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胃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mRNA及其蛋白在5株胃癌细胞株和3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正常黏膜中的表达。此外,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胃癌标本的淋巴管密度(LVD)和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 mRNA和蛋白高表达于3株胃癌细胞,而VEGFR-3 mRNA和蛋白在上述3个细胞株中均呈弱表达。VEGF-C和VEGFR-3 mRNA均表达于3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和相应的正常黏膜组织中,但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肿瘤组织。VEGF-C蛋白在66.3%(57/86)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VEGF-C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显著(P<0.001),其表达与淋巴管浸润(P<0.001)和TNM分期(P<0.01)均密切相关,但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LVD则与VEGF-C蛋白表达(P<0.001)、淋巴结转移(P<0.01)、淋巴管浸润(P<0.01)、TNM分期(P<0.05)及组织学类型(P<0.05)密切相关,但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在胃癌中,VEGF-C可能通过VEGFR-3信号通道促进淋巴管生成,从而增加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因此,肿瘤淋巴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环氧化酶-2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并评价上述两指标与肿瘤新生淋巴管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3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状况。结果所测63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2/63)和52.4%(33/63),35例标本(55.6%)中可检测到LYVE-1阳性的肿瘤新生淋巴管。COX-2表达与VEGF-C表达、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Lauren分型及有无浆膜浸润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VEGF-C表达状态、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胃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癌淋巴管密度、功能形态变化在膀胱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肿瘤组织内和瘤周淋巴管形态结构,并计数淋巴管密度;RT-PCR方法研究3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情况及其与膀胱癌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R-3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随着VEGF-C表达增强,瘤内、瘤周淋巴管密度明显增加(13.45±2.04 vs9.38±1.96,20.25±1.89 vs 14.25±1.44,P<0.05),同时膀胱癌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膀胱癌VEGF-C/VEGFR-3途径促进淋巴管新生、肿瘤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阻断VEGF-C/VEGFR-3通路将抑制淋巴管形成,可能成为膀胱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表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血管和淋巴管密度及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胃癌组织中VEGF-C、CD-31及淋巴管内皮标记物VEGFR-3,计算VEGF-C表达的阳性率及肿瘤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 结果淋巴结阳性组中VEGF-C阳性率(70%)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30%), P<0.05;与VEGF-C阴性组(24.4±2.1)比较,VEGF-C阳性组淋巴管密度(29.6±3.0)明显增高,P<0.05,而微血管密度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淋巴结阴性组比较,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管密度(31.6±2.1)、微血管密度(40.2±2.3)均有显著提高,P<0.05. 结论 VEGF-C主要通过调节胃癌组织微淋巴管的生成而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微淋巴管密度与微血管密度均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及良性腺瘤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用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8.7%(27/46),其表达与肿瘤大小(P=0.006)、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年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Her-2表达情况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淋巴管密度(LVD)与临床分期(P=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1)呈正相关性;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密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VEGF-C可能通过信号传导途径促进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进而诱导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54例肾细胞癌和2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水平,观察VEGF-C和VEGFR-3的表达与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淋巴管浸润或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结果肾细胞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肾脏组织,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级、肿瘤分期与VEGF-C和VEGFR-3蛋白的表达强度存在相关性(RR=0.83;0.78)。在伴有淋巴管转移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其VEGF-C和VEGFR-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检测肿瘤组织VEGF-C/VEGFR-3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了解肾细胞癌的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可能对临床治疗术式选择以及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6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16例正常肺组织中COX-2、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以VEGFR-3作标记计数肿瘤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5例NSCLC中COX-2和VEGF-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9%(50/65)、72.3%(47/65)。COX-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0.489,P<0.01)、临床分期(r=0.354,P<0.05)、VEGF0C(r=0.640,P<0.01)和LVD(r=0.518,P<0.01)呈正相关,而与病理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427,P<0.01)。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0.453,P<0.01)、临床分期(r=0.442,P<0.01)和LVD(r=0.624,P<0.01)呈正相关,与病理分化程度也呈负相关(r=-0.525,P<0.01)。结论NSCLC中COX-2与VEGF-C均高表达,COX-2可能通过VEGF-C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研究COX-2和VEGF-C在肿瘤中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揭示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HIF-1α及VEGF-C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IF-1α、VEGF-C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的分布情况;运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结果HIF-1α、VEGF-C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5%/10.9%、70.9%/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分别为4.9±1.3和2.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C表达有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HIF-1α、VEGF-C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食管癌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微淋巴管的形成可能会促进食管癌经淋巴结转移的发生,MLVD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淋巴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指标。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进而通过VEGF/VEGFR信号系统,对肿瘤淋巴管形成调控,促进食管癌淋巴管生成,并导致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7例胆管癌、40例近癌的非癌胆管及15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中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近癌的非癌胆管和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胆管癌和近癌的非癌胆管组织中MLVD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VEGF-C的表达以及MLVD与胆管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MLVD还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VEGF-C阳性胆管癌组织MLVD明显大于其阴性胆管癌组织(P<0.05),且VEFG-C表达与MLVD呈正相关(r=0.615,P<0.05);VEFG-C阴性表达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阳性表达患者,复发者胆管癌组织中的MLVD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5),且MLVD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0.542,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和MLVD与管癌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VEGF-C可能是预测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调控基因,以探寻其淋巴转移机制。