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已成共识,而其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了,综述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影响,归纳其可能的作用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01/2005-10期间与脑梗死或脑缺血、康复训练和大鼠相关文献,检索词:“cerebralischemiaorcere-bralinfarction,rehabilitationtrainingorphysicaltraining,rat”,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0-01/2005-10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脑梗死,康复训练,大鼠”。资料选择:纳入标准: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包含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与功能恢复影响的基础研究文章,排除标准:筛除综述类及与临床研究的文章。资料提炼:选出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或脑缺血大鼠为研究对象的文章65篇,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中17篇与综述内容关系密切,17篇论著中包含:关于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可塑性的影响8篇;关于神经功能的重组和提高3篇;相关蛋白质和基因组学的作用及其机制6篇。因论述侧重点及内容相似等原因排除48篇。资料综合:①脑梗死后的康复训练可使与梗死脑组织毗邻的脑区发生适应性可塑性改变,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星形胶质细胞增多,突触数目增加,传导功能增强,结构更精细。②康复训练有利于脑梗死体积的缩小,改善对侧大脑和梗死区周围的血液供应。③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脑梗死鼠肢体运动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④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多种神经保护性因子的表达,使组织修复、神经细胞及其突触再生的标志性因子表达上调。这些蛋白质因子表达上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康复训练可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也揭示了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结论:康复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后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恢复,使梗死灶体积缩小,增强健存脑组织的突触可塑性,提高脑组织内保护性蛋白因子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 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对大脑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45只SD大鼠制作脑梗死模型;24h后随机分3组;康复组、制动组,自由组;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自由活动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3组在24h、1周,2周,3周,4周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观察其恢复状况。结果 康复组在各项功能评估中均优于制动组和自由组,自由组较制动组也有恢复。结论 康复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3.
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6/2003—06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5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分别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平衡功能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无显著差异。经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但康复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lt;0.05);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8.10&;#177;3,65和12.36&;#177;4.13)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21.03&;#177;5.04和20.88&;#177;5.71,P&;lt;0.01),康复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省交通医院收治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I-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d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及脑内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和康复组3组(n=10),造模组和康复组大鼠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栓塞。②康复组大鼠每天置于滚筒式网状训练器内进行转动训练。平衡木上行走训练,转棒上转动训练及网屏抓握训练,共40min;其他两组大鼠不干预。③各组大鼠在术后24h、3,7d分别以Bederson评分评估神经功能(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平衡木(0-5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转棒(0~3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网屏测评(0~3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评估其运动功能,并于术后7d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内的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目。 结果:经补充后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造模组和康复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②平衡木、转棒和网屏测评结果:术后3,7d造模组和康复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康复组术后3d平衡木测试、术后7d所有测试得分均低于造模组(P〈0.05或0.01)。③无论脑皮质还是海马,康复组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造模组(P〈0.01)。 结论: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患肢肌力,并能诱导缺血周边区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早期康复组,50例脑卒中后2~4周为晚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h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1,3月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1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提高,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结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将11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为康复组59例(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和对照组56例(常规治疗),于入院、出院和出院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以Barthel指数和简化Fugl-Meyer积分法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的功能均有改善,但康复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3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将6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与对照组。用简式Fugl-Meyer法和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各测定一次。出院时两组患者功能均有提高,但康复组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国内,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利于患者肢体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ADL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2002-09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康复组25例,对照组25例。干预:干预者:丁宇,陈贞芳,郑绘春,刘晓铃,陈康宁。具体方法: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系统化康复护理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评估(FMA)及Banhel指数分别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FMA评分。②ADL评分。③MMSE评分。结果:经6周系统化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上、下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上肢35.82&;#177;10.28,下肢22.89&;#177;6.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20.13&;#177;6.63,下肢16.52&;#177;4.10。t=6.413.4.233,P&;lt;0.01);与对照组(28.12&;#177;14.65)比较,康复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2.70&;#177;18.28)增高显著(t=5.246,P&;lt;0.01);康复组认知功能评分(16.70&;#177;8.28)与对照组(13.83&;#177;7.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康复组定向力及记忆力(8.69&;#177;3.31)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5.32&;#177;3.10,t=3.716,P&;lt;0.01)。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10.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大脑皮质突触膜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大脑皮质中突触膜糖蛋白 (synaptophysin ,p38)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脑梗死 2 4h后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制动组 ,康复训练组每天进行水迷宫、转棒、滚笼训练 ,制动组网状笼内固定。在 2 4h和 1、2、3、4周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脑皮质p38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鼠大脑皮质中可见到点状的p38免疫阳性物质 ,梗死后 2 4h及第 1周时在梗死灶周围皮质及对侧相应皮质中免疫阳性产物的灰度值无明显变化 ,2、3、4周时 ,梗死大鼠较正常大鼠灰度值明显增加 ;康复训练组与制动组比较 ,第 3、4周时前者的增加更为明显。结论 脑损伤后神经组织中存在突触发生 ,并且康复训练可促进这种过程。  相似文献   

11.
