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讨论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中面临的问题 ,评价心腔内超声在术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 5例分别经X线指引及心腔内超声指引下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的治疗结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 ,研究术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方法。结果 (1) 5例病人即刻成功 3例 ;其中 1例于 2 4小时后复发。未成功的 2例中 ,1例经 3个月的随访无房颤发作 ;(2 )心脏内超声指导操作 ,与X线指导相比 ,手术时间短 ,X线曝光量少 ,可清楚显示房间隔、肺静脉的切面 ,有助于准确进行房间隔穿刺及调整导管的定位及消融 ;(3)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很难诱发房颤 ,判断与房颤相关的房早以及消融的终点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4 ) 1例单纯经心腔内超声指引下行房间隔穿刺 ,在送入鞘管后出现心包填塞。心腔内超声结合X线影像技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颤是一个有希望的治疗手段。超声指导导管操作及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需进一步解决。目前 ,应注意掌握适应证 ,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由房性早搏 (房早 )诱发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并探讨有关射频消融治疗中一些方法学问题。 方法 1例 44岁女性患者 ,阵发房颤 4年余 ,心电图证实房颤由房早诱发 ,药物治疗无效 ,行射频消融治疗。放置常规电生理检查导管和 Halo导管 ,穿刺房间隔 ,大头导管经房间隔在左房内肺静脉进行标测 ,在左上肺静脉内标测到诱发房颤的房早时最早心房激动 ,放电消融 3次 ,房早、房颤消失。结果 随访两周后有房早和短阵房颤发生 3次 ,术后两周至 6个月未服用药物 ,无房颤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可能成为治疗局灶性房颤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局灶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及其射频消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一种稳定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动物模型以探索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与安全性。选用 18只犬开胸直视下以乌头碱在心脏局部肌注加猝发电刺激建立模型。观察房颤射频消融前后的病理、生理、生化及房颤诱发率的变化 ,以及有效靶点的电生理特点。结果 :①所有犬均能以单次用药加猝发刺激诱发房颤 (诱发率 10 0 %)。②消融组犬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行单线射频消融 ,消融前房颤持续时间 94 2± 4 80s,消融后房颤诱发率为 13 .8%,持续时间为 7.3± 6.8s ,与消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③消融前后窦性心率 ( 163 .9±2 0 .8次 /分vs 15 8.4± 2 3 .3次 /分 )、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 ( 89.0± 3 9.6msvs 93 .9± 3 8.0ms)、心房有效不应期 ( 14 7.3± 2 0 .9msvs14 0 .3± 18.3ms)及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 5 3 0 .5± 2 0 4 .7U/Lvs 4 73 .5± 2 2 6.1U/L) ,均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结论 :应用乌头碱制备局灶性房颤方法简单、诱发率高。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局部消融可终止局灶性房颤。结果初步提示此法能以较少的损伤达到治疗目的 ,是较安全的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导管射频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例女性患者,33岁,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起源部位位于右上肺静脉(RSPV)口。第一次于RSPV内行点状消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最早兴奋点(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早57ms0,即刻成功,但术后3日复全周后仍有房颤发作而行第二次手术。术中因各种方法都不能诱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而行RSPV口环状消融。 相似文献
6.
1994年Swarts报告的“类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创了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先河。同年 ,Haissaguerre报道 3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简称房颤 ) ,并提出了房颤可能与“局灶性触发”有关。 1996年 ,Haissaguene等进一步对 4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心房线性消融 ,发现消融后心房电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房颤发作程度减少、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且常见房早引发房颤 ,经过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后证实 ,这些房早均有其局灶性起源部位 ,其中多数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灶后房颤也随… 相似文献
7.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 ) ,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 ,我们应用普通射频消融导管 ,通过消融肺静脉口 ,对 6例局灶性房颤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一、资料与方法6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4 1~ 6 3岁 ,有阵发性房颤病史3~ 10年 ,心电图示频发“PonT”房性早搏 (房早 ) ,房早诱发短阵房颤 ,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不等。房颤发作频繁 ,3~ 4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主肺动脉造影显示肺静脉解剖位置后 ,两次房间隔穿刺放置 7F 10极Lass… 相似文献
8.
动物实验已初步表明 ,经球囊导管超声消融更易在入心静脉口形成完全、持久的电隔离 ,很少导致管腔狭窄 ,且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优于射频消融。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病人 ,短期随访均获成功。临床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3例患者 ,女性 1例、男性 2例 ,年龄 4 6~ 6 8平均 5 4岁 ,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 5~ 10年。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 ,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3例患者房颤发作频繁 (>2次 d) ,症状严重 ,发作时伴有明显心悸、胸闷等。均曾先后服用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治疗 ,未获明显疗效。入… 相似文献
9.
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灶机制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发现及其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房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1 - 3] 。尽管异位兴奋灶发放冲动并引发房颤的详尽细节目前仍不清楚 ,但初步的研究表明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多数局灶性房颤可得以根治。最初文献报道的局灶机制房颤主要是阵发性房颤患者 ,但最近的资料显示 ,这一机制还可能参与了某些持续性房颤甚至慢性房颤的病理生理过程 [4,5 ] 。在 1999年北美起搏电生理年会和世界心脏电生理会议上国外多个中心 (如法国 Hassaiguerre所在的实验室 )报道的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局灶机制房颤已过百例 ,其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反复发作阵发性局灶性房颤患者4例 ,两次房间隔穿刺经Swartz鞘分别置入 2根标测电极于左、右上肺静脉。在房颤发作时标测 ,以诱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最为提前处 (spike p’≥’370ms)为消融靶点。消融终点是以消融前诱发方案不能再诱发房颤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结果 :4例均在肺静脉内标测到异位兴奋灶。距离肺静脉口 0 .5~ 1.5cm ,3例位于右上肺静脉 ,1例位于左上肺静脉。靶点处spike p’ =70~ 2 15ms ,行温控 5 0~ 5 5℃× 4 6~ 32 0s射频消融。术后随访 10~ 12个月 ,2例房颤无复发 ,2例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转复 1年后复发。术中 1例左心耳穿孔致急性心包填塞经手术修补完全康复 ,1例在消融时右上肺静脉口痉挛随访期间无症状。结论 :局灶性房颤通过射频消融房性期前收缩起源点 ,可达到根治阵发性房颤的目的 ,但手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11.
