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 2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起源点位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均伴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阵发性房颤。电生理检查时行两次房间隔穿刺 ,将两根 10极标测导管通过长鞘送入左、右上肺静脉 ,选择性肺静脉造影证实肺静脉开口部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 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 ,另 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及房颤 ,且房早及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内电图均显示最早心房激动点位于右上肺静脉内 ,其局部电位分别较体表心电图异位 P波的起点提前 61和 96ms。在最早心房激动点处以 15~ 2 0 W的输出功率消融 60~ 180 s后房早及房颤消失 ,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亦未再诱发房颤。术后随访 8~ 12个月 ,房颤无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房颤效果较好且相对安全 ;在这类患者应用两根多极导管同步标测双上肺静脉是一种有效的标测和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乙灶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19例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结果,其中药物治疗无效且发作频繁(〉1次/日)的阵发性房颤17例、慢性房颤2例。17例患者尚同时合并有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动态心电图显示〉700个/日)。同步记录高位右房、冠状静脉窦及左、右上肺静脉电图。根据房早或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房激动顺序确定异位兴奋灶部位,以局部双极科较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最提前处为消融靶点。成功标准为消融后60min内房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可行性3例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2个月至1年4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1例转为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1例转为房早与短阵房颤和阵发心房扑动(简称房扑),1例转为房早与阵发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经导管作点状消融或点状消融加房扑线性消融,2例术中房早消失,1例房早显著减少,经快速心房刺激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颤。  相似文献   

4.
点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附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成功消融的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男性53岁,有阵发性心悸病史3年,诊断为特发性房颤。多次24h心电图发现有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及反复发作的短暂房颤由房早发动,自动终止,放置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His束及冠状静脉窦(CS),Halo电极置于右房,普通 控4mm可操纵大头消融电极经房间隔穿刺鞘管送入左房,在左上肺静脉入口10mm内标测到最提前的电位,比体表心电图房早的P波明显提前60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报道19例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结果,其中药物治疗无效且发作频繁(>1次/日)的阵发性房颤17例、慢性房颤2例。17例患者尚同时合并有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动态心电图显示>700个/日)。同步记录高位有房、冠状静脉窦及左、右上肺静脉电图。根据房早或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房激动顺序确定异位兴奋灶部位,以局部双极电图较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最提前处为消融靶点。成功标准为消融后6Omin内房早/房颤消失及随访期内可以无须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结果:92.6%(25/27)的异位兴奋灶位于肺静脉,其中尤以双上肺静脉居多(21/25)。随访2.4±3.7个月后有13例患者(68.4%)达上述成功标准,其房早数目由术前的3720±2741个/日降至216±139个/日,除1例发生心房穿孔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颤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的分布特点和评价消融的效果.方法 21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1.2±8.7)岁.平均距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2.3±1.1)个月.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平均房早个数为(12110±375)个.肺静脉起源房早予以再次补点隔离肺静脉,其他部位房早采用三维激动标测和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消融效果.结果 肺静脉电位恢复2例,均为房早起源部位(左上肺静脉1例,左下肺静脉1例),补点隔离肺静脉后房早消失.余19例无肺静脉电位恢复,其中起源于左心房右后上壁2例、后下壁4例,左心房顶部4例、左心房左前上壁2例,冠状静脉窦口1例,界嵴中部2例,高右心房间隔2例,高右心房后上壁1例,三尖瓣环6点位置1例.消融后共使18例(85.7%)房早消失.消融术后随访(11.7±4.2)个月,17例(81.0%)无房早复发.结论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早分布离散,主要起源于左心房(66.7%),但多与肺静脉电位无关,其次为起源于右心房.三维标测和消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评价射频消融 1 4例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或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的临床疗效。 1 4例患者因频发房早 (6例 )和房速 (8例 )而接受肺静脉消融治疗。经房间隔穿刺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口部及近端 ,大头电极或环状电极标测左房和肺静脉 ,以心律失常的异常电活动最早起源为靶肺静脉和消融靶点 ,消融后房早消失或房速终止且不再诱发和自发为消融终点。结果 :1 4例心律失常起源于右上 (8例 )、左上 (5例 )和左下 (1例 )肺静脉近端 ,1 0例在异常电活动最早部位行局灶点消融达到手术终点 ,4例患者在靶肺静脉口部行多点电隔离消融达手术终点。随访 4~ 2 7个月 ,1例心律失常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肺静脉口部及近端的房早和房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肺静脉口射频导管消融并发急性心脏压塞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58岁 ,因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 8年加重 1个月入院。心悸发作时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频发房性早搏 (房早 )及房早引发的心房颤动 (房颤 )。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X线胸片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稍大 (3 8mm ) ,其他房室未见异常。诊断为阵发性房颤。行肺静脉口超声球囊导管消融治疗 ,术中标测到诱发房颤之房早起源于左上肺静脉 ,右上肺静脉及左下肺静脉亦有肺静脉电位 ,故重点消融左上肺静脉 ,然后消融右上及左下肺静脉。术后 3d房颤复发 ,住院观察 2周 ,房颤发作频繁 ,每日2~ 10次 ,心悸症状明显 ,体表心电图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电生理特征 ,并对其射频消融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39例发作频繁 (>2次 周 )、症状明显、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阵发性房颤 ,其中男 2 7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5 0 3± 19 7(2 9~ 75 )岁。Holter记录显示 35例 (89 7% )合并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70 0次 日 )。 15例 (38 5 % )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冠状静脉窦及左、右上肺静脉标测电极后进行房早 房颤的诱发。以房早或房颤开始发作时局部双极电位较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最为提前处为消融靶点 ,采…  相似文献   

