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方法及其有效策略。方法:选择90例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实施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B组患者实施双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C组患者实施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根据患者血肿的具体情况再确定对侧血肿清除的具体时间,对比3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Glasgow评分、对侧血肿的厚度以及中线的位移程度。结果:手术后的第1天和第3天所有A、C两组患者的Glasgow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明显(P<0.05);手术第5天,A组患者的评分为(10.07±0.89),B组患者的评分为(10.39±1.00),C组患者的评分为(8.86±0.72),3组患者的Glasgow评分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血肿厚度和中线位移程度最大,A、B两组患者的血肿厚度和中线位移程度均显著高于C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会出现第二次出血的现象,先处理进展趋势明显的硬膜外血肿,可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不同外科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18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A组),117例行CT引导定向血肿吸引术(B组),137例患者行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C组),对其治疗效果、术后KPs评分以及Barthel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后1个月c组与A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3个月,C组与A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A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为28.13%,B组为21.37%,C组为I6.79%;手术后1个月和3个月C组和B组KPS评分以及Barthel评分均高于A组(P〈0.05或P〈0.01)。结论与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措施相比较, CT引导定向血肿吸引术和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改善愈合情况方面效果更为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术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位移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脑外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60例,按照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额颞部单侧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组(A组,23例)、额颞部双侧清除联合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组(B组,17例)、先行受伤部位硬膜外除术再行对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组(C组,20例),CT扫描复查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位移程度变化.结果:术前3组GC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d3组GCS评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3、7dA组与B组、C组与B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随着时间延长GCS评分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所有患者经过CT扫描检查对侧血肿厚度、中线位移程度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复查检查这两指标在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血肿厚度与中线位移程度在3组中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二次开颅手术较常见,不同手术方式均可以改善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位移程度,并且在先处理硬膜外血肿可以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吴晓翔  朱瑞金 《广西医学》2013,(12):1670-1672
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HICH患者130例,其中A组68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B组62例行小骨开颅显微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残留血肿量、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的术后残留血肿量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A组血肿清除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A组死亡率为2.94%,B组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HICH均取得较好疗效,预后良好,临床可根据HICH患者的病情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赵迅  朗中兵 《重庆医学》2006,35(15):1386-1388
目的探讨氟胺酮与吗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ASAⅠ~Ⅱ级90例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与C3组,每组30例,均采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腰麻用药为0.5%重比重布比卡因10mg,然后硬膜外腔置管。A组于腰麻液中加入吗啡0.25mg,B组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2mg,C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2mg加氟胺酮1.2mg/kg。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BCS(bruggrmann comfortscale)舒适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与A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msay评分和BCS评分两组明显高于B组(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而A组与C组相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Ramsay评分和B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吗啡联用氯胺酮术后镇痛与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均有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长、术后镇静满意、患者感觉良好的优点,但硬膜外吗啡联用氯胺酮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蛛网膜下腔吗啡术后镇痛组,是一种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治疗枕部急性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效果。方法将20例颅脑外伤后枕部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分为A组及B组,各10例。A组采用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手术,B组采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未见手术区再发血肿及脑梗死,磁共振静脉显像检查示窦汇区静脉窦通畅。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4h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治疗枕部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高压氧综合疗法对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致残率的疗效。方法:7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高压氧治疗组(A组)37例,单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组(B组)35例。观察早期疗效及随访2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3.8%,显著高于于对照组的60%(P〈0.05)。2个月后随访A组日常生活独立完成率为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P〈0.05)。