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昼夜节律和脉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4例,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6例。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为颈动脉增厚;同时观察斑块形态和性质,进行斑块分级。使用动态血压仪监测24 h血压,分为日间(6∶00—21∶00)、夜间(21∶00—6∶00)两个时间段,记录日间和夜间的平均血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脉压,分为≤60 mmHg、61~89 mmHg、≥90 mmHg 3个等级;分析相关性。结果 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45例(80.36%),非杓型组54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51例(94.4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驻军部队军人在急性睡眠剥夺后动态血压各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驻军某部队成建制60例健康军人进行研究,采用24h整夜完全睡眠剥夺方法,在睡眠剥夺过程中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血压各指标.结果 睡眠剥夺后,(1)夜间血压负荷增高,夜间收缩压负荷为(55.3±37.0)%,夜间舒张压负荷为(26.5±28.8)%.(2)血压、心率昼夜节律消失,24h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0.5±4.8)%,24 h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3.8±7.4)%,血压呈非杓型;夜间/日间心率下降率为4%,为非杓型心率.(3)日间平均心率与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呈正相关(r=0.269,P<0.05);夜间平均心率与夜间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r=0.338,P<0.01).(4)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 24h完全性睡眠剥夺可导致健康成年男性夜间血压负荷增重,昼夜节律频率变化的消失,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震荡(HRT)的特点,评估HRT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再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为3个亚组:杓型组17例,非杓型组22例,反杓型组19例,选择体检健康者1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分析TO、TS与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T0(%)[-7.1~6.8(-0.3)]>对照组[-5.8~-0.1(-1.9)](P<0.01),TS(ms)(7.53±4.05)<对照组(10.01±3.72)(P<0.05);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TO[分别为-6.7~6.5(-0.3),-7.1~6.8(0.5)]>对照组[-5.8~-0.1(-1.9)](P<0.05),非杓型组TS(6.79±2.99)<对照组(10.01±3.72)(P<0.05),反杓型组TS(6.51±3.71)<对照组(10.01±3.72)(P<0.01);TO与总体标准差(SDNN)呈负相关(P<0.05);TO与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TS与SDNN、SDANN无相关性(P>0.05);TO、TS与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HRT指标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HRT明显减弱.提示HRT在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下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血压控制良好(24h平均收缩压<130mmHg,24h平均舒张压<80mmHg)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5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n=50)、非杓型组(n=61)和反杓型组(n=64)。统计血压、心律失常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3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反杓型组、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反杓型组降低较非杓型组更显著(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反杓型组短阵房速检出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患者频发室早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 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变化主要为夜间血压水平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更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房容积(LAV)和左室容积(LVV)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将12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年龄、性别匹配的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A组),≥10%为杓型组(B组)。受试者给予24h动态血压监测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房容积和左室容积的改变。结果 (1)A组24h收缩压均值和舒张压均值、白天收缩压均值和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和舒张压均值水平高于B组(均P﹤0.05)。(2)A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较B组增大(均P﹤0.05),但LAV、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更易导致左心室容积增大。  相似文献   

6.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动态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动态血压的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美国Spacelabs90207型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50例OSAHS患者24 h动态血压,并与健康体检者157例比较.结果 OSAHS患者夜间血压较自昼血压下降不明显(P>0.05),血压呈非杓型改变者39例(78.0%),杓型改变者11例(22.0%).在OSAHS患者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例,占42.0%.在健康体检者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占12.7%.OSAHS患者24 h动态血压整体血压水平、白昼血压水平及夜间血压水平均较健康体检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OSAHS患者24 h动态血压整体水平较正常为高,夜间增高更明显,昼夜节律消失.OSAHS是高血压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将我院接诊的慢性肾衰竭并发高血压非透析患者75例作为对象,均实施24h动态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曲线将他们分为杓型高血压组(n=40)与非杓型高血压组(n=35),比较两组患者日间、夜间血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杓型高血压组患者在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动脉压上与非杓型高血压组比较有一定差异,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夜间夜间前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杓型高血压呈现昼高夜低节律特点,而非杓型高血压则呈现昼低夜高现象,掌握这种规律变化,实现24h平稳降压,对于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监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分析其对临床老年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的应用价值。  方法  监测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519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按照60岁为分界点,分成≥ 60岁老年组264例, < 60岁中青年对照组255例,对血压、血压昼夜节律、脉压、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值、平均心率、晨峰血压等系列指标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老年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为76.5%,与对照组比较,舒张压、舒张压负荷值、脉压、24 h平均心率、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晨峰舒张压等指标两组间均有差异(均有P < 0.05),且老年组中不同血压节律类型的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夜间脉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等指标均有差异(均有P < 0.05)。  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对老年高血压人群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颖  韩素霞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200-2202
目的探讨早晨或夜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2级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晨服药组(A组)和晚间服药组(B组)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 (1)两组患者的诊室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之间诊室血压下降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早晨服药和晚间服药均能降低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晚间服药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和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明显低于早晨服药组患者(P〈0.05)。结论早晨或晚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均能有效降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晚间服药组患者能更有效的降低夜间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 按Mogensen分期将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分为四组:正常白蛋白尿组(24h尿白蛋白< 30 mg,50例)、MAU组(24h尿白蛋白30~300 mg,33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4h尿白蛋白>300 mg,23例)及肾功能不全组[24h尿白蛋白>300 mg且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30例].观察四组患者24h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平滑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动态血压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24h尿白蛋白增加,24h、白昼及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逐渐升高[收缩压分别为从(124.9±15.1) mmHg(1 mm Hg=0.133 kPa)到(147.2±13.4) mm Hg,从(127.2±13.9) mm Hg到(149.1±13.6) mm Hg,从(124.2±16.4) mm Hg到(144.2±16.2) mm Hg;舒张压分别为从(67.1±9.0) mm Hg到(82.8±8.9) mm Hg,从(69.1±8.9) mm Hg到(84.9±8.8) mm Hg,从(64.9±9.4) mm Hg到(81.4±8.