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气管导管套囊充气与否对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套囊充气组(C组)和非充气组(N组),每组各10例.充分表面麻醉后经鼻置入螺纹钢丝气管导管,待闻及有气流声自导管尾部传出后,C组向气管导管套囊充气10~15 ml,N组不充气,置入纤维支气管镜寻找声门引导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和插管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完成气管插管,C组用时(4.9±2.3)min,N组用时(9.8±5.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清醒下气管导管套囊充气辅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更安全、简捷易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气管导管套囊充气与否对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套囊充气组(C组)和非充气组(N组),每组各10例。充分表面麻醉后经鼻置入螺纹钢丝气管导管,待闻及有气流声自导管尾部传出后,C组向气管导管套囊充气10~15ml,N组不充气,置人纤维支气管镜寻找声门引导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和插管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完成气管插管,C组用时(4.9±23)min,N组用时(9.8±5.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清醒下气管导管套囊充气辅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更安全、简捷易行。  相似文献   

3.
杨巧龙 《工企医刊》2009,22(6):25-27
目的:比较气管导管套囊的不同充气方法,得出理想的套囊充气方法。方法:连续观察60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3种不同的方法给套囊充气:指感法;最小封闭压力(MOP)法;套囊测压表法。然后分别比较不同方法的操作时间、气道漏气发生率及气囊压力。结果:套囊测压袁组套囊压力控制最理想(28.85±2.3)cm H2O,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套囊测压表法简便、有效、安全,应有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气管插管术(endotracheal intubation)是目前临床管理儿童呼吸道最可靠的技术,其中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管理,作为呼吸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引起临床麻醉科医师的足够重视,尤其在围术期全身麻醉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患儿中。气管导管套囊充气的目的,主要保证围术期及机械通气治疗患儿有效通气和密封气管,气管导管套囊充气不足,除引起患儿通气量下降外,还存在导致患儿误吸的风险;相反,过度充气,则可导致患儿气管黏膜缺血、坏死,严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目前,国内外推荐成年患者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为20~30 cmH2O(1 cmH2O=0.098 1 kPa),然而由于医学伦理学限制,涉及患儿生理、解剖等特殊性,多数对于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数据的研究结果,均来源于成年患者。笔者拟对患儿围术期带套囊与无套囊气管导管的应用、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技术、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套囊压力变化,对术后患儿呼吸道并发症影响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提高患儿临床麻醉及机械通气治疗质量提供客观证据。  相似文献   

5.
气管导管套囊注气量与气囊内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气管导管套囊的作用在于给套囊内注入一定量的气体 ,防止通气过程发生漏气和误吸。人们已经注意到气囊压力过高可阻断气管粘膜血流 ,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 ,对于充气的要求是既控制囊内压 <30mmHg,又能收到完全防漏气的效果。但不同管号的理想注气量为多少 ,未见报道。我们给不同管号气管导管套囊内注入不同的气量 ,进行测压 ,发现了一定规律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选用美国生产的Hudson牌导管 (管号ID3 0~8 0mm)进行测试。具体方法为 :⑴先将套囊注气口与三通开关相联 ,通过三通抽尽套囊内空气 ,然后将套囊与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抢救呼吸困难、呼吸骤停患者以及对各种大、中型手术麻醉时进行呼吸管理的一种新型气管导管。方法:气管导管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无毒透明塑胶类,在塑胶内加有韧性强的不锈钢细丝,细钢丝制作成间距规则的螺旋形。在气管导管进入患者气管内部分别设计有内、外两可膨胀性充气囊,可交替使用。结果:双气囊气管导管减少了对气管局部的压迫时间,气囊密封性强,避免了重新更换气管导管;防打折性好,导管前端注药实用性强。结论:该气管导管更加完善了临床呼吸管理手段,对减少呼吸管理并发症增加了新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7.