点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 1例成功消融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男性、5 3岁 ,有阵发性心悸病史 3年。诊断为特发性房颤。多次 2 4 h心电图发现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及反复发作的短暂房颤 ,房颤由房早发动 ,自动终止。放置 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His束及冠状静脉窦 (CS) ,Halo电极置于右房。普通温控 4 mm可操纵大头消融电极经房间隔穿刺鞘管送入左房。在左上肺静脉入口 10 mm内标测到最提前的电位 ,比体表心电图房早的 P 波明显提前 60 ms。采用温控法 (5 5~ 60℃ )放电 2次 ,消融成功。随诊 3个月 ,无并发症 ;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无房颤发作。结论 :点消融是治疗起源于肺静脉房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报道19例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结果,其中药物治疗无效且发作频繁(>1次/日)的阵发性房颤17例、慢性房颤2例。17例患者尚同时合并有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动态心电图显示>700个/日)。同步记录高位有房、冠状静脉窦及左、右上肺静脉电图。根据房早或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房激动顺序确定异位兴奋灶部位,以局部双极电图较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最提前处为消融靶点。成功标准为消融后6Omin内房早/房颤消失及随访期内可以无须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结果:92.6%(25/27)的异位兴奋灶位于肺静脉,其中尤以双上肺静脉居多(21/25)。随访2.4±3.7个月后有13例患者(68.4%)达上述成功标准,其房早数目由术前的3720±2741个/日降至216±139个/日,除1例发生心房穿孔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颤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6例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的患者。患者均未行左心房、肺静脉CT和造影,在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建立左心房及肺静脉三维模型,并指导穿刺房间隔和消融导管在心脏内的操作。结果:15例患者顺利完成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平均手术时间(96.0±14.3)min,透视时间(6.1±1.2)min,X线透视剂量(115.8±49.3)mGy,未发生心脏压塞、脑栓塞、左心房-食道瘘、肺静脉狭窄及动脉瘤等并发症及死亡。1年随访结果显示,9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结论:对于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的患者,心腔内三维超声可以替代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避免左心房造影及增强CT检查;心腔内三维超声不延长手术时间,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可避免穿刺房间隔的并发症,提高穿刺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导管射频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例女性患者 ,33岁 ,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部位位于右上肺静脉 (RSPV)口。第一次于RSPV内行点状消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最早兴奋点 (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早 5 7ms) ,即刻成功 ,但术后 3日复发。观察一周后仍有房颤发作而行第二次手术。术中因各种方法都不能诱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 ,而行RSPV口环状消融。术后随访 3个月房颤未复发 ,患者无任何不适 ,表明手术成功。结论 :导管射频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是相对安全的方法 ,可以提高导管射频治疗起源于肺静脉口局灶性房颤的成功率 ,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探讨(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 3例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 2个月至 1年4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 ,1例转为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1例转为房早与短阵房颤和阵发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 ,1例转为房早与阵发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经导管作点状消融或点状消融加房扑线性消融 ,2例术中房早消失 ,1例房早显著减少 ,经快速心房刺激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颤。 1例术后有短阵房颤发作 ,服用莫雷西嗪 ,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某些持续性房颤用药物后可转复成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早、房扑或房速 ,局部单点消融或单点消融加线性消融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导管射频右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报道导管射频右房双线性消融临床试验性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结果。10例特发性房颤的患者接受治疗 ,用 8mm大头电极温控导管完成下腔静脉口至三尖瓣口的线性消融 ,用连续 4个大头电极的温控导管完成从下腔静脉口经界嵴至上腔静脉口的线性消融。术中及术后无 1例发生并发症 ,术后恢复过程无异于一般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 1~ 10月 ,其中 6例无房颤发作、2例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此 8例中 ,6例在术中诱发房颤时房颤是由 b型心房扑动转变而来。另 2例房颤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初步结果表明 :导管射频右房双线性消融对 b型心房扑动启动的阵发性房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和做更长时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报道 2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起源点位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均伴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阵发性房颤。电生理检查时行两次房间隔穿刺 ,将两根 10极标测导管通过长鞘送入左、右上肺静脉 ,选择性肺静脉造影证实肺静脉开口部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 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 ,另 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及房颤 ,且房早及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内电图均显示最早心房激动点位于右上肺静脉内 ,其局部电位分别较体表心电图异位 P波的起点提前 61和 96ms。在最早心房激动点处以 15~ 2 0 W的输出功率消融 60~ 180 s后房早及房颤消失 ,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亦未再诱发房颤。术后随访 8~ 12个月 ,房颤无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房颤效果较好且相对安全 ;在这类患者应用两根多极导管同步标测双上肺静脉是一种有效的标测和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报道 9例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在射频消融术中用经导管心房同步电除颤的结果。其中有房颤发作史者 5例 ,余 4例为心内电生理检查时诱发。房颤发作时采用普通电生理导管及消融导管在冠状窦与右心耳间放电。9例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平均放电 2 .2次 ,复律成功所需功率为 8.5 6± 4.95J。除 1例需 2 0J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感轻度胸痛外 ,其余仅有心脏轻度震动感。所有患者均未用镇静剂 ,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