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机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康复训练对相关生化化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影响。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 2000-01/2005-12与脑梗死或脑缺血、康复训练和大鼠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cerebral ischemia or cerebral infarction,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r physical training,rat”,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0-01/2005-12与脑梗死或脑缺血、康复训练和大鼠相关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脑梗死,康复训练,大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包含研究目的的基础研究文章,筛除综述类及与目的无关的文章。资料提炼:选出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或脑缺血大鼠为研究对象的文章60篇。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中18篇与本文综述内容关系密切。资料综合:内源性脑保护因子fos即刻早期基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热休克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一氧化氮合酶、增殖细胞核抗原、S-100蛋白、巢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管蛋白表达与康复训练效果有关。结论:康复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后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恢复,使梗死灶体积缩小,提高脑组织内保护性蛋白因子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大黄素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炎症损伤和神经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清洁级SD大鼠96只,雌雄各半,鼠龄2~3月,体重200~260 g,由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大黄素+康复训练组,每组各24只。对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大黄素+康复训练组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的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颈部血管暴露处理。其中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进行常规饲养,康复训练组进行转棒训练、网屏训练、跑台训练等训练,大黄素+康复训练组在康复训练组的基础上,联用大黄素进行治疗。在术后第21天,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细胞色素C(CytC)、Bax、Caspas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等指标含量;比较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比较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中NF-κB p65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经干预后,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大黄素+康复训练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随时间延长有所降低,其中模型组的变化最小;与模型组比较,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影响。方法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A组 )、造模组 (B组 )和康复组 (C组 ) ,采用血管内栓线法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 ,术后 2 4h、3d、7d分别进行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及体感诱发电位 (SEP)潜伏期测定。结果B、C组大鼠的Bederson评分各时间点均与A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时间延长 ,A组大鼠的各项指标很快恢复 ,与B、C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组大鼠的平衡木评分在术后 3d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 7d ,除Bederson评分外 ,C组大鼠的各项指标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或P <0 .0 5 ) ;B、C组大鼠术后即刻SEP潜伏期与A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术后 7d ,C组大鼠SEP潜伏期的改善程度与术后即刻相比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大鼠的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 ,并能通过调整脑梗死大鼠皮层SEP潜伏期使缺血损伤的脑细胞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4.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中枢神经系统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康复训练对脑硬死大鼠中枢神经系统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60只SD大鼠制作脑梗死模型;1d后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制动组;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训练,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各组在1、7、14、21、28d检测Fos表达。结果 康复组和组大鼠大脑皮质、丘脑、下丘脑、基底节、网状结构及脊髓后角均出现Fos阳性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康复训练可激活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和对侧相应皮质神经元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tubulin)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采用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康复组和造模对照组,每组20只。康复组大鼠每天进行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时间1h;造模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饲养,不予以康复训练。每组分别于造模后3,7,14和21d4个时间点处死5只大鼠,并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tubulin的表达。