10.
点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 1例成功消融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男性、5 3岁 ,有阵发性心悸病史 3年。诊断为特发性房颤。多次 2 4 h心电图发现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及反复发作的短暂房颤 ,房颤由房早发动 ,自动终止。放置 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His束及冠状静脉窦 (CS) ,Halo电极置于右房。普通温控 4 mm可操纵大头消融电极经房间隔穿刺鞘管送入左房。在左上肺静脉入口 10 mm内标测到最提前的电位 ,比体表心电图房早的 P 波明显提前 60 ms。采用温控法 (5 5~ 60℃ )放电 2次 ,消融成功。随诊 3个月 ,无并发症 ;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无房颤发作。结论 :点消融是治疗起源于肺静脉房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非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房颤的起始激动部位、折返途径与传导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其安全性。对 6例左房起源的房颤 ,用改良Ross法穿刺房间隔后置入EnSite30 0 0标测球囊导管于左房 ,将大头导管分别送至左上、下肺静脉 ,右上、下肺静脉 ,二尖瓣口及在左房前后、左右各壁移动 ,描记左房三维几何图形。记录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起源点、房颤起始的传导方向、折返部位。设计消融点与消融线 ,用 5 0~ 5 5℃温控消融导管放电 ,每点 6 0s。参考消融终点 :①房早等房性心律失常消失 ,必要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重复检查 ;②设计的线状消融部位传导中断 ;③先前的电生理方法不能诱发房颤和其他房性心律失常。结果 :经EnSite30 0 0标测 ,6例房早均起源于左房后壁 ,其中单点起源 2例、多点起源 4例 ;折返限于左房壁 2例、与左上肺静脉有关 3例、与右上肺静脉有关 2例、合并典型心房扑动 1例。EnSite30 0 0引导下的左房消融术 3例成功、3例有效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1个月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房早明显减少 (5 6 .8±7.5 8个vs 15 2 6 2 .4± 8914 .5个 ,P <0 .0 0 1)。结论 :用EnSite30 0 0能准确标测左房非?  相似文献   

12.
导管射频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例女性患者,33岁,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起源部位位于右上肺静脉(RSPV)口。第一次于RSPV内行点状消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最早兴奋点(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早57ms0,即刻成功,但术后3日复全周后仍有房颤发作而行第二次手术。术中因各种方法都不能诱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而行RSPV口环状消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消融右肺静脉脂肪垫对心房及右上肺静脉电生理特性及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犬18只分别在颈部迷走神经未刺激和刺激的情况下,观察射频消融肺静脉脂肪垫前后心房不同部位及右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房颤诱发率及房颤诱发窗口的变化。结果在刺激迷走神经的情况下,与消融前相比,消融后高位右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其余部位有效不应期无显著差异,消融后高位右心房房颤诱发率降低(P<0.01),房颤诱发窗口变窄(P<0.05),左心房(P<0.01)及右上肺静脉(P<0.01)房颤诱发率升高,诱发窗口增宽。同时,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增加(P<0.01)。结论消融右肺静脉脂肪垫使高位右心房房颤诱发率降低及房颤诱发窗口变窄,却使左房、右上肺静脉房颤诱发率升高及房颤诱发窗口增宽。  相似文献   

14.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 3例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 2个月至 1年4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 ,1例转为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1例转为房早与短阵房颤和阵发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 ,1例转为房早与阵发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经导管作点状消融或点状消融加房扑线性消融 ,2例术中房早消失 ,1例房早显著减少 ,经快速心房刺激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颤。 1例术后有短阵房颤发作 ,服用莫雷西嗪 ,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某些持续性房颤用药物后可转复成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早、房扑或房速 ,局部单点消融或单点消融加线性消融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环状电极 (Lasso电极 )标测指导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与结果  2 0 0 1年 5~ 12月 ,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8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47 8± 14 9)岁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在Lasso电极指导下标测肺静脉 ,以确定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起源处。确定房性早搏的消融靶点后 ,在有房性早搏或冠状窦远端起搏或右心耳起搏下寻找优势肺静脉电位 (PVP)放电消融 ,或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消融终点设定为 :①肺静脉电位振幅明显减低或消失 ;②肺静脉自律性电位与心房电活动无关 ;③诱发房颤的房早消失。结果成功隔离 2 6条肺静脉 ;其中左上肺静脉 12条 ,右上肺静脉 8条 ,左下肺静脉 5条 ,右下肺静脉1条。有 2例仅消融 1条肺静脉 ,均为左上肺静脉 ;8例消融2条肺静脉 ,消融 3条与 4条肺静脉者各 1例。术程 (196 4±6 5 8)min ,X线曝光时间 (5 2 0± 14 4 )min。术后随访 2~ 8个月 ,有 1例频发房早发生 ,经口服胺碘酮后房早消失 ;4例有房颤短阵发作 ,其中 3例接受口服药物 (2例服用胺碘酮 ,1例服用索他洛尔 ) ,1例植入有抗房颤程序的DDDR起搏器 ,能够有效抑制房颤发作。术中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发现 6例有轻度肺静脉狭窄 ,其  相似文献   