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收缩压标准差从(9.4±2.1) mm Hg上升到(12.0±5.0)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h尿白蛋白与白昼、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24h收缩压标准差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平滑指数、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且血压变异性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监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临床意义。方法 4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49例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作为观察组。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监测记录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压(MBP)。结果观察组患者收缩压24h平均值、白天平均值及夜晚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24h平均值、白天平均值和夜晚平均值相近且两组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变小或消失;对照组患者昼夜节律正常。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征为单纯收缩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另选取无缺血性脑卒中的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各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值,包括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情况分为4个节律类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根据患者颈动脉检查情况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1%~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策略.方法 选择476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值收缩压(SBP)和血压均值舒张压(DBP)的波动曲线均呈“双峰双谷”状,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382例,杓型者94例.老年组和高龄组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73.47%和91.21%,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在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的24 hSBP、dSBP、24 hAPP高于老年组的24 hSBP、dSBP、24 hA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现非杓型高血压表现为主的异常改变,表现为以单纯收缩压增高为主、舒张压不高甚至降低、脉压增大;且随年龄增高,这些血压异常改变的特征更趋显著.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为不同血压波动类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更精细的个体化防治方案提供更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的H型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选择405例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卧位及立位3分钟血压测量,诊断为OH73例,选取非OH7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心血管事件等指标。结果:OH组年龄明显高于非OH组(P0.05);OH组24h及日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H组的日间舒张压比非OH组低(P0.05);OH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高于非OH组(P0.01);OH组患者收缩压变异性、血压晨峰数值均明显高于非OH组(P0.05);OH组血压昼夜节律以反勺型比较为主,与非O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H组心血管事件与非O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H组患者易发生于高龄患者,存在夜间高血压,且具有血压变异性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呈反杓型的特点,且心血管事件发生增多。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16,(10):1434-1436
目的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2例)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倍博特)治疗,观察组(n=45例)则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复方代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相关指标、血压昼夜节律逆转、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等动态血压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昼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性(dSSD、dDSD)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性(nSSD、nDSD)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面部潮红、轻微头痛、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可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杓型正常高值血压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某院体检的正常高值血压人员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睡眠质量评定。结果非杓型组46例和杓型组57例正常高值血压,非杓型组24h平均收缩压(SBP)(123.0±7.0)mm Hg(1mm Hg=0.133 kPa)、夜间平均收缩压(119.4±8.1)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67.2±7.5)mm Hg较杓型组[(120.0±6.4)mm Hg,(108.3±8.2)mm Hg,(64.5±5.7)mm Hg]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F)分值(6.1±1.2)mm Hg较杓型(10.1±2.1)mm 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PSQI评分较杓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5)分,(5.8±2.4)分,t=-2.062,P〈0.05];PSQI总分与SBPF呈负相关(r=-0.259,P=0.008),睡眠障碍是影响非杓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5,P=0.044)。结论睡眠障碍是非杓型高值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压药物的不同用药时机对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在晚上20:00~21:00点服药,对照组在早上6:00~7:00点服药,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分别于服药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MMA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日间平均动脉压(d-MMA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动脉压(n-MMAP),并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压节律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58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有57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SBP、24 h-DBP、24 h-MMAP、d-SBP、d-DBP、d-MMAP、n-SBP、n-DBP、n-MMAP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65.5%的患者转变为杓型血压,对照组50.9%的患者转变为杓型血压,两组血压节律的转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蛋白均较各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上服药,更有助于控制昼夜血压,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慢性肾脏病(CKD)的相关性,为预防CKD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肾功能相关检测的3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信息,进行体格检查,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实验室生化测定。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动态血压参数筛检CKD的最佳界值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CKD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人群CKD的检出率为8.97%,不同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均高于非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筛检CKD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最佳界点值分别为0.652和148 mm Hg,0.637和152 mm Hg,0.668和140 mm Hg,0.652和48 mm Hg,0.636和48 mm Hg,0.665和47 mm Hg,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筛检CKD的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140 mm Hg)和白昼平均脉压增高(≥48mm Hg)与CKD患病高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3.371、2.687,P0.05,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CKD密切相关,在CKD患者的降压治疗中需加强动态收缩压和动态脉压的管理,夜间平均收缩压和白昼平均脉压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重点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不同服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血压晨峰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影响。方法将32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81例。A组清晨顿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B组清晨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晚间服氯沙坦钾;C组清晨服氯沙坦钾,晚间服苯磺酸氨氯地平;D组晚间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治疗前后分别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压晨峰及血压节律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各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D组nSBP、nDBP均低于A、B、C组,B、C组nSBP、nDBP均低于A组(P值均0.05)。治疗后,杓型血压恢复率、血压晨峰现象缓解率、清晨血压达标率均为D组优于A、B、C组,B、C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不良反应较轻,无退出治疗者。结论睡前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治疗能有效控制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缓解血压晨峰现象,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是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组)和9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患者24h、日间、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单纯高血压组[(15.84±4.56)mm Hg(1 mm Hg=0.133 kPa)比(14.21±4.29)mm 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5±8)%比(9±11)%,(7±6)%比(1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及血压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