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开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我院2 0 0 4年7月至2 0 0 5年4月间共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 5 5例。术后检查桡动脉的搏动情况。结果 5 5例患者共置入支架6 7枚,其中A型病变30个,B型病变2 6个,C型病变11个,支架长度8~33mm ,支架直径2 .5~4 .0mm。手术成功率96 % (5 3 5 5 ) ,2例未成功,均为前降支慢性闭塞,导丝未能通过病变。无一例转股动脉途径手术。未发生心脏并发症。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及血管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行PTCA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血管并发症少,是PTCA的又一理想途径,在有经验的医院能成功开展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桡动脉途径对95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管并发症。结果对955例1 630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2 610枚支架,其中置入前降支1 418枚,右冠状动脉836枚,回旋支334枚,左主干22枚,置入支架直径为2.5~4.0 mm,长度为8~36 mm。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即刻效果良好,由术前狭窄(86.7±8.4)%减至术后残余狭窄(5.8±4.6)%,支架置入成功率97.4%。并发症:20例出现桡动脉闭塞,10例出现血肿,8例术后出现前臂疼痛,死亡1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价值。方法 680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80例患者病变血管重建后生活质量提高,局部并发症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 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48~90岁。其中2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梗死相关血管:左冠状动脉20支,右冠状动脉8支。22例患者25支血管(30处病变)施行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术,3支血管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TPCA)治疗。结果 22例患者28支病变血管全部获得有效开通,其中25支血管(30处病变)一次性置入内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loo%。除1例术后死亡外,2l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平均狭窄95%,术后残余狭窄为6%,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5.5%,病死率为4.5%。对顺利出院的21例患者随访6个月.其间无心脏缺血症状发生。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心肌再缺血发生率低,对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完全闭塞难治病变介入治疗技术(TO I)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6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1±14)岁,完全闭塞的病变血管中,前降支(LAD)61例,回旋支(CX)31例,右冠状动脉(RCA)57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小于3个月、3~6个月和大于6个月3组,均采用TO I支架植入技术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管血运重建术。结果:149例完全闭塞的血管,支架植入血管完全重建134例,成功率89.9%,其中LAD失败7例,CX失败8例,其中钢丝未通过闭塞病变者8例,球囊未通过闭塞病变者6例,血管未充分扩张,支架无法植入1例,均发生在3~6个月和大于6个月组,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中,采用TO I介入治疗技术可显著提高完全闭塞冠脉的再通率,且并发症未增加;CTO发生的时间和部位不同也影响冠脉血管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旋磨术在高危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中应用的经验,分析该技术治疗高危钙化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及近、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130例,其中符合高危复杂钙化病变患者23例.分析术前术后冠状动脉DSA造影资料及临床信息,评估介入术并发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3例患者26处钙化病变均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其中15处(57.7%)、7处(26.9%)、4处(15.4%)病变分别以初始直径1.25 mm、1.5 mm、1.75 mm磨头开始旋磨.23处病变(88.5%)成功旋磨并顺利植入支架,即刻效果满意,无并发症;3处(11.5%)病变未植入支架,原因分别为血管太细、血管穿孔和支架内再狭窄,仅作旋磨术.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夹层1处(3.8%),支架植入后边支闭塞2处(7.7%),血管穿孔1处(3.8%),无复流2处(7.7%)及支架内残余狭窄1例(3.8%).住院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心肌梗死3例(13.0%),对比剂肾病2例(8.7%).术后1年随访发现5例(21.7%)心绞痛症状再发,其中2例经造影证实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21例获随访4~60个月,平均(25.5±10.7)个月,结果4例病死,2例再行血管重建术.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高危钙化病变安全、有效,术中根据病变特点遵循“磨头更小、推进更慢、分段旋磨”的原则,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行性及疗效,分析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对26例同期住院行血液透析合并明确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18例维持药物治疗。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介入检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8例接受冠脉检查患者中,6例患者17支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34处。其中A型病变:0处;B型病变:1处;C型病变:13处。5例为3支血管多处病变,1例为2支血管多处病变。6例完成支架治疗,术后心绞痛明显缓解。其中1例仅行PTCA,术后8月原扩张血管再次狭窄,予支架治疗。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选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术前及术后行血液透析,有2例术后尿量减少,1例肾功能轻度恶化。