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内耳免疫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凋亡活性与FasL表达相关性。方法16只雌性白色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只。所有动物均先以钥孔虫戚血蓝蛋白全身免疫。然后,实验组再以相同抗原进行单侧内耳局部免疫,对照组则于单侧内耳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3天后处死动物,取内耳免疫侧(或对照注射侧)耳蜗制备石蜡切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内耳细胞凋亡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耳FasL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动物内耳Cord器毛细胞、血管纹的缘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存在阳性着色的凋亡细胞,对照组豚鼠内耳则否。实验组动物内耳Corti、蜗管侧壁、螺旋神经节细胞FasL表达阳性。对照组则为阴性。结论 内耳免疫反应可诱导局部细胞凋亡活性增高,FasL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细胞凋亡对细胞的增殖,器官的发生和功能维持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也是内耳感觉上皮毛细胞的一种重要的损伤方式,并可能与感觉上皮细胞的增殖过程有关,本综述了内耳感觉上皮毛细胞损伤方式和毛细胞的凋亡,探讨内耳毛细胞的损伤方式与感觉上皮修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在内耳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钥孔血蓝蛋白激发已全身致敏的26只大鼠内耳,诱发其内耳免疫反应,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耳的ICAM1的表达。结果内耳激发后6小时,螺旋轴静脉及其回流小静脉即有ICAM1表达,12小时内淋巴囊及其囊周区出现ICAM1表达,在24~48小时内耳各部位ICAM1表达达最高峰。72小时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到内耳的各个部位。随后ICAM1表达逐渐减弱,28天完全消失。结论内耳免疫反应时,ICAM1在炎性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内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ICAM1表达的细胞因子也可能还来自内淋巴囊以外的其他细胞。  相似文献   

4.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免疫反应中,表达于各种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及表皮细胞,在诱导免疫活性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并向炎症组织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内耳免疫反应早期,ICAM-1表达于内耳螺旋轴静脉及其回流小静脉,内淋巴囊及其囊周组织,螺旋韧带等,随之出现免疫细胞在内耳的聚积,并导致损害引起内耳病变,因此推测,阻断ICAM-1受体在内耳的表达,将阻止炎性细胞的浸润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浆膜蛋白RTN1和RTN4基因在小鼠内耳的表达。方法 采用5只成年小鼠内耳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后获得小鼠内耳细胞cDNA,根据RTN1和RTN4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PCR产物分析和DNA测序确定RTN1和RTN4是否在小鼠内耳细胞表达。结果 采用小鼠内耳组织总RNA,RT—PCR扩增出RTN1和RTN4基因部分编码区,扩增产物测序证实小鼠内耳中有RTN1和RTN4基因的表达。结论 RTN1和RTN4基因在内耳有表达,为RTN1和RTN4与连接蛋白26(connexin26)蛋白的互作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浆膜蛋白RTN1和RTN4可能与连接蛋白26在听觉生理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活性氧与内耳毛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转导及基因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内耳疾病中均可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毛细胞凋亡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的表达调控,而活性氧也在耳蜗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活性氧与内耳组织损伤、内耳细胞凋亡及其相关信号转导和基因调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豚鼠内耳Na,K-ATP酶α亚基异构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豚鼠内耳组织中Na,K-ATP酶α亚基三种异构体αl、α2、α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小鼠抗大鼠Na,K-ATP酶α亚基异构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豚鼠耳蜗、半规管、椭圆囊及球囊组织中Na,K—ATP酶α亚基三种异构体的表达模式。结果 αl亚基异构体广泛分布于内耳组织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上皮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中,α2和α3亚基异构体则主要分布于螺旋神经节细胞、Corti器及血管纹。结论 Na,K—ATP酶亚基异构体在内耳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表明不同的内耳细胞转运Na^ 和K^ 的能力不同,它们共同作用参与保持内耳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α4-整合素(α4-Integrin)在内耳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钥孔戚血蓝蛋白激发已两次全身致敏的大鼠内耳,诱发其内耳免疫反应,制造迷路炎模型,然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内耳VCAM-1和α4-Intergrin分别在内耳中的表达。