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道了超临界CO2萃取薯蓣皂素的工艺研究,主要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及流量、夹带剂、分离条件等对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薯蓣皂素的最佳条件:萃取压力为29 MPa,温度55 ℃;分离Ⅰ压力为10 MPa,温度60 ℃;分离Ⅱ压力为5.6MPa,温度45℃;分离柱压力为18 MPa,温度为70 ℃;CO2流量为12 kg/kg原料·h;萃取时间3 h;夹带剂为药用酒精.同时还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薯蓣皂素的中试放大,并和传统汽油法进行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比汽油法优越,表现在收率高、提取时间短等方面,两种方法成本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化超临界CO2萃取天贝油脂成分的工艺,改善天贝油脂的组分配比.方法 根据单因素实验,选取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天贝水分含量作为考察因素,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及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PLC-APCI-MS)分析天贝超临界CO2萃取物(TE-C)的化学组成,采用TE-C各组分加权后的萃取量作为考察指标,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的响应面法(RSM)优化TE-C的萃取工艺.结果 TE-C由组分Ⅰ(脂肪酸类组分)、组分Ⅱ(甘油二酯类组分)、组分Ⅲ(甘油三酯类组分)组成;TE-C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优工艺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5 MPa,天贝水分含量1.99%,萃取时间1.5 h.结论 在最优萃取工艺条件下,TE-C组分加权萃取量的实际值为(5.97±0.15)g/100 g.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黄芪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方法:采用了苯酚硫酸法对黄芪多糖(APS)的含量进行测定,以APS得率为指标,拟用响应面法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回归模型,以确定黄芪多糖提取工艺。结果: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600w,提取时间45rain和料液比35:1,黄芪多糖得率为3.034%,该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1%,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结论:该法经济简便、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张颖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4):99-100,103
目的建立大黄多糖超声提取的优良工艺流程。方法采用超声提取工艺提取大黄多糖,以多糖得率为指标,以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次数为参数,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采用超声提取大黄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40 min、提取温度100℃、液料比3∶1和提取次数3次。在此优化条件下最大提取率为7.40%。结论采用响应面法能够优化大黄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提高得率。  相似文献   

5.
响应面法优化大豆异黄酮闪式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大豆异黄酮闪式提取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统计学方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3%,液料比14∶1,提取时间102 s,在此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的理论含量可达5.952 mg/g。结论:闪式提取法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诺丽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总多糖含量为响应值,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总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液料比为1∶40g·m L-1,提取温度为100℃,浸提时间为4h,提取实际值为9.677mg·g-1。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诺丽总多糖提取工艺是合理可行的,实验结果将为诺丽多糖新产品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藤梨根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对藤梨根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建立了一个总生物碱含量与影响因子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到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盐酸浓度为3%,提取时间为40 min,液料比为25∶1,总生物碱含量的预测值为1.17%,实测值为1.14%。结论:方法简便合理、稳定,可预测性较优。  相似文献   

8.
薯蓣皂素为重要医药工业原料,主要存生于薯蓣属植物中。我国薯蓣植物有80多种,其中含有薯蓣皂素的根茎有17种、1亚种、3变种。由于资源复杂,所含的薯蓣皂素及其它皂甙元的含量和种类不一,给工业生产及引种栽培带来一定影响。为了顺利进行野生资源的开发及优良品种的引种栽培,本文选择了湖南怀化、湖南慈利、湖北十堰盾叶薯蓣、江西武宁的纤细薯蓣及黄独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豆腐柴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菌作用效果。方法以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分数作为自变量,以豆腐柴中总黄酮(按芦丁计)的提取率作为因变量,采用响应面法优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豆腐柴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为25.95 min,料液比为1∶24.05,乙醇浓度为81.89%,提取次数为3次,在此条件下,豆腐柴中总黄酮得率理论上可达0.807%。结论星点设计-效应响应面法优选豆腐柴中总黄酮类的提取工艺,方法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水提取五味子花色苷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北五味子为原料,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以提取液的吸光度值A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五味子花色苷的超声水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五味子花色苷的最佳超声水提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料液比1∶22,超声时间87 min,超声温度57℃,在此条件下五味子花色苷水提液的吸光度为0.7782,与模型预测值接近。结论:该优化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五味子花色苷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夹带剂在超临界CO2萃取中药有效成分的规律.方法 就夹带剂对SC-CO2溶解性的影响;夹带剂提高SC-CO2萃取率的原理、计算方法;夹带剂在SC-CO2萃取、精制中药有效成分、除中药中重金属的应用论文进行了综述.结果 夹带剂能改变超临界CO2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夹带剂及用量能够大幅度提高萃取效率.结论 夹带剂的加入扩大了超临界CO2的萃取范围,值得更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的优势和局限性。结合实例阐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其他提取分离技术工艺集成用于中药提取分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认为发展该工艺集成技术对实现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杨梅核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杨梅核仁油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萃取时间4因素对杨梅核超临界CO2萃取物得率的影响。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杨梅核仁油影响因素次序为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萃取压力。结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55℃,萃取压力350 Bar(1 Bar=100 kPa),萃取时间3.5 h。此条件下杨梅核仁油得率为17.60%。  相似文献   

14.
降香CO2超临界萃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降香CO2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和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萃取物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 分离出52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15%的组分有3个,分别鉴定为橙花叔醇、2,4-二甲基-2,4-庚二烯醛、2,4-二甲基-2,6-庚二烯醛.结论 3种挥发性成分占超临界萃取物气化产物的82.54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超临界CO2萃取辛夷挥发油的最优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最优水平和最优组合。结果: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辛夷挥发油的最优工艺条件,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为(4.4±0.5)%(n=3)。结论:该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总收得率及有效组分含量高、利于保存有效成分等特点,在辛夷的提取及质量研究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荔枝核为原料,优化超声波粉碎机提取荔枝核中原花青素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 Design试验分别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3个变量对荔枝核中原花青素得率影响程度并优化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原花青素工艺条件.结果 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荔枝核中原花青素工艺条件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46...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结晶技术纯化穿心莲内酯。方法 采用系统观察法考察了超临界CO2萃取结晶分离对穿心莲内酯晶体形态、纯度、结晶量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HPLC法分析结果。结果 穿心莲内酯晶体形态随压力的升高而变细、变短;随着压力的升高,晶体纯度提高,结晶量增加。结论 超临界CO2能萃取并同步高效结晶分离穿心莲内酯,为开发高质量中药活性成分提供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山柰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苯甲醛的量,采用极差、方差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20MPa、分离压力9MPa,在分离釜Ⅱ中收集主要提取物。结论萃取温度、分离压力对山柰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