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王行宽教授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心悸经验。王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位在心,与肺、肝、胆关系密切,心之气营亏虚,肝胆失疏或胆虚气怯,痰气内停,或痰气蕴热化火扰动心神或胆腑,均可导致心悸。针对病机,遵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心病怔忡宜温胆"思想,创制宁心定悸汤以补益气营,化痰清热,疏肝利胆,宁心定悸,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2.
贺希叶乐吐是内蒙古名老蒙医学术经验传承导师,是蒙医内科的名老专家,在蒙医界内科病的治疗上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和影响力。贺希叶乐吐教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形成了系统的学术特色和临症思辨特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心悸症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和丰富了蒙医心悸症的理论,完善了病机和治法,创新了病因病机理论,这对蒙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冼绍祥教授认为心系病证的基本病机为气虚痰浊血瘀,治疗多以养心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法,用药味简效专,积累了有岭南特色的对药、角药配伍使用经验。临证治疗心衰、眩晕、胸痹心痛、心悸、不寐、脂浊等心系病证时,对药常取党参-五指毛桃健脾益气,牛大力-千斤拔补虚健力,布渣叶-红曲祛痰消浊,鸡血藤-地龙化瘀通络,延胡索-救必应活血止痛,龙骨-牡蛎平肝潜阳,甘松-琥珀定惊止悸;角药多选覆盆子-金樱子-杜仲益肾缩尿,夜交藤-合欢皮-远志养心安神等,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赵婧玮  王莹  赵文芳  纪晓丹 《中医学报》2019,34(6):1209-1213
蒋健教授提出心悸有非郁证与郁证性之分,并有其四诊特点及临床特征:①心悸由"外源性"或"内源性"情志病因所引起,或由情志变化所诱发、加重;②多伴随纷繁复杂的多脏腑、多系统躯体症状;③多有不寐。蒋健教授认为对于郁证性心悸的治疗应从整体辨证,标本同治,在解郁的同时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郁定悸"的同时采用补心疏肝、利胆益脾等治疗方式。郁证性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三脏密切相关,常伴有气血阴阳失调,蒋教授治疗郁证性心悸病强调"溯本求源",以"从郁论治"为基本法则,调和五脏气血阴阳,共奏解郁定悸之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伤寒论》中心悸相关条文的分析,从心脏的气血阴阳失衡方面阐述心悸的病因病机,以及对仲景治疗心悸经方的分析,以期为临床心悸病的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临床治疗往往十分棘手,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疗效显著。张丽梅主任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经验独到。本文总结了张丽梅主任对该病的辨证论治经验。张丽梅教授认为心悸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根本病机为气阴两虚。其中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痰湿、痰瘀、痰火之实。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通血脉为原则。临床重视整体观念,以及安神定悸、疏肝理气、健脾化痰、行气活血、熄风复脉等法的运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悸,即跳动感,可发生于心、胃脘部、腹部等处,其节律与心跳相符。《伤寒论》按其部位不同分别称作心悸、心下悸、脐下悸。无论何种悸,其基本病机均是心脏受到了各种病因的扰动,破坏了心阴心阳、心气心血的平衡。根据《伤寒论》中悸证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1 虚证心悸虚证心悸的病因,主要是气血阴阳之不足,心神失于温养所致。如原文64条指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论述了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空虚无主,故心悸不宁。又如原文102条指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指患者…  相似文献   