程振伦  华敬  王伟 《现代保健》2008,(35):54-55
目的 探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困难气管插管和急救中的可行性及通气情况。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C组(气管插管组)和E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后5min内插入气管导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并进行机械通气。13例急救复苏患者全部1次插入食管。结果 E组51例中43例均一次盲插入食管,其他7例通过调整头与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的位置后插入食管,1例插入气管。E组插入深度为(21.3±0.7)cm,食管套囊注气量为(12.8±1.9)ml,口咽腔套囊注气量为(85.8±14.8)ml。插管即刻和拔管即刻C组SBP、DBP、MAP、HR均高于E组,通气30min后E组PETCO,轻度升高。13例急救复苏中插入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均一次成功,但均因插入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前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适用于手术时间不超过2小时及其气道困难的全麻患者,对时间超过2小时或在通气中有严重缺氧表现时应及时改变通气方式。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为急救复苏简便易行的开放气道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气管插管患者的气道测温装置。方法在传统气管导管的套囊内装配温度传感探头,制作成可测温的气管导管,即使在套囊破裂的情况下温度传感探头也不会脱落至气道成为异物。在保证通气功能不受影响的同时,可以使用此装置连续监测气道温度。结果经过临床初步应用证实,可测温气管导管可以便捷、准确及稳定地监测气道温度。气道温度与食道温度呈高度正相关,可准确显示人体体温变化。结论该装置可用于临床科室需气管插管(如全身麻醉)患者的体温监测,提高了临床诊治的安全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次性引流袋在封堵气管导管中的应用;方法将使用一次性引流袋接头封堵气管导管与采用棉签、胶布、一次性注射器、自制软木塞等封堵气管导管进行比较,比较脱出率、感染率;结果使用一次性引流袋在封堵气管导管医护人员操作简便,脱出率减少,感染率降低,可防止跌落气管内导致窒息,明显优于传统封堵组;结论使用一次性引流袋接头对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导管进行封堵,明显优于传统封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气管插管时套囊充气堵塞的操作繁琐问题,我们自制了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堵塞针头,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介绍如下。制作材料与方法:18号粗针头1个,从针干中间部折断,将剩余部前端堵死,在中间部用牙科砂钻打一通气孔,套上气管导管套囊充气管备用。使用方法:气管插管后,用注射器向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与普通气管导管相比,观察超滑涂层气管导管是否减轻全麻插管刺激及改善操作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月全麻插管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超滑气管导管组(观察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记录插管时间和插管阻力评价;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T6)SBP、DBP、MAP和HR;记录拔管后和术后24h出现咽痛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T3、T6时对照组SBP、DBP和MAP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T2、T3、T4时对照组HR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咽痛发生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滑气管导管在非困难气道使用时有益于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缩短插管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咽痛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气管插管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求机械通气气管导管理想气囊压力的管理方法。方法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注气测量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并统计分析。结果实际测得的气囊压力范围为10~42cmH2O,与指南推荐气囊压力25~30cmH2O差异较大。结论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个体化测量气囊压力并定时校正,可有效预防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3种气管导管在五官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择期五官科手术63例,随机分为3组,异型气管导管组(A组,n=25);钢丝气管导管组(B组,n=17);普通气管导管组(C组,n=21)。观察插管前后及术中病人的MBP、HR、SpO2。结果三组之间插管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术中B组出现2例因导管滑入主支气管引起SpO2下降;C组出现1例因导管打折致SpO2急剧下降,需紧急更换异型气管导管。结论与普通气管导管和带钢丝气管导管相比,异型气管导管具有特定的弯曲度,容易固定且价格低廉,在五官科手术中的应用比较完全、实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对照组32例采用普通气管套管护理。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8.75%,住院时间为(20.5±5.8)d,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15.6±6.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28.4±7.9)d、(19.2±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郑坤 《药物与人》2014,(7):177-177
喉痉挛(laryngospasm)指喉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收缩,使声带内收,声门部分或完全关闭而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完全性的呼吸道梗阻,本文遇到一例曾两次拔管后出现严重喉痉挛、声门闭合、接近心跳骤停意外,第三次成功拔管患者,现将救治经过与体会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刘XX,男,60岁,汉族,以"咳嗽,咳痰三年伴呼吸困难一年,加重三天"为主诉于2014年4月9日入ICU,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酸碱平衡紊乱,入院时血气分析PH7.31PC0275 mmHg PO245 mmHg HC03-37.8mmol/L,给予抗炎、平喘、呼吸兴奋剂治疗,于4月14日患者呼吸困难加重给予评吸兴奋剂治疗效果不佳,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曾两次拔出气管插管后出现严重喉痉挛,复插管。于4月24日第三次拔出气管插管,25日转至呼吸内科病房。  相似文献   

16.
