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颤时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AVB)的诊断.方法分析房颤伴高度或Ⅲ°AVB患者的抖h动态心电图(DCG)测定持续性、阵发性房颤者的平均心率(HR)、最大HR、最小HR、最大RR间期,以及转为窦律时有无AAVB发生及其程度.结果阵发性房颤转为窦律时有4例伴有I°AVB.结论提示房颤伴高度或Ⅲ°AⅧ的诊断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房室阻滞诊断的争议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房颤合并长R-R间期,是否属于二度房室阻滞,历来存在争议,90年代以前不少心电图学专著,多认为房颤合并长R-R间期,是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表现。90年代以后,发现房颤合并长R-R间期相当常见,当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时并无二度房室阻滞,因此,对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心电学杂志心电快递专栏编辑 :心电图是否能够诊断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阻滞一直是令人十分感兴趣而又颇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我最近遇到了三位病人的心电图均与这一问题有关。例 1(图 1)患者男 ,39岁 ,平素健康 ,有阵发性房颤史 ,伴较长的RR间期 ,最长的RR间期达 2 .5 9s,经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 ,第 2天转复为窦性心律 ,窦律时未见房室阻滞 ,PR间期正常。例 2 (图 2 )患者男 ,5 6岁 ,心房颤动持续 5年 ,1年前心电图已出现房颤伴长达 2 .2 8s的RR间期 ,长RR间期还可连续发生 (图 2A)。当时心电图就已符合有些作者提出的房颤伴二…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患者男,70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1993年11月10日入院。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二度Ⅰ型房室阻滞(图1A),11月14日心电图呈窦性心律,二度房室阻滞(图1B)。此后再次记录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图1C),其是在连续记录的85个R R间期中截取的其中一部分连续记录(3条),15个RR间期中有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解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条件、线索及其表现形式,观察48例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结果发现有10类表现形式,以房室交换区,室性逸搏心律或加速性逸搏心律为多,其次是房室交换区逸搏-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房室双层传导阻滞;逸搏频率〈40次/min6例,41~60次/min33例,61~75次/min9例。提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条件应为完全性房 相似文献
6.
例 1 患者女性 ,6 5岁 ,因反复头晕心悸 1年 ,加重5d入院。临床诊断 :三度房室阻滞 ,甲状腺功能亢进。X线心脏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8 6 4pg/d1,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 ) 2 2 2pg/d1,促甲状腺素 0 0 2ulu/ml。入院前的心电图示 (图 1A)心房率115次 /min ,心室率 42次 /min ,P波与QRS波无关 ,QRS波呈室上型 ,部分QRS波后有逆行P′,RP′间期固定 0 0 8s,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 ,三度房室阻滞 ,交界性逸搏心律伴 3∶1、 4∶1室房传导。入院植入VVI起搏器后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一般特征及诊断为情况进行记录.结果 90例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1.5 s为...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8岁。平素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史,以往体检心电图正常。有时偶饮少量白酒或啤酒未曾感到不适。本次来医院就诊前,与友相聚,一时兴奋饮高度白酒约200ml,酒后感头晕、胸闷、憋气,即来医院就诊。经查:BP 16/9KPa,听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 ,2 6岁。因咳嗽气促伴痰中带血 2月 ,腹胀、下肢水肿 1周入院 ,不伴胸痛。入院检查 :T 3 5 .8℃ ,P 78次 /分 ,R 2 0次 /分 ,BP 96/ 69mmHg,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右肺下部叩诊浊音 ,两肺可闻及湿罗音 ,心界向左扩大 ,心率 78次 /分 ,心律齐 ,腹膨隆 ,肝肋下 1cm ,脾肋下未及 ,移动性浊音阳性 ,肾区无叩痛 ,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胸片示左肺多发性结节影 ,右下肺团片状影 ,右胸腔少许积液 ,心影增大 ,心胸比率 0 .64。胸部CT示两肺散在片状影 ,右中叶外段三角形大片影 ,右胸腔少量积液 ,心脏增大 ,心包未见异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11.
12.
