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国内近10年中药经鼻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表明中药经鼻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高天曙 《中医研究》2011,24(10):76-78,F0003
脑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在生理上的重要性限制了手术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而药物必须进入脑内才能发挥疗效。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常规途径给药后在脑内的药物浓  相似文献   

3.
中药直肠给药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雅萍 《中草药》1998,29(1):51-54
综述中药直肠给药的作用与机理的实验研究、生物利用度、科学质控标准和制剂工艺等,并分析展望了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药直肠给药由于吸收良好,显效迅速,无创伤,制剂要求条件低又不受病位和药物剂型限制,而在近十余年发展迅速。其治疗小儿腹泻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我们对近三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就药物剂型、给药方法的具体问题及处方用药方面,结合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鼻腔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一种新型给药方法.因其能避开肝脏首过效应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具有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且无创、患者能实现自我给药、依从性好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中医认识中医认为,鼻为清窍,鼻与五脏六腑及经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药经鼻给药治疗脑部疾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鼻腔给药是以鼻腔作为给药部位,将中药或其制剂纳入鼻中,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给药方法,具有简、便、廉、验、捷等优点。中药鼻腔给药有通窍祛闭、宣畅气机、益气固脱的功效,尤其在患者神昏口噤的情况下,更是治疗脑部疾病的一种很好的给药途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药物经鼻腔给药可绕过血脑屏障而靶向脑组织,从而有效治疗脑部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静脉给药为对照,研究灯盏花乙素口服给药在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及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药效作用,探讨灯盏花乙素口服给药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25I标记法测定SD大鼠尾静脉注射和灌胃0.4mg.kg-1灯盏花乙素后不同时间血浆中灯盏花乙素的浓度,3P87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SD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脑缺血1h,再灌注24h,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乙素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各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口服给药组Tmax、Cmax分别为42.70 min、0.28μg/mL,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0.54%。脑缺血1h,再灌注24h时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平均达4~5级;模型组梗死体积平均为21.82%,口服组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分别为16.76%与14.0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灯盏花乙素口服给药治疗脑梗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几年粘膜给药新剂型应用进展,分别讨论了除胃粘膜外的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直肠粘膜、肺部粘膜、眼部粘膜和阴道粘膜的新剂型的优缺点及其顺应性,使大家了解到中药粘膜给药的优点和适应人体粘膜给药的中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9.
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鼻腔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古已有之。《内经》、《灵枢·杂病第二十六》:“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此后,历代医著中都有记载,到了清代,吴师机著《理瀹骈文》,将鼻腔给药从机理到辨证论治都作了总结[1]。鼻腔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的有效手段。现代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被人们熟知,并不断出现在保健食品中。蛋白多肽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参与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认识,包括蛋白多肽的概念、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特殊性质、多肽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以及蛋白多肽类药物非注射剂以外的给药途径,主要可以分为口服途径、透皮途径、黏膜途径、肺部途径四大途径。全面的介绍了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性质及其给药途径,为其今后的研究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朱杰 《江西中医药》1996,27(3):51-52
介绍儿科贴囟法,敷脐法,足心敷贴,病位敷贴,配穴敷贴等,并列举验案酌加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给药后家兔血浆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比较穿心莲内酯微乳经直肠给药与灌胃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从而得到穿心莲内酯微乳最佳给药途径。方法:用RP-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段家兔体内血浆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以时间-血药浓度作图,计算相应药动学参数。结果:直肠微乳AUC0-7=1 036.95μg/mL/min,Tpeak=20 min,Cmax=5.48μg/mL,F相1=200%;口服微乳AUC0-7=1 131.77μg/mL/min,Tpeak=30 min,Cmax=5.11μg/mL,F相2=160%。结论:穿心莲内酯微乳经直肠给药,达峰时间明显早于口服给药,两者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当。  相似文献   

13.
鼻腔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鼻腔黏膜的生理特征,鼻腔给药系统(NDDS)吸收的影响因素以及NDDS的剂型。报道了中药制剂鼻腔给药的优势及临床效果,指出了我国在鼻腔给药制剂研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直肠给药法是将药物通过直肠进入体内,通过药物局部直接作用,及药物经肠粘膜吸收参加血液循环再进行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用该法治疗了多种直、结肠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治疗中要注意具体操作方法和要求,排除禁忌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葛根提取物经不同途径给药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葛根提取物经大鼠尾静脉注射(i.v.)、鼻腔给药(i.n.)(20mg/kg)及灌胃给药(i.g.)(200mg/kg),以甲醇沉淀血浆蛋白质,反相高效高相液相色谱测定葛根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用Kinetica程序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葛根素在(0.05315-53.1500)mg/L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回收率为95.72%,RSD=2.31%;计算出尾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795.41±59.85)mg.L-1.min-1,Cmax=(65.74±7.71)μg/mL,MRT=(18.96±2.08)min,t1/2=(16.95±3.55)min;鼻腔给药途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227.34±19.42)mg.L-1.min-1,Cmax=(3.78±1.80)μg/mL,Tmax=(7.50±2.74)min,MRT=(117.09±38.37)min,t1/2=(22.50±10.60)min;灌胃给药途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732.48±471.57)mg.L-1.min-1,Cmax=(3.53±1.32)μg/mL,Tmax=(27.00±16.43)min,MRT=(394.22±209.24)min,t1/2=(237.84±112.39)min;结论:葛根提取物经3种途径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鼻腔给药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较口服高,该结果可以为葛根提取物的给药途径和剂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药穴位给药治疗哮喘的药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留庆  黄亚 《江苏中医》1996,17(5):42-44
  相似文献   

17.
直肠给药法在治疗前列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光明中医》2009,24(9):1771-1772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其主要方法有三:①保留灌肠法;②直肠点滴法;③栓剂塞入法.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和疑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鼻腔给药系统(NDDS)是指将药物以一定剂型置于鼻腔内,经鼻黏膜吸收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中药鼻腔给药是以鼻腔为用药部位,一般以滴鼻剂、洗剂、乳剂、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吸嗅剂、凝胶剂、膜剂等方式将中草药及其制剂纳入鼻中,通过官窍吸收,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直肠给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唐山市中医医院刘忠郑东利(063000)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之一,以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点,治疗颇为棘手,两年来,笔者自制中药“前列腺膏”直肠给药,治疗30例,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为本院男...  相似文献   

20.
张秀梅  王国成  王征  陈莹  李德馨  陈德翠 《中草药》2019,50(17):4020-4030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中分离出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强活性广谱抗癌药物。紫杉醇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传统注射剂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作为助溶剂,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使用前需进行预脱敏处理。因此,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非常活跃,表明临床上对紫杉醇非注射剂型的需求巨大。综述了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口服给药系统、阴道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植入释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和吸入给药系统,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