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气病的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或急怒伤肝,木失条达,肝气横逆,疏泄失常,出现气机阻滞不畅,发而为病,甚则影响它脏。主要脉证,胁肋窜痛,或少腹胀痛,妇女乳房胀痛,舌苔薄,脉弦。肝气发病,多从本经部位开始,以两肋及少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上及胸膺,下及前阴等处。如影响脾胃,出现食呆、嗳气、呕恶、泄泻等消化不良证,则为常说的“肝木克土”之候。  相似文献   

2.
四、肝1.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肝气上逆、肝气入络一般的说,肝气郁结是基础,在肝失条达,疏泄失常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演变出现横逆、上逆、入络等证。区别言之,肝气郁结称“肝郁”证,肝气横逆等属“肝气”病,但“肝郁”有时可以进一步转化为“肝气”病。肝气郁结是肝的疏泄功能障碍,如影响脾胃的,为“木不疏土”。肝气横逆,因肝气亢盛,  相似文献   

3.
疳证,乃是小儿长(?)营养障碍所致,其总病机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斯固然是理但笔者从临床体会到,疳证病机始终尚贯穿着兼挟,“火热”致病。1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其五脏生理特点是:两有余(心、肝有余),三不足(肺、脾、肾下足)。“肝常有余”,肝气汪兴,“气有余,便是火”,故小儿任性从事,易怒善哭。“脾常不足”。易伤食积滞,积郁化热,则常见积热内伤之证,可见小儿多般属火热之体。2 从疳证的发病季节、地区认识疳证一  相似文献   

4.
谈肝气证治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7,27(5):10-12
“肝气”一词,出自《内经》。其义有二:一是生理名词,指肝的生发之气,即生理功能;二是疾病名词,指肝脏病气,即病理状态。后世医家多将“肝气”作为病名,俗称“肝气病”。“肝气”病机乃肝脏作用过强使然,而肝郁为肝脏作用不及所成。二者病机不同,症状亦异。“肝气”大致可分为肝气内结证、肝气上冲证、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气冲心证、肝气夹痰证、肝气下逆二阴证、肝气下逆任冲证等。其证候演变有一定规律,临床用药当遵《内经》之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酌情加用行血、养肝、降气之品,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荅     
<正> 问: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的证治有何不同? 答:肝气,有虚实两端。实者多为情志刺激,郁怒伤肝,引起肝失疏泄所致。肝失疏泄又有太过与不及之分,疏泄太过可见肝气横逆或上冲,疏泄不及可见肝气郁滞本经。由于影响内脏的不同,其见症不一:上冲者,症见口苦,目眩,头晕而胀痛;横逆者,症见呕呃,嗳气或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痛则泻泄等。而疏泄不及,常表现为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胸胁或乳房胀痛等。虚者  相似文献   

6.
胃院痛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机涉及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等诸多因素。但脾胃之寒热、燥湿、虚实、升降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当肝炎疏泄、横逆犯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使脾胃气机失调,不通则痛。所以治法应以疏、和、补、运为先.冀其脾胃气机和畅,通则不痛。由是而知,气滞实为其重要机理之一。笔者经过多年临床探索,对胃脉瘤证治略有体验,现陈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肝郁犯胃宜舒肝安鲁肝与胃,相侮相克,相互制约。脾胃属土,肝胆属木,木旺乘上,必病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故民病胃院当心而…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07-1708
目的:通过对300例偏头痛患者中医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探索既符合中医传统辨证理论又突出偏头痛疾病特点的辨证论治新疗法提供符合临床实际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对300例偏头痛患者的症状及中医证候进行判定及总结。结果:1偏头痛急性期患者症状数及症状积分均大于缓解期,说明急性期病较缓解期为重。2偏头痛发作时症状表现多符合风邪作祟和瘀血内停的特点,缓解期症状则多提示为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3肝阳上亢证是偏头痛的主要证候。结论:肝郁化热生风并引动痰瘀伏邪是偏头痛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偏头痛缓解期的治则应以柔肝熄风、活血清热为主,急性期则应主要治以祛风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临床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病位在肝脾,病变涉及少阳,病性为实,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中期肝气郁滞较重,其病位涉及肝胆脾胃,病性亦为实证,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可伴痰浊内生;末期虚证多见,病位涉及心肺肝肾等,可兼痰浊瘀血阻滞,也有因虚致实之证。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腹痛是其常见症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探究乙型肝炎的腹痛证治,现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 乙型肝炎的病机演变复杂,引起腹痛的原因甚多,寒热虚实均可罹致,常见原因如下。 1.1 肝郁脾虚:《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横逆犯脾、气机不利,或脾胃素虚、不任肝木克伐、失其健运、转输不利,均可致腹痛。《景岳全书》云:“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相似文献   