结论:尽早施行微创颅内血肿粉碎穿刺加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有效率,明显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4年9月~2012年10月经CT证实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且量在35~62 ml的患者170例,分别采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A组)60例、CT定向脑内血肿微创清除术(B组)72例、脑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C组)38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3个月内病死率及术后生活能力恢复程度(ADL)。结果:3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3个月内病死率及术后恢复能力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再出血率13.15%(5/38)明显低于B组34.72%(25/72)、(P<0.05),和A组相近15%(9/60)(P≧0.05),C组3个月内病死率5.26%(2/38)低于A组12.0%(5/60)和B组20.83%(15/72)(P<0.05);3个月后ADL1-3级患者C组81.58%(31/38)明显多于A组58.33%(35/60)和B组68.06%(49/72),(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患,采取微创+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患者2次出血率和病死率,提高术后ADL1-3级患者比例,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复合吗啡在开胸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I~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n=15);术前地基米松组(B组,n=15):术前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Omg;术后地塞米松组(C组,n=15):术后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0mg。3组患者术毕均硬膜外给予吗啡负荷剂量2.0mg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分别记录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小时时镇痛泵剩余药液量和PCEA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B和C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C组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术后48小时所剩余药液量显著少于B和C组(P〈0.05);A组镇痛期间PCEA按压次数显著多于B和C组(P〈0.05);B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吗啡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可以减少吗啡用量,而且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袁文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4,(7):176-176
目的探讨和研究改良血肿清除术在治疗脑出血患者上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病例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传统微创粉碎清除术,观察组36例患者则应用改良血肿清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死亡率进行对比,同时对生存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ADL量表的评分,并进行对比。结果从手术时间来看,对照组平均为(56.7±5.2)min,观察组则为(40.9±318)min,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从术后再出血率、死亡率对比上来看,两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ADL量表的评分对比来看,两组同样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手术风险的效果,同时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和术后再出血率,而近、远期疗效也与传统粉碎清除术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邓增赋 《中外医疗》2014,(33):15-16
目的:比较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应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应用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比较二者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6.22±8.20)min,长于对照组的(16.73±4.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85.49±7.03)%、住院时间(20.16±3.49)d,对照组为(56.31±5.79)%、(26.82±5.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NIHSS评分(11.46±3.53)分,对照组(11.52±3.6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4周观察组NIHSS评分(6.14±3.20)分、(3.42±1.92)分,对照组为(8.25±3.11)分、(5.30±2.75)分,二者NIHSS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价I级5例、II级8例、III级6例、IV级3例、V级2例和死亡1例,对照组ADL评价I级3例、II级5例、III级8例、IV级5例、V级3例和死亡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0%,与对照组的44.0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脑血肿患者微创手术治疗及康复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7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依据后期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29例)和非干预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治疗后干预组给予传统康复干预,非干预组给予临床上常规术后处理。分别比较患者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NSS)评分、Barthel(BI)指数评分,进行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NSS、BI评分有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比较,干预组优于非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SS:(35.32±10.43)分VS(23.24±12.34)分,t=5.253,P〈0.05;BI:(65.52±13.43)分VS(50.74±15.81)分,t=-5.871,P〈0.05]。结论:传统康复干预对小脑血肿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改善患者预后、后期功能恢复、生活自理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骨孔与双骨孔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国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CSDH患者96例,随机分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双骨孔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骨孔技术治疗。临床症状的比较采用Markwalder神经功能评分。观察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残余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①观察组血肿完全清除率[91.67%(44/48)]高于对照组[79.17%(38/48)],观察组病死率[0.00%(0/48)]及术后残余量[(18.9±4.6)mL]均低于对照组[4.16%(38/48)、(18.9±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Markwalder神经功能评分[(0.37±0.17)、(0.48±0.21)分]均低于治疗前[(1.45±0.23)、(1.48±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arkwalder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住院天数[(6.8±3.4)d]、并发症发生率[8.33%(4/48)]、复发率[4.16%(2/48)]均低于对照组[(10.5±3.9)d、25.00%(12/48)、16.67%(8/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骨孔技术治疗CSDH疗效显著,血肿清除率高,损伤小且并发症少,可作为外科治疗CSDH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YL-1型穿刺针结合颅内压检测治疗颅内血肿的效果及其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上海市崇明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YL-1型穿刺针结合颅内压检测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手动锥颅血肿碎吸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意识水平、瞳孔缩小时间、颅内血肿清除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11.58±3.12)分]及