结果 内耳激发后24小时,螺旋轴静脉(spiral modiolar vein,SMVs)及其回流小静脉(collecting venules,CVs)可见有VCAM-1表达,48小时达最高峰,维持此水平1周,然后下降。α4-Intergrin在致敏后24小时即可表达于浸润于SMV8和CVs及蜗神经周围的白细胞,铝小时达高峰,然后迅速下降。结论 内耳免疫反应时VCAM-1、α4-Intergrin在炎性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内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耳聋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顽疾之一,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各种疾病、噪声、药物等所致感音性耳聋。其实质均在于内耳毛细胞的变性和坏死。鱼类和两栖动物内耳毛细胞因噪声、外伤等因素损伤丢失后,在听觉和前庭器官能自发生成新的毛细胞,从结构和功能上修复受损的感觉上皮。Stone等研究听觉受损的鸟类发现。这些再生的毛细胞可能来源于邻近支持细胞的再生性增殖与分化。通常认为,哺乳动物出生后内耳毛细胞失去再生能力。由毛细胞丢失引发的耳聋是不可治愈的。但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外伤和药物作用导致听觉受损可引发哺乳动物内耳前庭器官恢复一定的再生能力嘲。这种再生毛细胞可能有以下几种来源:(1)受损或损伤区周围的支持细胞向毛细胞转化;(2)一些感觉上皮细胞的再分裂;(3)听觉上皮以外的某种干细胞(stemcells)激活,增殖并分化为毛细胞。上述因素中。一般认为支持细胞是新生毛细胞的前体细胞。支持细胞向新生毛细胞转化并替代坏死毛细胞是毛细胞损伤修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内耳免疫反应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耳免疫反应过程是否引起细胞凋亡以及Fas和FasL、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雌性白色豚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以钥孔蛾血蓝蛋白全身免疫后,实验组以相同抗原进行内耳免疫,对照组内耳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在内耳免疫7d后处死动物,取内耳免疫侧耳蜗做石蜡切片。通过电镜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内耳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内耳Fas和FasL以及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术后7d内耳外毛细胞、血管纹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都出现了凋亡细胞的特征性改变,而对照组未发现具有上述特征的细胞。实验组内耳Corti器毛细胞,血管纹的缘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存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TUNEL染色阳性细胞具有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对照组内耳的任何结构中都没发现TUNEL染色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和螺旋韧带Fas和FasL蛋白表达阳性,而对照组只有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血管纹有较弱的Fas蛋白表达,FasL蛋白表达阴性。实验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侧壁Bcl-2蛋白表达阴性,对照组的Corti器、侧壁和螺旋神经节细胞Bcl-2蛋白表达阳性。实验组Corti器、侧壁和螺旋神经节细胞Bax蛋白表达阳性,对照组只有螺旋神经节细胞Bax蛋白表达弱阳性,Corti器、侧壁表达阴性。结论内耳免疫反应可诱导细胞凋亡发生,Fas-FasL是此过程的信号转导途径之一,Bcl-2和Bax蛋白在其中起了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常内耳分布多种免疫球蛋白和免疫活性细胞。中耳变化可影响内耳免疫环境。内耳能有效地加工处理抗原,并产生抗体,引起局部和全身免疫应答。内淋巴囊是内耳免疫的关键部位。内耳免疫应答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淋巴因子参与,可对内耳功能起保护或损害作用。本文并讨论了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可能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多种细胞的促分裂剂,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bFGF对耳毒性药物或噪声引起的耳蜗毛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内耳损伤神经元的修复。本就bFGF的生化特性及作用机制,在内耳中的分布,以及在内耳发育、毛细胞再生等方面的作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ar communication,GJIC)是细胞间进行直接信息物质交换的通道,它在组织的生长发育、维持细胞间的协调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内耳组织中的细胞缝隙连接系统被认为是听觉功能正常发育和维持的重要结构之一,形成这种连接的离子通道的膜蛋白称为Connexin(Cx)。已发现在内耳表达的连接蛋白有Cx26、Cx29、Cx30、Cx31、Cx32、Cx43和Cx45。不同的连接蛋白在内耳发育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布及表达特征,本文将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探究这两种体外诱导分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首先,利用细胞单层贴壁两步诱导法将三株i PS细胞(野生株、MYO7A缺陷株、MYO7A校正株)向内耳祖细胞及内耳毛细胞诱导分化,探究i PSCs定向分化内耳毛细胞的过程中是否有支持细胞的产生;其次,通过细胞免疫化学的方法探究体外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上皮样内耳祖细胞以圆窗膜穿刺的方法移植到白化荣昌猪的内耳中观察分析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分化以及在体内形成的联系。