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的60例大肠癌组织及远癌切端肠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探寻与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和远癌切端肠组织间LVD(lymph vessel density)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无的大肠癌组织间LVD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高淋巴管密度和低淋巴管密度大肠癌组织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有5个基因上调和11个基因下调5倍以上。结论:大肠癌组织的LVD显著高于远癌切端大肠组织,大肠癌组织的LVD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提示大肠癌组织中LVD随着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减低、浸润加深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增高;高LVD的大肠癌组织与低LVD的大肠癌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VEGF CmRNA在 5株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 6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病例的胃癌组织标本VEGF C蛋白的表达。结果 VEGF CmRNA表达于胃癌细胞株MKN 45、SGC 790 1及AGS。VEGF C蛋白则在 5 2 .4%(3 3 /63 )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 ,VEGF C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显著 (P <0 .0 1)。同时 ,VEGF C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1) ,但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Lauren分型、浸润深度和血管浸润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VEGF 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VEGF-C和MMP-7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及两者与胃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6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30例癌周区域淋巴结中VEGF-C及MMP-7的表达水平。结果 VEGF-C和MMP-7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及癌旁组织;在区域淋巴结癌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癌转移组(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VEGF-C,MMP-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C,MMP-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VEGF-C和MMP-7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胃癌浸润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ju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术后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VEGF-C及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 VEGF-C及c-jun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VEGF-C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侵犯肠壁深度及肿瘤分期有关(P0.05)。C-ju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在高、中分化腺癌组中,VEGF-C及c-jun蛋白表达存在关联(χ2=5.222,P0.05)。单因素分析示影响结直肠癌术后总体生存率的因素有肿瘤大小、侵犯肠壁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VEGF-C的表达状态。结论 C-jun基因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VEGF-C的表达影响结直肠癌术后预后。C-jun蛋白及VEGF-C的联合检测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和生存素(sunr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EGF-C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VEGF-C和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0%和5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P〈0.05);VEGF-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浆膜面受累和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等无关,但与浆膜面受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VEGF-C和survivin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C和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C及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中VEGF-C分泌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大肠癌患者血清及不同的细胞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水平,评估其在诊断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66例大肠癌(观察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中及4株大肠癌细胞系培养液中VEGF-C和VEGF的分泌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VEGF-C和VEGF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血清VEGF-C和VEGF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有淋巴管和/或血管浸润组上述两指标均高于无浸润组(P〈0.01)。血清VEGF-C水平在1438.0pg/mL以上者其灵敏度为81.0%。特异性为76.0%;血清VEGF水平在240.2pg/mL以上者其灵敏度为72.0%,特异性为74.0%。联合检测VEGF-C和VEGF对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的预测价值达84.6%,阴性预测价值达94.4%,精确度达93.7%。LoVo及LOVo-5FU培养液中VEGF-C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检测VEGF-C为判断大肠癌患者淋巴结是否转移可能提供新的诊断依据。VEGF-C可望成为治疗大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管内皮因子C(VEGF-C)蛋白及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VEGF-C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比较有无淋巴结微转移的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差异,明确存在的关联性。结果VEGF-C蛋白及mRNA两者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VEGF-C蛋白及mRNA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相关,基因检测优于蛋白,可作为评价胃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优选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微淋巴管、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对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5′-核苷酸酶(5′-Nase)组织化学、SABC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3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的微淋巴管、LMVD和VEGF-C的表达,并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结直肠癌、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的微淋巴管均被染成棕黄褐色。结直肠癌组织微淋巴管管腔封闭或无腔,为无功能淋巴管;癌旁组织微淋巴管丰富,管腔大,为功能性淋巴管。(2)癌旁组织LMVD为9.76±2.85,明显高于结直肠正常组织的5.49±.43(t=8.220,P<0.01);也高于癌组织的2.13±0.96(t= 15.118,P<0.001)。(3)结直肠癌VEGF-C蛋白表达阳性率(48.8%)和相对表达量(1.09±1.20)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0和0),与VEGF-C mRNA表达一致;且VEGF-C表达与LMVD相关。(4) LMVD、VEGF-C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与Dukes分期(P<0.0001、P=0.0234)、淋巴结转移(P<0.0001、P=0.0059)和生存期(P<0.0001、P<0.0001)密切相关。LMVD还与分化程度(P=0.0168)和肝肺血行转移(P=0.0088)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癌旁微淋巴管为功能性淋巴管;癌旁的功能性微淋巴管和增高的LMVD及肿瘤VEGF-C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学特征、分子表型和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淋巴管生成因子与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VEGF-C和VEGF-D在淋巴管生成及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的有关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VEGF-C和VEGF-D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VEGF-C和VEGF-D可促进血管、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胃癌中VEGF-C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淋巴侵犯、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及低的5年生存率相关;VEGF-C在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以及VEGF-D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的理想靶点,抗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