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金匮要略>对湿病的认识进行归纳:<金匮>中论述湿病病因以外感寒湿、风湿为多,内因以气虚和阳虚为主;病位多在体表肌肉关节之间;治疗以发汗、利小便祛除湿邪,补气温阳以扶正;治湿禁忌有3:禁大汗、禁火攻、禁下.不足之处是:病因详于寒而略于温;证候多肌表关节少脏腑表现;治疗重于温通发汗,轻于清宣淡渗;湿病用下并非绝对禁忌.  相似文献   

2.
就《金匮要略》对湿病的认识进行归纳:《金匮》中论述湿病病因以外感寒湿,风湿为多,内因以气虚和阳虚为主,病位多在体表肌肉关节之间;治疗以发汗,利小便祛除湿邪,补气湿阳以扶正;治湿禁忌有3:禁大汗、禁火攻,禁下。不足之处是:病因详于寒而略于温,证候多肌表关节少脏腑表现,治疗重于温通发汗,轻于清宣淡渗,湿病用于并非绝对禁忌。  相似文献   

3.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湿热病即温病中兼有湿邪者,它包括了暑温挟湿、湿温、伏暑及一般温热挟湿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腻,阻滞气机又伤阳气。故温病中只要兼湿,则与一般温热病的治法完全不同。湿温,伏暑都是由暑湿郁久而成,所以伏暑、暑湿、湿温等皆须按湿温进行辨证论治。正如吴鞠通所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但湿温又不同于温热挟湿。凡挟湿,是指温热病中挟持着湿邪,但仍以热为主,且其湿并未与热相合,是分离之湿热。湿温病则不同,它由于湿热互相裹结,湿在热中,热在  相似文献   

5.
雷丰是晚清浙江名医,在其代表性著作《时病论》中提出以"冒、伤、中"来划分感受四时外感邪气的轻重浅深,提出"轻则曰冒,重则曰伤,又重则曰中".在"冒"的层次中,治法以轻宣祛邪为主,在"伤"的层次中则用辛散祛邪法,"中"的层次中则遵《黄帝内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旨.并根据四时邪气性质的不同详解时令病的治法及方药,为后学研究外感时病的治疗提供了治法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时病论》是一部介绍时令病的佳作,其"秋伤于湿"一章对"湿"的见解独特,对临床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上病邪夹湿多难治,今笔者通过对雷丰《时病论》中对"湿"的阐述,使临床工作者对"湿"邪的认识与治疗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7.
张凯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7):138-138
布鲁氏菌病属中医学湿温、湿毒、寒湿、湿痹等范畴。其病机为湿热毒邪经皮肤经络外犯肌表,或经口内侵中焦,伏于膜原,渐次入血,伤及肝脾,损及全身。按中医辨证分为4型进行论治:湿热内蕴型、湿热伤营型、寒湿阻滞筋脉型、正虚邪恋型。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3,(12):1823-1824
目的:探寻中医湿热病证的源流。方法:从《黄帝内经》始至清代,通过历代医家对于湿热病证的阐述,从致病特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黄帝内经》对湿、热致病的特点,湿邪的来源,湿热病证的临证表现,湿热病证的治则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提出预防湿病的建议。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认识的理论基础上,对湿热病证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结论:对于湿热病证的认识,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都丰富了其辨证论治,为后世治疗湿热病证,提供了颇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临证指南医案·湿》共载医案52例,集中展现了叶天士论治湿病的学术思想.叶氏遵《内经》将湿分为外受与内生,秉承刘完素三焦理论并有所发挥,用以辨治湿病.其重视体质,治湿先辨体质阴阳而知其寒热,湿热者治以祛湿清热,尤重祛湿;寒湿者治以温化寒湿,然寒湿阴邪,更易伤阳,重在温阳;病久阳衰,常法难治,求变于奇经以获良效.叶氏治疗...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病程大多迁延不愈 ,治疗亦颇为复杂 ,中医治疗肾病有其优势。余在临床上充分体验到清利湿热在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近些年来 ,有不少学者在肾病湿热证方面作了病理研究 ,清利湿热法逐渐成为肾病治疗的主要治法之一。肾病病机常为虚实夹杂 ,湿热常作为其主要实证及兼夹证。其主要病因大多由湿邪引起。湿邪粘滞 ,缠绵难愈 ,郁久化热 ,成为湿热。湿邪分外湿与内湿。《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肾能聚水而病。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常 ,水液代谢紊乱 ,水湿泛…  相似文献   