16.
动态心电图在评价灶性房颤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在灶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灶性房颤患者 2 5例 ,对照组 :非房颤患者 3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 2 4小时连续记录 ,统计单个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总数 ,房颤的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 ,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房早的联律间期 ,不能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联律间期。结果 灶性房颤组 ,共有 6 40 3次阵发性房颤发生 ,平均持续时间 19 8± 7 8秒 ,6例为单一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0例为 2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9例为 3~ 5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的房颤 ,其中 17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频发房早 (>72 0次 / 2 4h) ,8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偶发房早 (<72 0次 / 2 4h)。诱发房颤的房早均呈“PonT”现象 ,联律间期 0 45± 0 0 8s。 15例 2 15 8阵房颤发生在 2 0 :0 0点至 8:0 0点之间 ;18例 42 45阵房颤发生在 8:0 0点至 2 0 :0 0点。对照组 :3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 ,无房颤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0 6 4± 0 16s。灶性房颤组诱发房颤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灶性房颤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寻找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寻找一种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诱发方案 ,并评价消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94年Swarts报告的“类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创了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先河。同年 ,Haissaguerre报道 3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简称房颤 ) ,并提出了房颤可能与“局灶性触发”有关。 1996年 ,Haissaguene等进一步对 4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心房线性消融 ,发现消融后心房电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房颤发作程度减少、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且常见房早引发房颤 ,经过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后证实 ,这些房早均有其局灶性起源部位 ,其中多数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灶后房颤也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症状性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心电图证实频发房早,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5例,药物治疗的患者34例,对两组组间及每组治疗前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导管消融治疗房早的疗效。结果 射频组35例患者房早起源按解剖部位分析,左房来源17例,其中肺静脉来源11例(31%);右房来源18例,其中高位右房、His束旁来源各5例(11%)。射频组及药物组治疗前后24 h房早[24 811(17 007,43 467)vs 150(47,492),11 461(10 182,12 945)vs 5 745(2 995,11 682)]、房早负荷[22.32(17.51,38.56)vs 0.15(0.05,0.57),12.06(10.84,13.29)vs 6.74(3.47,12.0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01),而24 h房性心动过速仅射频组有差异[638(96,2 664)vs 0(0,3),P<0.001]。射频组与药物组两组间治疗后24 h房早、房早负荷及24 h房性心动过速有明显差异(P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中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和三磷酸腺苷:ATP),在检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非肺静脉触发灶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12月色浙江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所有患者接受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CPVI术136例患者,其中87例消融前后分别应用ISO+ATP诱发房颤,Lasso导管置于右上肺静脉口、消融导管置于左上肺静脉中,结合冠状静冰窦导管判断房颤的触发灶,然后通过消融验证。结果87例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吏用ISO+ATP后16例证实有非肺静脉房颤触发灶。其中,消融前诱发8例房颤、1例房性心动过速(房塞)、1例频发房性早搏(房早)。2例消融前诱发的患者CPVI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a)仍存在,余8例及5例消融前未被诱发者CPVI后再次诱发时又检出非肺静脉触发灶。其中,9例为房颤(起源上腔静脉5例、冠状静脉窦内靠近口部1例、左心房后壁2例、不明1例),3例房性心动过速(均为冠状挣脉窦口起源)和1例频发房性早搏(上腔静脉起源)。14例患者在相应非肺静脉触发灶部位消融后心聿失常均终止,且不再被诱发。2例起源不明的房颤患者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随访2年,单次手术或功率为87.5%(14/16)。结论静脉注射ISO+ATP可简单有效地检出阵发性房颤非肺静脉触发灶。  相似文献   

20.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 ) ,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 ,我们应用普通射频消融导管 ,通过消融肺静脉口 ,对 6例局灶性房颤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一、资料与方法6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4 1~ 6 3岁 ,有阵发性房颤病史3~ 10年 ,心电图示频发“PonT”房性早搏 (房早 ) ,房早诱发短阵房颤 ,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不等。房颤发作频繁 ,3~ 4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主肺动脉造影显示肺静脉解剖位置后 ,两次房间隔穿刺放置 7F 10极La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