳定(置入Coflex)手术(Topping-off手术),其中L4/5置入Coflex+L5/S1融合14例,L3/4置入Coflex+L4/5融合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体偏移、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在MRI上对Coflex置入节段和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12±21min(95~155min),出血量为403±111ml(300~520ml)。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随访24.8±12.8个月(11~6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椎间隙角较术前显著性增大(t=-1.8,P0.05);Coflex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活动度(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随访2年以上患者MRI检查显示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情况与术前相同。结论:Topping-off手术可以保持Coflex置入节段良好的稳定性,并保留该节段部分运动功能及其上位相邻节段节段正常活动,减少了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在老年人中常见.临床表现较复杂,常以椎管狭窄症为主。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及退变腰椎的代偿性再稳定等特点,可采用不同于青壮年患者的手术方式,以椎管减压为主,兼顾间盘突出和腰椎稳定性。2000年7月~2003年6月手术治疗12例该类患者.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7):659-661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固定系统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7年8月本科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于相应狭窄节段减压后将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置于L3/4或L4/5棘突间。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评估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15.75±14.29)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00.17±10.82) ml,住院时间平均(10.50±1.50) d。术后全部病例下腰痛以及神经症状皆明显缓解,切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下肢VAS评分由术前的(4.36±2.6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2.61±1.37)分;腰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04±2.3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1.09±0.86)分;ODI由术前(40.09±23.47)%减少为术后1年的(12.32±9.91)%;RM由术前(18.55±7.01)减少为术后1年的(3.55±1.50),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棘突周围骨折、置入物脱落或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有限减压后置入棘突间固定装置Coflex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16.
棘突间撑开器(ISP)植入术是一种脊柱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目前对ISP的临床应用仍存争议。该文以常用ISP为主,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ISP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阐述ISP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阶段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腰椎融合术后相邻阶段LDH 73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医院行椎间孔镜38例(观察组),开放后路手术3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变化,统计两组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1、3个月,两组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而JOA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差异显著(P<0.05)。结论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损伤小,可缩短手术时间,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和Wallis置入适应证的扩宽和禁忌证相对缩窄的可行性,对比两种装置各自的优缺点及改良、研制新型装置的必要性。[方法]回顾2008年7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行棘突间稳定装置置入的患者,置入Coflex247例、Wallis130例共387套装置,将最后诊断再行一次分类;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结果]最后诊断占大比例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小部分为棘突碰撞综合征、盘源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和退变性椎节不稳定,部分病例将其作为Topping-off使用。平均随访时间31.8个月(132012年1月间收治的行棘突间稳定装置置入的患者,置入Coflex247例、Wallis130例共387套装置,将最后诊断再行一次分类;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结果]最后诊断占大比例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小部分为棘突碰撞综合征、盘源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和退变性椎节不稳定,部分病例将其作为Topping-off使用。平均随访时间31.8个月(1352个月)。JOA、VAS、OD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oflex和Wallis的即时稳定,早、中期疗效满意,可考虑适度放宽病种的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必列为禁忌证。但具体病变的轻重、类型需加以严格区分,避免使用于重度病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43-1948
[目的]评价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共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30~59岁,平均42.5岁。25例均行腰椎开窗髓核摘除并置入Wallis系统。连续性随访获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DI评分。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的变化。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行MRI检查分析Wallis置入节段椎间盘影像学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0~45个月,平均38个月。影像学显示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或断裂,椎板或棘突无骨折。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1),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1)。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减小(P0.05),其中手术节段明显减小(P0.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较术前均减小(P0.05),而邻近节段较术前未有明显变化(P0.05)。MRI检查未发现椎间盘退变加速、部分患者可见椎间盘水化。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但不能降低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伍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8):619-620
通过某种治疗,使病态脊柱达到"稳定、运动、无痛"是对退变性脊柱疾病的理想治疗模式和结果。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兼具稳定和运动保留的生物力学机制,在限制脊柱的节段性运动获得稳定的同时可保留其部分运动功能。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