12.
雷丰在外感时病辨证中强调要知时论证,注意运气情况,分四时论病,辨别了新感病证和伏邪病证,从时令角度探讨六气之常、六气之变导致疾病的发病情况。雷丰认为,治时令之病,宜乎先究运气,他发现季节和节气与疾病发病相关,并以季节、节气划分和命名外感病,总结不同季节、节气病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规律,在临床辨证时,也时刻注意时令天气。雷丰为外感时令病的辨证分型和依时论治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温病按其病症的性质可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湿热类温病中的湿温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湿热病邪是这类湿病的主因,祛湿清热为其主治。湿为阴邪,得阳(温药)则化;热为阳邪,得阴(凉药)则清。温燥祛湿之药,易于助热助火,耗伤阴液;寒凉清热之品,易于损伤脾胃,“留湿致困”,所以正如陈光淞说:湿热病“所感之气最杂,湿多热多,治法迥异,化热化燥,传变无定。清热太过,留湿致困”,“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火攻。内湿用利小便法,使湿从尿去。常用通阳化气利小便和健脾除湿法。在历节病篇中提出肝肾气血不足,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流入筋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引起四肢关节肿大,不能屈伸,局部出黄水;其治法,偏风湿历节者,用乌头汤温经散寒,化湿止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厘清“湿”“湿气”“湿邪”“湿病”概念的基础上,对《金匮要略》湿病再次进行思考研习,以明仲景心法,以助益临床。[方法] 通过剖析“湿”“湿气”“湿邪”“湿病”的概念,阐释《金匮要略》中湿病狭义与广义之不同,从广义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变及转归预后等角度,思考并研习仲景对于湿病的认知思路。 [结果] 《金匮要略》之湿病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湿病”,即“湿痹”;广义之“湿病”多达25种,仲景以主症、主脉定义或诊断疾病,以病为纲;在湿病的诊断过程中亦穿插了病证鉴别思想、点明了病证鉴别关键;同一病因下,仲景看到不同湿病互相转变的动态性,重视湿病的转归预后。[结论] 《金匮要略》论湿病,全面分析了湿病的诊断、鉴别、转变到转归预后,对于湿病的认知全面立体,值得研习,以助临床见病知源、见病明异、见病识变。  相似文献   

16.
对《时病论》外感时病的治法进行归纳,概括为治温倡寒湿统一、治泻重类证鉴别、治湿分表里而治、治嗽分痰燥而治、治寒分浅深三经之别、杂病重视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报》2020,(3):453-457
根据我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调查资料,结合临床救治实践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与治法、分期辨证治疗三个方面,阐释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与方法。一是病因病机:病邪属性为湿邪、湿邪疫毒首先犯肺,并随疾病的分期/分型发生转化。二是辨证与治法:根据疾病的轻重分型,提出了4期9证(初期的湿遏肺卫、寒湿犯肺、邪热犯肺,进展期的湿阻肺胃、湿热蕴肺、疫毒闭肺,危重期的内闭外脱,恢复期的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的证候规律,重点强调截断扭转、逐秽解毒、疏理气机、通降胃肠、固扶正气5种治则治法。三是分期辨证治疗:根据4期9证进行辨证治疗,分析了常用方药、中成药等,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建生  李素云  谢洋 《中医学报》2020,35(3):453-457
根据我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调查资料,结合临床救治实践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与治法、分期辨证治疗三个方面,阐释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与方法。一是病因病机:病邪属性为湿邪、湿邪疫毒首先犯肺,并随疾病的分期/分型发生转化。二是辨证与治法:根据疾病的轻重分型,提出了4期9证(初期的湿遏肺卫、寒湿犯肺、邪热犯肺,进展期的湿阻肺胃、湿热蕴肺、疫毒闭肺,危重期的内闭外脱,恢复期的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的证候规律,重点强调截断扭转、逐秽解毒、疏理气机、通降胃肠、固扶正气5种治则治法。三是分期辨证治疗:根据4期9证进行辨证治疗,分析了常用方药、中成药等,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医大师路志正对治疗湿邪主张用宣、化、渗三法,即开宣上焦,芳化中焦,渗利下焦,尤其强调芳化中焦、健脾祛湿的重要性,常常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湿邪的核心。在多年的临床中,路老善用芳香化湿代表方三仁汤加减治疗如胸痹心痛、头痛、眩晕、湿郁发热等各种以湿邪为主要矛盾的疾病。文章以辨病、辨证、随证加减为主,从病因、病机、辨证、方药等角度解析路老在湿浊阻滞之胸痹、湿热眩晕、湿郁发热、气分湿热之湿阻、湿热头痛等病证中应用三仁汤的经验。文章总结了路老对三仁汤功效、方药的理解,并对其加减进行阐释,尽可能地探寻路老应用三仁汤经验的全貌。其用三仁汤以分消湿邪为目标,以调畅气机为原则,以调理脾胃为根本,全方位地对湿邪的来源与去路进行干预,终得到良好的疗效。文章最终的目的在于继承与发扬国医大师的思想,提高中医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