随访4~48月,6例接受介入治疗患者中2例出现临床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3月死于多脏器衰竭。未接受冠脉检查、治疗的18例中,17例存在临床心绞痛发作(95%);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死亡。结论终末期肾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范围广,长病变、钙化、多支多处病变发病率高。冠脉病变与肾功能恶化及透析时间不平行。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检查治疗疗效明确、安全可行,可明确冠状动脉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探讨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后ISR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400例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复查造影结果分为ISR组和无ISR组.术前及复查造影时检测血浆ox-LDL、Hcy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ISR相关临床参数、血管造影特征及手术相关因素.结果 ISR组48例,无ISR组352例,临床ISR发生率为13.6%.与无ISR组比较,ISR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冠状动脉复查造影时血浆ox-LDL、Hcy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高血压病、伴糖尿病、Hcy 、ox-LDL、服用他汀类药物、吸烟、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参考血管直径、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为ISR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后ISR并不少见.伴高血压、伴糖尿病、Hcy、ox-LDL、吸烟、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术前血管狭窄程度、参考血管直径、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为ISR独立相关因素.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ISR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慢性闭塞患者 9例 ,其中女性 2例 ,男性 7例 ,平均年龄 (72± 6 )岁 ,所有患者Allen试验均为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闭塞 5例 ,回旋支闭塞 3例 ,右冠闭塞 1例。血管闭塞的平均时间为 (4 .6± 2 .1)个月。首先进行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 ,送入导引导管及导丝 ,然后穿刺右侧桡动脉经 5F鞘管送入造影导管至对侧冠状动脉开口处。经股动脉将导丝送至闭塞血管病变处 ,通过桡动脉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使靶血管远端显影 ,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经验证明确导丝位置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结果  9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 ,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瘤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减轻了患者双侧股动脉加压包扎的痛苦。结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降低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时容易出现血管病发症 ,给介入治疗造成一定困难 ,在介入治疗中必须小心谨慎及时判断导丝所在位置。我们的观察发现 ,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 ,通过侧枝循环使慢性闭塞病变远端显影判断导丝位置是另一有效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途径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PCI在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中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择期行PCI的患者22例,21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单支架置入7例,双支架置入14例,14例置入双支架的患者均成功进行对吻球囊扩张,1例系支架术后再狭窄,单纯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术后每15 d或1个月门诊复查1次,3~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22例PCI均取得成功,术后达TIMI 3级血流,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例(4.55%),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2例(10.53%),1例再次行PCI术.术后平均随访(16.86±6.90)个月,随访期内死亡1例.结论 经桡动脉径路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PCI即刻成功率高,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对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 记录冠心病危险因子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对比分析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植入对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的影响 ,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变化。结果  6 4 8例患者 783处病变共植入支架 917枚 ,累及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 12 5 6支 ,其中药物支架组 5 84例 ,普通支架组 6 72例。与普通支架组比较 ,药物支架组植入支架较长 ,但两组支架植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相似。进一步分析支架植入血管狭窄≥ 90 %、分支血管开口处≥ 5 0 %狭窄 82 6支分支血管 ,发现药物支架组 (n =36 9)较普通支架组 (n =4 5 7)支架植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较高 (4 8例和 4 5例 )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较普通支架植入易导致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闭塞 ,但未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有关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测因素。