结果三株i PS细胞诱导分化为内耳毛细胞的过程中均有一部分细胞分化为支持细胞;对分化细胞进行E-cadherin、N-cadherin和ZO-1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cadherin、N-cadherin和ZO-1在支持细胞-支持细胞连接和支持细胞-毛细胞连接间都有表达;移植4周后,耳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三株不同来源的移植细胞均有少量细胞成功迁移到了毛细胞受损部位—柯底氏器,并表达毛细胞标志性蛋白MYO7A。移植细胞之间以及移植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有E-cadherin、N-cadherin和ZO-1的表达。结论 i PSCs诱导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在体内、外均能形成钙粘连接和紧密连接。这些研究结果对毛细胞取代法治疗耳聋策略的完善与发展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鸡内耳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透明细胞在内耳听觉生理中的作用,应用透射电镜对鸡内耳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位于基底膜上,基底乳头下缘的这种单层上皮细胞具有较特殊的超微结构,其内淋巴面分布着散在短微绒毛,胞浆中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游离和多聚核糖体,高尔基器位于核上区,多数细胞的底部有细丝状纤维分布,相邻的细胞间借助细胞连接复合体连接,传出神经末梢穿梭于透明细胞之间,由此推测透明细胞可能具有调节基底膜张  相似文献   

16.
书讯     
由丁大连,亓卫东,曲雁,Richard Salvi共同编写的“内耳科学“将于2008年年底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书中内容以内耳研究为中心融会贯通了多种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些学科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物理学、心理学、药理学、毒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书中内容包括内耳形态学、内耳病理学、内耳组织体外培养方法、内耳胚胎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凋亡及其相关基因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近交系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免疫7、14、21、28d组,每组16只。提取豚鼠内耳膜迷路组织为抗原,与等量完令弗氏佐剂,百日咳杆菌一次免疫实验组动物,制备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labing,TUNEL)检测内耳中的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Fas、FasL及bcl-2在内耳的表达。结果正常小鼠内耳组织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极为少见,偶尔在Corti器或球囊斑的支持细胞发现。免疫7d后,内毛细胞和少量的血管纹边缘细胞TUNEL染色阳性,14d后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数量及种类显著增加,但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与前庭神经节细胞免疫前后均未见凋亡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小鼠内耳中Fas表达广泛,FasL存部分螺旋神经节细胞与前庭神经节细胞表达,bcl-2仅在螺旋神经节细胞、前庭神经节细胞有较强表达。免疫后FasL在各种组织均有较强表达,bcl一2在外毛细胞出现表达,在耳蜗神经无细胞的表达增加。RT—PCR检测正常小鼠内耳组织的Fas mRNA、FasL mRNA、bcl-2mRNA均为阳性,FasL mRNA低水平表达,免疫后升高,在2周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bcl-2 mRNA在免疫后进行性升高。结论Fas/FasL信号系统介导的凋亡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bcl-2对内耳中Fas/FasL介导的凋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许多内耳病与耳蜗微循环障碍有关,如何有效的改善内耳血供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内皮舒张因子是强力舒血管因子,具有抗血小板和细胞粘附,聚集等作用,自1987年发现以来,在治疗心血管病及基础研究中有很大的突破,现在该因子的作用及应用作一综述,并阐述在内耳微循环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电生理实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aglion cell,SGC),可将毛细胞的信号传向听觉中枢,在听觉信息的传导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应用全细胞记录膜片钳技术,证实了SGC细胞膜上可表达多种离子通道,如电压门控离子通道,ATP控制的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受体介导的离子通道等,而各种病理状态下的SGC均伴有某些特定离子通道的电变化。对这些电变化的研究,将为我们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诊断和治疗许多由内耳疾病所导致的耳聋和听力障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一种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动物模型,其具有可重复性高,适于进行深入免疫学分析的特点。方法提取豚鼠内耳膜迷路组织为抗原,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百日咳杆菌一次免疫C57BL/6小鼠。检测反应阈、血清免疫学、内耳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改变。结果免疫后小鼠听性脑干反应阈显著提高,内耳中出现显著的炎性细胞浸润、内淋巴积水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数量减少等形态学改变,血清中可检测到抗内耳自身抗体,鼓阶内浸润细胞中的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结论应用这种方法在C57BL/6小鼠可成功建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