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建军  冯越  吴伟峰  牟彩云  余蔚  刘铁 《浙江医学》2010,32(11):1601-1603
目的探讨快室率房颤(平均心室率≥80次/min)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快室率房颤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以4级图像质量(优、好、中、差)评价标准对冠状动脉各节段进行评价。其中1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管腔狭窄≥50%节段与双源螺旋CTCA对照,评价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其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快室率房颤患者均采用绝对值时间间隔重建,其中影像诊断医师A、B分别有14、13个节段图像质量无法评估。影像诊断医师A对≥50%狭窄节段评价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90%、96%,影像诊断医师B的评价分别为75%、98%、87%、95%。双源螺旋CTCA与CAG对诊断≥50%狭窄病变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及两位诊断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双源螺旋CTCA在快室率房颤冠状动脉造影中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房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37例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的心律失常患者,按心率不同分为三组(A组:≤65bpm,B组:66~79bpm,C组:≥80bpm)。以优、可、差为分级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不同心率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37例共535段冠状动脉纳入评价。总体评价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283、226、26个;A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91、37、2段,B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155、70、7段,C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37、119、17段,A,B组间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C组与A、B组间成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A、B组间可评价节段数无统计学差异(P=0.754),C组与A、B组间可评价节段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0);C组可诊断节段数90%。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对心率失常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具有很高的成功率,扩大了冠状动脉CTA的应用范围。降低心率可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喆  叶刚  王高生 《西部医学》2023,35(7):1083-1088
使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与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分析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并探究其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患者均接受CCTA与IC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并根据ICA检查血流储备分数(FFR)值分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组(FFR<0.8,n=39)和无心肌缺血性损伤组(FFR≥0.8,n=31),比较两组CCTA检查斑块特征参数指标钙化积分、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斑块负荷、重建指数和病变长度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斑块特征参数指标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关系。结果 检出的556段冠状动脉节段中,CCTA诊断冠状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分别为147段、52段和28段,ICA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分别为94段、57段和54段,CCTA与I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64,P>0.05);CCTA在冠状动脉节段水平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53%(520/556)、96.59%(198/205)、91.74%(322/351)、87.22%(198/227)和97.87%(322/329);心肌缺血性损伤组患者钙化积分、斑块总体积、斑块负荷、重建指数和病变长度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性损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钙化斑块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钙化积分、病变长度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CTA能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各斑块特征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缺血性损伤情况,钙化积分、病变长度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不足.方法116例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CTCA检查,以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CA)结果作对照,分析1508个冠脉节段,以冠状动脉狭窄≥50%为阳性结果,结果 CTCA用于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灵敏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8.66%、86.49%、98.04%、90.40%、97.11%.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快速、安全、价廉,有望成为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2年2月-2014年4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CTCA检查的105例患者按主诉分为胸痛组和非胸痛组,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冠状动脉斑块阳性病例数、斑块性质、节段数目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 结果 胸痛组56例,冠状动脉斑块阳性者45例,共176节段,其中非钙化斑块77节段、钙化斑块64节段、混合斑块35节段,0级狭窄患者11例、1级狭窄33例、2级狭窄6例、3级狭窄6例;非胸痛组49例,冠状动脉斑块阳性者23例,共69节段,其中非钙化斑块44节段、钙化斑块17节段、混合斑块8节段,0级狭窄患者26例、1级狭窄18例、2级狭窄1例、3级狭窄4例。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P=0.07);2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P=0.52);胸痛组冠状动脉斑块阳性病例数显著高于非胸痛组(χ2=12.79,P<0.001);2组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P=0.02);2组冠状动脉斑块节段数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1,P<0.001);2组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3,P<0.001)。 结论 CTCA检查显示,胸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阳性例数和节段数目、管腔狭窄程度均高于非胸痛患者,斑块性质构成也有所不同,因此CTCA对于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28层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辐射剂量。 方法: 123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序列扫描组,n=58)与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技术(大螺距扫描组,n=65);2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对辐射剂量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123例患者,1 920段(97.6%)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序列扫描组和大螺距扫描组满足影像学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8.1%(910/928)和97.1%(1 010/1 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7);123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均分为(4.7±0.8)分;其中序列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7±0.7)与大螺距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6±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3,P=0.548);2名评价者之间的Kappa值为0.799(P<0.01)。大螺距扫描组的有效剂量为(1.08±0.11)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组(2.26±0.49)mSv,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P=0.000);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序列扫描组:97.6%、97.5%,大螺距扫描组:98.1%、96.5%。 结论: 在低心率及律齐人群中,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及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均较高,但大螺距扫描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对262例有胸痛等症状而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糖尿病者79例,无糖尿病者183例。糖尿病者出现斑块及发生狭窄节段数、非梗阻性狭窄节段数、非钙化斑块及钙化斑块节段数均多于无糖尿病者(P值分别为〈0.01,〈0.05,〈0.01和〈0.05),混合斑块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重、非梗阻性狭窄节段数多,类型以非钙化斑块及钙化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8.