方法分析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的49例病人的造影资料。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的23个变量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再狭窄与术前TIMI血流分级、支架直径、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病变血管ACC/AHA分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病人术前TIMI血流分级,支架直径,ACC/AHA病变分型,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方法:6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导治疗组(FFR组)及根据术者以往治疗经验指导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例数及支架置入数量,同时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其中FFR组共有42处冠脉狭窄病变,有8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置入支架12枚。对照组共有56处冠脉狭窄病变,有15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置入支架26枚。差异有显著性(P<0 05)。术后平均随访11.2月,两组MACE发生率(0%vs 0%,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在FFR指导下决定行冠脉介入术治疗是安全的。由FFR指导植入的支架数量显著减少,医疗费用也相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s7和s670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s7和s670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32例植入32枚s7支架,其中A型病变4处,B型病变19处,C型病变9处,成功率100%;36例植入36枚s670支架,其中A型病变2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10处,置入35枚,成功率97.2%。1例因支架远端撕裂而植入coroflex支架。两组均随访半年。s7组2例心绞痛复发(6.25%),但无死亡、再梗塞及再次血运重建;s670组3例心绞痛复发,1例再次血运重建,1例死亡(13.8%)。结论 s7和s670冠状动脉内支架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的安全性,防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520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患者资料。结果:未完成冠脉造影1例,未完成冠脉介入1例。桡动脉痉挛126例,死亡1例,室颤3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严重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对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共扩张12支血管的16处病变,其中2例置入冠脉内支架3个。7例病人中5例为双支血管13处病变,1例单支血管2处病变,1例左前降支完全阻塞病变,16处病变成功地扩张13处,造影结果满意,成功率81.3%(13/16),3个支架植入获成功。术后近期和远期追踪12个月,临床有效率85.7%(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该方法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32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均在90 min以内,平均(65 min),并成功置入药物支架38枚。术中6例发生低血压,2例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均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随访6~12个月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ACS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安全可行,效果肯定。因此,经桡动脉入径可作为ACS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成形术在冠脉小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正常参考血管直径≤ 2 .7mm为小血管标准。应用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 2 2例患者的 2 5处病变。结果  2 5处病变中 ,切割球囊成形术成功治疗 2 1处 (84% ) ,其中 7处因严重狭窄而予直径 1.5mm的常规球囊预扩张。2处因发生严重撕裂影响血流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术 ;1处对角支开口病变 ,切割球囊成形术成功 ,但在前降支植入支架后残余狭窄增加至 70 % ,尝试再次通过导引钢丝失败 ;1处因近段血管严重扭曲切割球囊未能通过。住院期间未发生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平均随访 (7.3± 3.0 )个月 (3~ 12个月 ) ,5例患者复发心绞痛 ,3例行冠脉造影复查 :1例为补救性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 ,再次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成功 ;1例对角支开口病变因前降支支架再狭窄而完全闭塞 ;1例为其他冠脉新发病变。结论 切割球囊成形术安全可靠 ,为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路入途径以其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路径方式之一.本研究将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术者手部受照剂量进行对比分析,为心脏介入的辐射防护提供方法和剂量学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情况下,根据体重66~72 kg和胸部体厚24~27 cm的标准,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男性患者60名,分成桡动脉途径32例和股动脉途径28例两组,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检查设备采用西门子Mutista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测量仪器采用北京防化院生产的GR-200A LiF(Mg,Cu,P)热释光剂量仪和RGD-3B型热释光读出仪,与计算机以及退火炉等组成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20.
支架断裂是药物洗脱支架失败的一种表现。本文报道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明确诊断的5处支架断裂。2例患者均植入多枚支架且复查造影发现多处支架断裂。5处支架断裂均发生在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冠脉造影中3处支架断裂为完全断裂伴断裂处支架移位。血管内超声(IVUS)证实,3处支架断裂为完全断裂,2处为部分断裂,1处断裂靠近支架重叠处,1处支架断裂伴有血管瘤形成。冠脉造影和IVUS可以帮助确定支架断裂的诊断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