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志恒  穆超超  刘保红 《中医学报》2016,(10):1515-1517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人体祛邪途径多端、表现形式多样,但总与官窍关系密切。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整体,官窍为五脏所主,亦为五脏所使,五脏又各有其液。五脏之液和五脏所主之窍与人体疾病的病解途径关系密切,人体疾患向愈无不以五液为载体、官窍为通道。五脏、五液、官窍构成了中医的病解途径。  相似文献   

2.
该文系统梳理《内经》当中对耳、耳鸣耳聋的相关记载,并依据脏窍相关的复杂关系,探讨耳鸣耳聋与五脏的密切关系,指出基于五行互藏思想,五脏和面部官窍都有着互相深入交叉的联系,所以针对窍病,不能单一的针对所主某一脏进行治疗,而应立足于五脏整体观,充分考虑到窍与五脏的复杂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并借此为中医耳鼻喉科论治窍病提供新思路、新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心开窍于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是人体组织结构的核心,五脏通过经络与体表组织器官构成密切联系,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和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都能导致体表组织器官作出相应的反应。其中体窍与五脏的关系又被称为窍脏相关理论。体窍即为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窍脏相关即一窍一脏相互关联,五脏各有其窍。综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政大论及(灵枢)脉度、五阅五使等篇记载,均言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牌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前后阴。其中口为脾窍、鼻为肺窍、目为肝窍都无异述;唯(素问·金匾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郑沙盟教授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经验。[方法]分析通窍法运用于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理论基础,从病因病机、临床辨证、遣方用药方面论述郑师运用通窍法及通窍药诊疗耳鼻咽喉常见疾病的经验。[结果]耳、鼻、咽、喉诸窍具有属"清窍"及相通的解剖特点,发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邪气侵袭相关,通窍法是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特色疗法。[结论]郑师把通窍法灵活运用于耳鼻咽喉疾病的治疗中,并重视情志调摄,其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体用”之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达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关系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则形诸外”,通过对外在病理变化的分析,进而推知内在脏腑的病机。中医学对肢体官窍理论整理研究的不足,导致肢体官窍病临床治疗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以“体用”之说为指导,构建中医肢体官窍体系符合肢体官窍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对于指导中医理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谭敬书教授在学术上提出了官窍脏腑相关学说、清窍清阳相关学说,形成了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基本思路,病证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宏现与微现结合的临床诊疗方法,活血化瘀的辩证思维,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组方原则,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从设计、指标选择、证以及官窍脏腑相关理论的研究等方面作了方法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医脑病范围较广,但在临床中常见的有中风、眩晕、头痛等,包括了西医的脑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经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在脑中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脑与五脏及诸窍的关系阐述脑中风的病理机制,来进一步地探讨西医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体窍简论》的续篇,通过对窍脏之间解剖结构联系和生理病理关系的分析,表明窍脏相关的依据是充分的,其形式有对应相关、单复相关及整体相关等不同层次的表现,但应以解剖结构联系和窍脏对应相关为主要依据和基础形式。作者还就口舌实质含义、后阴应属何脏之窍和前阴与肾脏联系中介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五脏一体观探讨双心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以《黄帝内经》及古代众医家关于五脏一体相关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心与神志、心与其他四脏的关系,并分别从肝、脾、肾、肺相关的病因病机以及情志与五脏的关系入手论治双心疾病。[结果]心与情志变动密切相关,在情志与五脏关系中起核心作用。双心疾病与肝、脾、肾、肺四脏的关系密切。情志失调促进双心疾病的进展。故临证治疗双心疾病时,要根据其临床证候特点从肝、脾、肾、肺论治,并需结合情志的疏导与调节。[结论]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对双心疾病进行辨证施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多数医家认为HIV/AIDS常侵袭肾、脾、肺三脏,而对肝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足。"肝为将军之官",肝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气血得畅,脏腑阴阳功能协调;相反,肝气虚衰,气血失和,变证迭起,诸病丛生,故"肝为五脏之贼"。本文通过辨析"肝为五脏之贼"的内涵,强调肝与其他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从而为HIV/AIDS从肝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相应方药供临床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2.
现版中医内科教材中指出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诸脏,但对肺脏并未提及,本文就此从五脏一体观、心肺二脏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相关文献入手展开论述,说明胸痹的发生发展与肺关系密切,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13.
3.内伤病传变 某种病因损伤内脏所引起的病变,称之为内伤病。因为病位在脏腑,故其传变的基本形式是脏腑传变。包括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的传变。又因脏腑与形体组织和官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故内伤病变也可在脏腑与形体组织和官窍之间传变。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作为血肉之躯、神俱备的人类,不仅与自然界有息息相通的“天人一体”关系,同,人体自身也是一个由若干脏、组织、器官构成的完整的有机体。人体的完整性可以从两方面到体现,即“五脏一体”和“形神体”。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结构是层次的,包括五脏(心、肝、脾、、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胱、三焦)、形体组织(皮、脉、肉、、骨)和官窍(眼、鼻、口、舌、耳、阴、后阴)等。这些脏腑、组织、官,通过四通八达、无处不至的“经”系统的沟通、联缀,形成了一个构完全、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中,又以五脏为核心,形成了五生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为人之官窍,脏腑精气上灌于此;瞳神乃目窍的核心,亦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聚,可为反映五脏精气盛衰、功能常变之窗牖.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的情志致病及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的变化与键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五志说,五志配五脏,五志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相应脏腑发生疾病;另外由于五脏又配五行,五行相克则脏腑相克,因此一种情志为病不单只引起一脏疾病,而引起几脏同时为病。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是其主要发  相似文献   

17.
目窍与五脏的密切关系,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根据五脏和目窍的相关理论来治疗风牵偏视,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五脏五官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已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然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尚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就此作一初探,不妥之处,恳请斧正。 一、五脏开窍说 五脏与五官五窍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在窍”言之两者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则以“开窍”  相似文献   

19.
"舌为心之窍"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窍脏相关论,亦称"心开窍于舌"。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与舌密切相关。舌作为心的官窍,在经脉上与心相连;舌通过产生言语来表达心声,心开窍于舌是心主神明在舌上的表现。通过观察舌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及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在临床上"舌为心之窍"理论可以指导心窍闭阻等诸多病证的诊治。  相似文献   

20.
谈谈肝脏     
肝是五脏之一,它与机体内其他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在生理或病理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沈氏尊生书说:“一阳发生之气起於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祖国医学所指的肝脏并不完全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肝脏相等,从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