10.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治方法,围绕"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横逆克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这一思路,重新解读小建中汤证的病机、症状和用药原则。认为小建中汤证之病机当为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克脾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是文章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1.
浅谈“肝气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病皆有气血阴阳之别,气病亦有虚实之分,气虚、气陷属虚,气滞、气逆属实。而五脏气虚中的肝气虚,却不为医家所熟识,近代各种医籍中亦极少提及,但肝气虚证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肝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升发之性,故肝脏之病,易动、易升、易允,多是肝气有余之象。但临床亦存在肝气不足之候,究其困,乃由于清志内伤,气滞失疏,肝用不展,久则因郁导致肝气不敷;或肝体阴血亏虚,无以滋养化生肝用,阴病及阳,肝气不支;或脾肾阳虚,病及…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禀赋不足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上述因素导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上肝胃不和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 肝主疏泄,助脾胃纳运、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血证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然而导致这种脏腑之间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遂致犯胃、乘脾、犯扰脾胃。有人囿于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胃病脾亦病,治胃亦即治脾,笼而统之,混为一谈。从临床实际来看,非皆如此。笔者认为探析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肝气犯扰脾胃三者之间在病因病机、犯扰脏腑、证候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对于析疑解惑,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肝气虚的病理机制,并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从肝气虚论治临床疾病的意义,同时提出肝体阴用阳,肝气易横逆,肝阳易偏亢等认识是造成肝气虚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将其归为"眩晕"头痛"范畴。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伤肝,可出现肝阳上亢高血压。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致肾阴虚,出现阴虚阳亢高血压。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心脾受损,致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或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发高血压。其病机要点为虚、火、风、痰、气、瘀等六个方面。治疗时要分清病邪性质、脏腑虚实,证候之间的兼夹转化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6.
肝郁病机与证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荣民 《陕西中医》1996,17(4):166-167
试述了肝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指出肝郁是肝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并就肝郁进而发展而致的肝胃不和,肝气乘脾,肝火上炎,气滞血瘀,气结痰凝,阴虚阳亢,气血逆乱等证候及其治疗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韩明炫 《陕西中医》2001,22(3):191-192
本文从肝的体用生理病理作主线入手,把肝病的几个主要证候肝郁、肝气、肝热、肝火、肝阳、肝风的病理机制、转归、综横捭阖,有机地熔为一体论述,疏清来龙去脉探求出一般转化规律,及各证候在转化过程中彼此关系,各自特性,从而达到系统阐明肝病机理。 1 肝的生理概述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归纳为肝气,肝血两方面。肝气主疏泄、舒展、升阳。疏泄,即舒展、条达:升阳,就是升发少火生机,启动气血升降枢机。肝血主荣养宗筋、经脉藏于肝,调五脏、六腑、百骸供求。 故肝的生理特点是体阴而用阳。秦伯末《论肝病》说“从整个肝生理来说,…  相似文献   

18.
肝在五行属木,主疏泄、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所伤,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风自内生,风火相煽,上升巅顶,横窜脉络,致血不归藏,导致肝病。故肝的病理表现,虽概为虚实两证,但一般实证为多见。如“肝风内动”,则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目珠斜视和上窜等症状。 笔者认为,乙肝属于实证,其病因多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化火上冲,导致肝火上炎,或肝阳妄动。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疏泄无权。气机滞阻不畅,为痛  相似文献   

19.
张珍玉教授基础理论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他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学说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他亦强调辨证论治,重视脏腑辨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二者同位膈下,共居中焦,位置相邻,经络相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临床上,当肝气逆乱,横逆乘脾犯胃,木土相克;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等都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常见发病途径。因此张老提出:肝失疏泄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辨证就有“肝气郁”与“肝气逆”两证,辨证施治应有“舒肝”和“疏肝”二法。他认为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为主,逍遥散偏于疏肝解郁;肝气逆证首选柴胡疏肝散,肝气郁证则先用逍遥散。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张老擅长从肝入手,立足于气机失调,以调肝为基础进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从根本上恢复人体肝与脾胃气机为要。肝复疏泄之职,则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深化肝与脾胃藏象理论,对临床临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庞晴  倪青 《世界中医药》2022,(13):1923-1927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由于多因素诱发而出现全身内外各脏腑组织器官异常的病症。其发病原因多端,临床表现多样,并常合并肝损害及白细胞减少等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生发展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肝气横逆,可上冲心肺、中犯脾胃、下耗肾阴,遍及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其病机总以阴虚阳亢、五脏失调为主。因此在治疗上,应以“调理五脏,以平为期”为指导原则,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五脏功能失调的偏颇,在治疗上有所侧重,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以期改善症状、改善指标、缩短疗程及防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