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2组tubulin阳性细胞于脑缺血3d后即已出现,7~21d有大量表达,14d达高峰;康复组于脑缺血7d和21d,tubulin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造模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表达较高水平的tubul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皮质梗死边缘区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运动训练组(n=15)、对照组(n=15)和假手术组(n=9).运动训练组大鼠从术后1d开始每天予以跑笼运动训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置于普通笼内饲养,不予以任何针对性训练.3组大鼠在造模术后1d、8d和15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MSS),并采用Ki67免疫荧光、TUNEL法分别观察脑皮质梗死边缘区细胞增殖、凋亡,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Bcl-2与Bax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在造模术后8d和15d,训练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mNS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训练组大鼠脑皮质梗死边缘区Ki67阳性细胞增加,且以造模术后8d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造模术后8d和15d,训练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训练组梗死边缘区Bcl-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Bax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运动训练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皮质梗死边缘区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脑源性营养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为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Wistar大鼠采用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康复组、造模对照组,康复组每天进行1h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造模对照组不予以康复训练。每组随机分为3,7,14,21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5只大鼠,分别于相应天数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BDNF的表达。结果:脑梗死后3,7,14d康复训练组大鼠脑梗死灶周围BDNF表达分别为(43.00±3.85),(64.29±4.34),(40.40±1.50)个/视野,较造模对照组犤(22.10±2.60),(30.80±1.65),(20.99±1.83)个/视野犦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脑梗死后3d梗死灶周围BDNF表达即已增加,7d达到高峰,14d有所回落,至第21天康复训练组犤(33.10±3.06)个/视野犦与造模对照组犤(31.40±1.38)个/视野犦之间已无明显差异。结论:康复训练可诱导脑梗死灶周围BDNF的表达,通过其稳定细胞内环境以及促进树突中的某种蛋白合成,引起突触重塑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脑心通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脑水肿及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河北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50只,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造模手术完毕后,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脑心通大剂量(4g/kg)组、中剂量(2g/kg)组、小剂量(1g/kg)组、生理盐水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为4k造模组),各组又分为6,24,48,72h,7d5个亚组,每亚组均为6只大鼠。脑心通各剂量组均为灌胃给药,生理盐水组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相应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后处死动物快速取脑,应用干-湿重法观察脑含水量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梗死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组织中NF-κB表达。结果:150只大鼠经补充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大鼠手术对侧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瘫痪,术后48和72h时神经功能缺损最为明显,7d时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②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在脑梗死后6h局部可见少量散在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后48h,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并持续到7d。③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各组NF-κB阳性细胞表达在各时间段均增加,梗死后6h开始增多,48h达高峰。脑心通大剂量组术后24,48h脑组织中NF-κB阳性细胞[(13.8±2.49)个,(21.0±3.16)个],比脑心通中剂量组[(21.0±3.54)个,(29.2±3.11)个]、脑心通小剂量组[(21.0±3.99),(31.2±2.59)个]和生理盐水组减少[(21.4±3.97)个,(33.8±1.30)]个表达明显(P<0.05)]。④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各组脑组织含水量在各时间段均增加。术后24,48h脑含水量脑心通大剂量组[(78.95±1.36)%,(79.44±1.01)%]与脑心通中剂量组[(79.03±0.87)%,(80.46±1.54)%],明显低于同期的脑心通小剂量组[(79.21±0.68)%,(82.02±1.76)%]和生理盐水组[(79.30±1.11)%,(82.68±0.91)%P<0.05]。结论:脑心通干预可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NF-κB的表达,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元,其功能改善程度与脑心通剂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皮质S-100、GFAP和Nesti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脑梗死大鼠皮质S-100、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制作脑梗死模型;24h后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制动组;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另设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各组在24h和1,2,3,4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质中S-100、GFAP和Nestin表达。结果:康复组和制动组大鼠皮质梗死灶周围出现S-100、GFAP和Nestin阳性染色细胞,随时间延长反应增强,康复组反应明显较制动组强。结论:康复功能训练可激活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改善神经元的内环境,保护神经元,促进其修复,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