利用Hall传感器设计了一个气管导管位置检测仪来快速检测气管导管的位置.气管插管时,Hall传感器探头固定在病人颈部皮肤上,顶端带有小磁铁的管芯随气管导管一起进入气管中,根据检测到的磁场强度的大小,测量出探头与磁铁间的距离,从而判断出气管导管的位置.经临床测试,该检测仪性能可靠,测量准确,可以用于教学及临床气管插管时气管导管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单腔气管导管用于儿童单肺通气(OLV)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4例行胸科手术患儿,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将单腔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φ:2.8mm)引导下置入健侧主支气管,并经听诊后确定封堵效果。观察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5mim后(T2),单肺通气结束前(T3),单肺通气结束后(T4)的心率HR、血压BP、Sp O2、动脉血气分析、气道压力(PAW)变化。结果:左侧单肺通气5例,右侧单肺通气9例,单肺通气时间40~210mim。全组病例Pa O2:T2较T1明显下降(204±102.2),T3持续小幅下降(202.9±112.3);T4基本恢复至单肺通气前水平(393.6±88.3)。Pa CO2:T2上升(36±4.8),T3持续升高(39.6±5.2),T4降至术前水平(36±5.1);PAW:T2升高(22±2.9),T3维持较高水平(21.4±2.3),T4恢复术前水平(17.9±1.9)。全组病例p H值各时间点数据无明显变化。结论:单腔气管导管能够安全的用于儿童的单肺通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醇对透明PVC气管内套管的消毒效果,以及乙醇最佳更换时间。方法第一阶段:选择2011年4-7月使用透明PVC气管内套管的患者58例,对不同时间段(乙醇新开启时及开启后12、24、48、72 h)浸泡消毒透明PVC气管内套管的乙醇浓度及含菌量进行检测(乙醇连续使用72 h)。第二阶段:选择2011年7-11月使用透明PVC气管内套管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新流程:浸泡罐和乙醇每48 h更换1次)和对照组(原流程:浸泡罐和乙醇每24 h更换1次),比较两组1个月内的更换频次、人力、费用及感染发生率。结果乙醇新开启时的浓度与开启后12、24、48 h的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启后72 h,乙醇浓度显著低于新开启时[(71.82±0.77)% vs (72.98±0.83)%](t=17.60,P<0.05)。不同时间段乙醇消毒效果均符合标准。实验组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56.70±9.30)元 vs (178.20±4.70)元],人力亦显著低于对照组[(37.20±5.80)人次/月vs (120.30±6.70)人次/月] (均P<0.05);感染发生率,实验组(13.04%)与对照组(17.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P>0.05)。结论乙醇浸泡消毒透明PVC气管内套管是一种保证效果、成本低、操作简便、安全的消毒方法。在临床,乙醇罐密闭情况良好且开启频次低的情况下,可持续使用48 h后更换。  相似文献   

19.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判断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大小是否合适。方法对60例经口气管插管和4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测量。结果实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明显高于推荐的理想压力值(P<0.01);实际的注入气体量明显高于理想压力所需要的注入气体量(P<0.01)。结论应对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监测和调整,以减少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