颅内血肿清除率[(91.74±5.1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3.49)分、(71.06±4.72)%],而瞳孔恢复时间[(58.02±9.58)h]则显著少于对照组[(66.47±10.4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3~6个月随访,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82.22% (37/45),重残率为17.78%(8/45),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62.22%(28/45),重残率为37.78% (17/4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L-1型穿刺针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颅内血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励式心理干预对不同麻醉方式的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抑郁及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10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行择期手术的患者240例,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腰硬麻组和全麻组,三组患者分别实行针对性的激励式心理干预,于心理干预前及患者人手术室后分别测定焦虑、抑郁情况及心率、血压,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局麻组SAS得分[(26.6±5.4)分]、SDS得分[(22.4±6.1)分]和收缩压[(123.3±5.1)mmHg]与干预前[(59.3±6.5)分、(45.6±3.2)分和(140.2±2.1)mmHg]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全麻组干预后SAS得分[(34.5±1.3)分]和SDS得分[(28.6±3.5)分]均高于局麻组和腰硬麻组[(25.8±2.2)、(21.3±3.8)分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方面,干预后三组心率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心率及收缩压局麻组与腰硬麻组、局麻组与全麻组以及腰硬麻组与全麻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励式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手术患者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在非全身麻醉患者中效果更加明显,能稳定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保证手术及麻醉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Leeds—Keio人工韧带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修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长海医院骨科关节病区就诊的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Leeds—Keio组和自体移植物组,于术前和术后3、6、9、12、15、18个月时进行Lysholm、Teng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结果①术前,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43.1±6.3)分比(42.8±7.1)分]、Teng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2.18±0.55)分比(2.21±0.49)分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9、0.982,P〉0.05);②术后两组患者Lysholm—Teng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eeds—Keio组:术后3个月起,Lyshohn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69.9±8.4)分比(43.1±63)分]、Teng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4.89±0.67)分比(2.18±0.55)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3、7.763,P〈0.05),且术后15个月时评分最高;④自体移植物组:术后6个月起,Lysholm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61.4±8.9)分比(42.8±7.1)分]、Teng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4.51±0.62)分比(2.21±0.49)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3、7.763,P〈0.05)。结论Leeds—Keio人工韧带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且在术后15个月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分析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应用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清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n=48),参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术式治疗;观察组接受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清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参照组总有效率为58.8%,而观察组总有效为91.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更少、症状改善时间更早、疗程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对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穿刺清除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较好地控制术中出血以及术后并发症,且症状改善较快、疗程更短,减少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5月广东省东莞市寮步医院感染性休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乳酸水平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并根据APACHEⅡ分值分为A组(<20分)、B组(20~<30分)、C组(≥30分);对比分析三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分别统计治疗后死亡(死亡组)与存活患者(存活组)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分值及血乳酸清除率,同时,对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分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5.3 ±2.6) mmol/L、(12.7±4.8)分]明显低于B组[(9.6±4.3)mmol/L、(33.8±7.4)分]、C组[(14.2 ±6.2)mmol/L、(62.3±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分值[(13.7 ±6.4)mmol/L、(53.8±12.6)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7.3±4.2)mmol/L、(28.7±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血乳酸清除率[(3.7±2.4)%]明显低于存活组[(14.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分值呈负相关(r=-0.732,P<0.05).结论 通过检测血乳酸,计算早期血乳酸清除率,结合APACHEⅡ分值情况,进而对感染性休克的病情程度作出较准确判断,以改善临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3年5月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就诊的颅内血肿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清除术组60例和保守治疗组63例,保守治疗组给予保守内科治疗方式,微创清除术组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创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肿部分清除,其中微创清除术组患者的血肿清除65%以上,所占比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好转(P<0.05),微创清除术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保守治疗组[(13.6±7.7)vs(19.9±7.6)]分(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按照疗效标准,微创清除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3.33%(50/60),也优于保守治疗组的61.90%(39/63)(P<0.01);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微创清除术组患者的预后有效率为86.67%,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临床疗效稳定,对于颅内的适度出血有很好的疗效,可以在有CT设备的基层医院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