甘锐  余文艺  兰华 《四川医学》2014,(3):396-39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4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别行CTC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比较二者的一致性。结果CTCA对1—3级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较好。但对4级冠状动脉分支显示欠佳。CTCA显示管径〉12mm的冠状动脉,狭窄I〉50%的灵敏度为88.78%,特异度为96.05%;阳性预测值为82.86%,阴性预测值97.55%,假阳性率为17.14%,假阴性率为2.45%,准确率为92.96%。CTCA和SC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结论CTCA是一种快速、无创和可靠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与SC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常规筛查,但必要时仍需行SCA检查,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与201TI心肌灌注显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CAD)5种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抽烟)与201T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346例可疑CAD者进行了201TI运动@延迟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根据有无CAD危险因素和危险评分的高低分为四组:无危组、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结果在四组病人中,无危组、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的心肌灌注异常率分别为48.1%、70.6%、89%及100%.四组间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别(x2=49.6,P=0.0001).在伴有CAD危险因素的病人中,危险评分与半定量评分、肺/心比值和节段异常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167~0.458,P=0.001~0.0006).结论CAD危险因素与201TI心肌显像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伴有CAD危险因素尤其是中重度危险因素的可疑CAD病人应常规行201T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64-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同时经64-S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拟诊为冠心病的图像资料。结果39例50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每位患者分13个节段),64-SCT图像质量1、2、3级分别为185(36.5%)、236(46.5%)、86(16.9%)个节段,其心率范围分别为(62&#177;5)、(66&#177;4)、(75&#177;10)次/min。其中1、2级共421/507(即优良率达83.1%)个节段,能满足临床诊断;而86(86/507,16.9%)个节段因严重钙化51个(51/86,59.3%)或运动伪影35个(35/86,40.7%)无法对管腔进行评价。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为“金标准”,64-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50%狭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8%、94.9%、93.3%、88.5%、95.5%。结论64-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十分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A传统平面图像对靶病变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的测量值。结果39处病变3D重建和QCA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最窄处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重建组病变血管长度大于QC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QCA相比,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3D重建定量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重建并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 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A传统平面图像对靶病变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的测量值.结果 39处病变3D重建和QCA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最窄处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重建组病变血管长度大于QC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QCA相比,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3D重建定量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重建并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 )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以期代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材料及方法:回顾性收集5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多层螺旋冠状动脉CTA成像。共选择931段冠脉进行研究,其中95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狭窄:34段狭窄程度<50%,43段狭窄程度为50%~70%,18段狭窄>70%。结果:64排CTA对诊断冠脉狭窄程度<50%、50%~70%及>70%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57%、99.34%,81.08%、99.33%和87.5%、99.78%;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57%、99.34%,83.33%、99.22%和87.5%、99.78%;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95%、90.2%及93.64%。常规冠脉造影及64排冠脉CTA成像对中度狭窄(50%~70%)及重度狭窄(>70%)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轻度狭窄(<50%)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冠脉CTA成像对中重度狭窄的冠脉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取代常规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特点。方法 对 5 9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 ,穿刺右侧股动脉按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多角度摄片 ,采用目测直径法 ,血管狭窄≥ 5 0 %为CAG阳性[1] 。结果  5 9例病人CAG阳性 39例占 6 6 .1% ,男性 39例中阳性 31例占 79 5 % ,女性 2 0例中阳性 8例占 4 0 %。