Jorge Scaglione Ariel G Socas Carlos De Palma Eduardo Kreutzer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2004,11(1):73-76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ith rapid ventricular response is well recognized as the more frequent cause of single chamber ICD inappropriate therapies.We report here a 18-year-old-woman with surgically 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who received repetitive inappropriate discharges from an ICD implanted fo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apid atrial activity during episodes of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ith high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was oversensed as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by a single chamber ICD causing repetitive painful discharges.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the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olved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13.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相似文献
14.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与房室旁道位置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特点和机制以及与房室旁道位置分布的关系,对经导管射频消融(连续治疗)成功的29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26例患者既往心电图证实有房颤发作。结果表明:显性旁道合并房颤(22/174,13%)多于隐匿性旁道(4/124,3%),P<0.005;右侧旁道(17/105,16%)多于左侧旁道(9/193,5%),P<0.05;右侧显性旁道(16/90,18%)多于左侧显性旁道(6/84,7%),P<0.01。即显性旁道尤其是右侧显性旁道合并房颤较多。支持显性旁道患者心室收缩提前(右侧旁道心室激动发生得更早)导致心房内压升高及电不稳定是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机制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Mazen Alakhras Duccio Baldari Nabil El‐Sherif Gioia Turitto 《Annals of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ogy》2002,7(2):174-176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bifascicular block, who developed transient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during dipyridamole infusion. This patient was subsequently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His‐Purkinje disease at electrophysiology study, and underwent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Spontaneous atrioventricular block was documented during follow‐up. This case report raises the issue of dipyridamole safety in patients with 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efects, and contributes an additional mechanism to the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dipyridamole‐induc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E. 2002;7(2):174–176 相似文献
18.
胺碘酮对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时心房颤动发作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胺碘酮对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房室旁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在射频消融术中对房颤发作的预防价值。选择有阵发性房颤史的预激综合征患者 4 7例 ,在行射频消融术前 2周口服胺碘酮0 .2g,每日 2次 ;4 5例未服胺碘酮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者作对照组。心电生理检查测定旁道前传、逆传不应期(ERP) ,记录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的诱发率和房颤的发生次数、发作时间及发作时的心室率 ,所有患者均同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胺碘酮组旁道前传、逆传ERP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 ( 3 19± 4 8vs 2 3 5± 2 6ms ;3 0 5± 5 6vs2 4 0± 2 3ms,P均 <0 .0 1)。射频消融术中旁道存在逆传者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别 ( 85 .1%vs 87.2 %) ,而胺碘酮组房颤的发作次数显著降低 ( 19.1%vs 60 .0 %,P <0 .0 1) ,发作时间显著缩短 ( 8.2± 4 .3vs2 3 .6± 11.7min ,P <0 .0 1) ,房颤发作时的心室率显著减慢 ( 12 7± 2 8vs 165± 3 4次 /分 ,P <0 .0 1) ,胺碘酮组消融治疗成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10 0 %vs 95 .6%,P >0 .0 5 ) ,但手术操作与X线透视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 115 .6± 4 1.2vs 15 3 .1± 5 0 .6min ;3 5 .8± 16.4vs 4 9.3± 2 0 .2min ,P均 <0 .0 1)。结论 :胺碘酮可以有效预防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记录204例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隔离术(CPVA)前后的动态心电图,根据患者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后的动态心电图有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组(A组)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组(B组),分析两组平均心率、长R-R间期及逸搏心律的平均次数及R-R间期、逸搏心律的分布规律.结果 204例(A组193例,B组11例)心房颤动患者CPVA术后均成功转为窦性心律,两组R-R间期>2.0s、R-R间期>2.7s及逸搏心律平均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中R-R间期>2.0s及逸搏心律的分布与睡眠或休息有关,而B组中则日夜均可见.结论 不能单纯根据长R-R间期诊断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只有R-R间期>2.0s明显增多并出现R-R间期>2.7s且心室率<35 次 / min的逸搏心律(与睡眠或休息无关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才可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报道 9例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在射频消融术中用经导管心房同步电除颤的结果。其中有房颤发作史者 5例 ,余 4例为心内电生理检查时诱发。房颤发作时采用普通电生理导管及消融导管在冠状窦与右心耳间放电。9例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平均放电 2 .2次 ,复律成功所需功率为 8.5 6± 4.95J。除 1例需 2 0J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感轻度胸痛外 ,其余仅有心脏轻度震动感。所有患者均未用镇静剂 ,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