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针刺治疗的最佳方案及时效差别。方法缺血性中风,是针刺常见适应证,针对临床最常用的头针与体针,设立了头针、体针、头体针结合三组,作即时阻抗效应及动物造模实验。结果头针与体针结合,较单纯头针或体针能显提高病灶局部血流量,改善软脑膜微循环,且有效时间持续延长。结论发现针刺的时间效应在针灸临床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缺血性中风病的针灸临床学探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积分均有显著下降,但是观察组下降的幅度更大(P0.01)。结论利用头针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显著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是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的43个优势病种之一,参考诸多文献,许多医生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有显著成效,为此,整篇文章以头针、体针、眼针和温针等为临床基础总结治疗本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风偏瘫(缺血性脑卒中之后遗症)是目前中老年在临床上常见病之一,综合文献资料,近年来运用中药、针灸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的治疗报道繁多。现将内科病房中有关脑溢血和脑血栓形成所引起的半身瘫痪共计106例,应用电头针治疗方法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药结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患者SOD、MDA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和针药结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SOD、MDA含量的影响.方法:12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后期患者随机单盲分为针灸组40例,针灸加药物组34例,药物组48例.20 d为1疗程.结果:针刺与针药结合对缺血性脑梗塞中风的有效率达85%以上,与药物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和针药结合组与单纯药物组相比能显著提高MDA含量(P<0.05).结论:针刺和针药结合可能通过提高SOD、MDA含量达到治疗中风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共19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别采用中药、针灸加功能康复治疗、针灸加功能康复治疗、单纯针灸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针药加功能康复综合治疗疗效最好,总有效率约为95.59%;其次为针药并用治疗,其总有效率84.62%;单独使用针灸治疗疗效最差,总有效率仅为80.00%;经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风后遗症治疗,针药加康复综合治疗效果最为满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缺血性中风又占了中风病例的很大部分.针灸疗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方法,临床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的报道很多,兹就近10 a来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进展及展望作简要述评。方法:综述体针、头针、舌针、择时取穴针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及机理探讨。结论:针灸治疗中风有确切疗效;也存在临床研究的某些不足;对今后的临床研究阐述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针灸在对中风后抑郁症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针灸治疗手段丰富多样,提高了临床疗效。该文就近10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主要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大体可概括为:体针针刺、头针针刺、项针针刺、灸法、耳穴贴压等,均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因其"绿色"、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测定,综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验证正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并片和单用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均有效,但针药并用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忠全 《吉林医学》2010,31(8):1039-1040
目的:观察应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患者,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结合体针、头针治疗。结果:显效15例,有效6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结论:应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近况,主要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灸治疗应用的临床研究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认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对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和回归家庭社会有较好的作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郝浩 《大家健康》2016,(2):29-30
目的: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自愿参与研究的缺血性中风病人10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成不同疗法组,包括:给予对照组基础性疗法,研究组在基础疗法上加用早期针灸、康复疗法,于临床预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预后神经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P <0.05)。结论:临床针对缺血性中风病人行早期针灸、康复联合疗法作用突出,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加快社会融入,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文从临床研究与机制研究方面对近三年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从体针、电针、头针及针灸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在缺血性中风后偏瘫中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100例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50例,同时予以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检验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改善情况理想,检验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实施中医针灸,可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醒脑开窍、平肝熄风、祛痰化瘀、疏通经络以及阴阳调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急性期过后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特种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简、便、验、廉等优势。本文通过介绍头针、腕踝针、浮针、火针、小针刀等特种针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概况及作用机理,了解目前中风后遗症的特种针法治疗现状,分析不同特种针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优势,总结目前针灸治疗此病存在的不足。特种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证实有效,值得重视、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白雪芹 《中外医疗》2011,30(20):137-139
中风偏瘫以其高发率、高致残率,日益引起人们载视,偏瘫后的恢复成为世界康复学的一大难题。目前针对中风后偏瘫的治疗,现代医学的方式是药物、手术和功能训练;中医中药针灸的疗效己经得到普遍认同。目前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方法包括传统针灸及现代针灸。传统针灸包括体针、头针、固定取穴(醒脑升窍、华佗夹脊穴等)、透刺、腹针等,现代针灸有电针、分期取穴以及现代CT、MRI定位取穴法等。此外,针灸结合其它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的临床、实验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针灸结合中药熏蒸、推拿以及现代医学的功能训练等。  相似文献   

18.
督脉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能总督诸阳。督脉在针灸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该人群的增加,中风的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针灸以其治疗中风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势和特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该文在体针、头针、电针、针药结合等5个方面对近5年有关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中风20例临床观察万和根(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南昌330009)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临床观察笔者从事家庭病床数年来,用针灸方法治疗中风20例,取得较好效果。1方法主穴:合谷(双),足三里(双)。配穴:太冲(双)。常规清毒,取合谷穴,用三棱针点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