8.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一种中医疾病,与西医心律失常、心神经官能症表现有相似之处。中医治疗心悸有较长历史,但随着古今异气和体质、饮食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等增大,心悸的发病率依旧较高,辨治方法仍需更新。王晞星教授深耘"和法"治疗疑难杂病多年,在心悸诊疗上提出了病因病机不和,治法治则从和,方药加减用和的独到见解,临床效验甚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可将心悸条文总结归纳为心阳亏虚、水饮内停、气血虚弱、气机不利、阴虚火旺五类证型,仲景治疗时常以温阳为重、化饮为先,温阳以桂枝配伍甘草为核心药对,化饮则茯苓为最佳选择;体现了合法而施、多法并用、三因制宜的杂合以治的学术特点;遵循形神同调,双心并治的治疗思想;根据患者证型特点,选取不同的特殊煎服法,重视煎服法的运用。[结论]临证治疗心悸时要明辨证型分类,借鉴学习仲景温阳化饮、杂合以治、形神同调、选取不同煎服法的证治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临床诊疗思路,对于临证治疗心悸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蒙医理论中心悸症是心脏病的一种,是以心悸、神志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文通过查阅蒙医典籍中心悸症的相关文献记载,对蒙医心悸症的传统应用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冲动的传导、频率、节律及起源部位的异常,以脉律过快、过缓或不齐、胸闷、心悸、头晕及憋喘等为临床表现.此病多归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眩晕”、“虚劳”等范畴,导师高想主任根据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提出心律失常从心肾论治,笔者颇有收获,现浅析如下. 1 心肾相关,辨证施治 导师指出:心律失常以脏腑功能失常为本,心脏失养为标.五脏六腑皆可致悸,心悸虽病位在心,但勿拘泥于治心,应兼顾它脏.老师重点提出心肾相关,对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悸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宁,不能自行控制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历代医家对心悸均有记载,第1次提出心悸这一病名的是张仲景,他不仅明确了心悸的概念及临床表现,并且还提出了惊、悸存在着不同之处。高荣林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于心悸患者的治疗有着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认识,高老认为在当代社会,心悸的发生不仅仅拘于心脏本身的病变,而是更多的表现为心肝同病,故高老在临床中注重心肝同治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内经》心悸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证候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揭示其对后世心悸定名诊治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内经》心悸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证候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揭示其对后世心悸定名诊治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素琴 《河北医学》2002,8(3):283-284
“心衰”中医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积聚的范畴 ,往往数证合并存在 ,现代医学将“心衰”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多为心悸、喘证二证并存 ,右心衰竭多为心悸、水肿、积聚三证合见 ,全心衰竭数证并存 ,所以辩证分析时 ,必须综合考虑。现将心悸、水肿、喘证、积聚的病因病机逐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心悸 :心悸分惊悸、怔忡。惊悸多为外因所致 ,因惊恐而悸 ,突发突止 ,全身症状轻微 ;怔肿经常反复心悸不安 ,无惊即悸 ,惊则悸重 ,全身症状较重。“心衰”患者多为心悸日久 ,反复发作 ,无惊即悸。有惊则心悸加重 ,或劳累…  相似文献   

16.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病证,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每于情志波动、劳累后发作,并伴胸闷、气短、失眠、眩晕诸症,与西医学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症状相似[1].心悸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惊悸"等.孙天福教授系全国中医临床优...  相似文献   

17.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董其美宗越鞠丸之意异病同治心悸、胸痹、高血压等心系病证的经验.认为心系病的病机始于气郁,成于痰瘀,变于风火,同时重视湿浊病邪在心系病中的作用,提出宗越鞠丸方证之意,以解郁化湿统治心系病;临证运用越鞠丸治疗心系病的关键在于把握气郁为先、诸郁夹杂病机之同,细辨悸、烦、闷、痛、晕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导师刘文琼教授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经验。方法过整理刘文琼教授相关临床医案,结合历代名家的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用药特点等方面系统总结刘教授治疗经行头痛的临证经验和学术观点。结果文琼教授认为,经行头痛的病因病机涉及肝、肾功能失调,主要为肝郁气滞血瘀,总结归纳出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的治则,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药,同时辨明寒热,辨证论治。结论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对经行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案,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外感发热后心肌受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根据中医理论一般将其按照"心悸"、"胸痹"等进行辨证施治。导师姚魁武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和合思想,和合思想在辨治心悸、发热,调护脾胃等方面具有中医治疗优势。姚师认为外感发热后的心肌损伤多由外邪袭肺后内舍心包,伤及心脉所致,其病机为心脉阴阳失和,气血营卫失养,因此治疗以调和气血阴阳,并兼顾正气及脾胃为主。常用方有升降散、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等,并根据病情变化予以调试。  相似文献   

20.
以《伤寒论》为主,结合《金匮》中关于心悸的论述,从惊悸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张仲景论惊偏于风火烧针,伤阳损阴,使气血逆乱而为病;而心悸则偏重于过汗损阳、水饮内停及气虚血弱、使心脉失养而发病。其论治虽以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为正方,但又随证施治,总以审证求因平悸为大法,对后世医家颇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