结论 CAG为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特征的重要方法 ,表明临床诊断冠心病与CAG阳性率符合率较高 ,尤以男性患者为高。CAG检查阴性的患者 ,避免了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冠状血管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病例报告 ]给 60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 ,结果示 2 0例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无明显异常改变 ,4 0例病人有严重或非常严重病变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最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模拟定位X线机及数字减影工作站 (DSA)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提高冠心病诊断水平 ,为冠状动脉搭桥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择有临床症状、心电图有“T”波改变、运动试验阳性者 ,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脉造影 17例 ,观察并记录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结果 :17例冠脉造影有病理性改变者 15例 (88.2 % ) ,其中单支病变者 7例 (4 6.7% ) ,双支病变者 5例 (3 3 .3 % ) ,三支病变者 3例 (2 0 .0 % )。共累及 2 6支血管 ,分别为前降支 14支 (5 3 .8% ) ,右冠 8支 (3 0 .8% ) ,回旋支 4支 (15 .4% )。结论 :应用模拟定位X线机及数字减影工作站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是可行的 ,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可靠性和其他无创性检查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裴晓阳  张向隆  李松  颜雯  杨冀衡 《吉林医学》2011,(20):4076-4078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58例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别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并以CAG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2%,特异性为94.6%,阳性预测值为87.3%,阴性预测值为96.4%。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建军  李晓霞  庞小华  牟华明  邵江 《重庆医学》2007,36(11):1069-1071
目的 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X-ray coronary angiography,SCA)为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16-slice spiral compated tomography,16-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angiographywith CT,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21例患者行16-SCT冠状动脉CTA检查后,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采用容积成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对所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统计可供临床评价的管径>2.0mm的冠状动脉段,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对比分析其诊断各类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6-S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5%,阳性预测值90%,阴性预测值100%;诊断中度狭窄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75%,阳性预测值72.2%,阴性预测值93.8%;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位81.8%,特异性35.7%,阳性预测值52.9%,阴性预测值71.4%.结论 16-SCT冠状动脉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是一种无创、可靠、有效的冠状动脉CTA方法,可作为一种诊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非创伤性方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正常的111例病人,探讨相关的临床资料,突显对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的重要性.方法 总结自1996年8月至2003年12月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11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男性83例,女性28例,年龄24岁~76岁;有胸闷痛症状者64例,占64/111(约58%);EKG提示心肌缺血31例,占31/111(约30%);44例接受Holter检查,显示心肌缺血11例,占11/44(约25%);接受心脏彩超检查者70例,提示有室壁运动异常者17例,占17/70(约24%);接受活动平板检查者11例,显示阳性5例,阴性6例;冠脉造影前,疑诊冠心病者86例,占86/111(约77%),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后最后的临床诊断多种多样,以心脏神经症居多,占39例,(39/86,约45%).结论 相当部分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类似于冠心病患者,对疑诊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检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16层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CCA)对不同成分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相关性,并评估MD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检查时间间隅≤1个月的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CCA齐备的影像资料,对发现的斑块根据成分划分为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和软斑块。以病人为单位根据斑块性质分别计算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以CCA与MDCT评价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及软斑块三者之狭窄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854、0.773,总体相关系数为0.610。以病人为单位,16层MDCT判断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1.30%、80%、91.30%、80%;按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软斑块则分别为83.33%、77.78%、45.45%、95.45%;100%、100%、100%、100%;90.91%、91.30%、90.91%、95.45%。结论:MDCT冠状动脉造影对混合型斑块及软斑块造成的狭窄程度能作出较可靠的判断,但易过度评价钙化斑块的狭窄程度。16层MDCT冠脉成像基本上能满足冠心病对可疑或中、低风险病人筛选性初步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