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阴急下证是少阴病过程中形成的少阴兼阳明腑实之证,是伤寒病发展过程中危急重症之一。对少阴急下,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学习《伤寒论》后,感到对少阴急下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临床上掌握急下方法,开展中医急症治疗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就少阴急下证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临床实际,论述了《伤寒论》少阴病的本质及临床辨证施治的关键。并举例说明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少阴直中和传经证的论治。指出辨少阴病的预后当视阳气回复而定,少阴生死,阳回则起。另外,本文认为少阴急下证与阳明急下证机理不同,治法也异,少阴者当从温下或养阴润燥,增水行舟治之,决不可急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的不少注家谓阳明腑实证和阳明、少阴三急下证(以下简称三证)都属阳明腑实证范围,因而以为《伤寒论》原文有省辞或脱简,并提出三证在使用大承气汤时都应待痞、满、煤、实诸证悉具而用之。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违背仲景原意的,旦束缚了临床工作者对下法(大承气汤)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特别是读了裴业民同志的《对伤寒少阴急下证的认识》一文(载本刊87年1  相似文献   

4.
"土燥水竭证"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著名的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的高度概括。仲景以大承气汤"截断扭转"以达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效,至今仍用而不衰,尤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深入探析其对后世中医温病学和中医急症发展的影响,以及应用注意事项。旨在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截断疗法"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燥水竭证"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著名的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的高度概括。仲景以大承气汤"截断扭转"以达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效,至今仍用而不衰,尤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深入探析其对后世中医温病学和中医急症发展的影响,以及应用注意事项。旨在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截断疗法"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六经病中少阳病及厥阴病的排列顺序,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戴元礼、陆九芝、陆元留等多数医家认为其顺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笔者认为其顺序应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现就此略述管见。少阳病在三阳病中的顺序众所周知,太阳主表证,阳明主里证,少阳主半表半里证。之所以引起少阳病在三阳病中顺序的争议主要在对半表半里的认识。多数医家认为太阳病在表,阳明病在里,而少阳病  相似文献   

7.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和历代医家的注解,进一步论述"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胃为水谷津液代谢之"上源",肾为之"下源",即肾为水谷精微代谢之门户。结合历代医家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认识,以津液代谢失调和气机升降失常为出发点,从"下源"不足导致"上源"亦不足、"下源"关门不利影响"上源"胃失通降两方面阐述少阴病三急下证病机;并探讨了少阴病三急下证"从胃治肾"的治疗学思想,以期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结合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辨析少阳病。认为《黄帝内经》为《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渊源之一,《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与《伤寒论》少阳病有相似之处,但《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所涉及范围更为广泛,而《伤寒论》对其少阳病的论述更为精详。并且论述了基于五运六气气化理论对少阳病的辨证,提出少阳病分为经证、腑证、热化证、寒化证。天地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可以影响人身少阳经气运行及其所络属脏腑的气化,从而引发少阳病,其病症特点随少阳相火与其余运气因素相临的不同情况而不同。人身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多引动太阴、阳明、少阴等气化异常。少阳病病性多为火热、湿热、实证,亦可兼寒化等证,病位多在少阳经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少阳病往往经证与腑证并见,易气郁化火,与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相搏结,生痰、生饮、生水,亦有少阳寒化证及寒热错杂证存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少阴病篇有三条涉及大承气汤的条文,通常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攻下,众无疑虑。而阳明热盛或腑实兼有阴液损伤者用大承气汤,则众说不一。后世温病大家吴鞠通创设增液承气汤,似与少阴三急下证颇合。余据病人体质有别及标本缓急原则存议如下:少阴素亏阳明素实是形成少阴三急下的基础,此类体质易从阳化热,肾水素亏而土亦燥,土燥则水愈竭,水竭则难以制火,若不急下存阴,恐竭真阴也,增液承气汤不如大承气汤之速也,故不用之;依“中满及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原则,急下通腑以存阴,救标即寓存本之理也。  相似文献   

10.
少阴三急下证见于《伤寒论》,伤寒注家对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一直存有疑问,古典医籍记载有"少阴急下"的内容,并没有指出"少阴急下"之名。故对少阴急下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与分析,并举医案医话,说明"少阴急下"是临床实际的真实记载,是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伤寒论》阳明急下证和少阴急下证的证治机理及病理关系,指出急下存阴阳阴阶段主要保护胃阴,少阴阶段主要保护肾阴,这对抢救热病危重证,防治厥脱逆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伤寒论》阳明急下证和少阴急下证的证治机理及病理关系,指出急下存阴阳明阶段主要保护胃阴,少阴阶段主要保护肾阴,这对抢救热病危重证,防治厥脱逆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彬 《开卷有益》2014,(5):49-47
<正>吴茱萸汤在《伤寒杂病论》中证治有三:一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历代医家皆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明、少阴、厥阴之证。吴茱萸汤由吴茱萸9克、人参6克、生姜  相似文献   

14.
反复研读《伤寒论》,总觉仲景少阴三急下证纯用大承气汤急下,不妥,"少阴"似为"太阴"之误。现从少阴生理、病理、大承气汤的用法及临床实践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土燥水竭证"是对《伤寒论》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的高度概括。仲景以大承气汤"截断扭转"以达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效,该证该法的研究更是倍受重视。作者通过对"截断疗法"及"土燥水竭证"源流考证,深入探求"土燥水竭证"中应用"截断疗法"的机理,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截断疗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三个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伏暑的认识。认为伏暑起源于《黄帝内经》,《丹溪心法附余》最早将伏暑定为病名。直至清代各医家才明确认识到,伏暑是由于夏月摄生不慎,感受暑邪,潜伏体内,至秋季为时令之邪所引发的一类温病。伏暑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而外因又有先因与诱因之分,伏暑的发病与邪气性质、正气强弱、季节时令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分别从辨邪气性质、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辨证体系进行治疗。辨伏邪的性质需先辨明是暑热还是暑湿,再分虚实,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分别对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伏暑加以论治,脏腑辨证则是根据邪气所伏脏腑之不同探讨相应治法。  相似文献   

17.
评述张山雷论文《〈伤寒论.阳明脉证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解》,浅析历代沿袭的来路说、证型说失当之处,引用《内》、《难》三阳体现阳气之多少理论阐发新义,其提出三阳明实为区分阳热之甚微论突破固有观点,更符合原文主旨,对当今深入研究《伤寒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我国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成书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或为后人学习的必读本,视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伤寒论》是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做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现就《内经》《伤寒论》浅谈一下我们对少阳为枢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四逆散证病机新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逆散证病机新解刘新生,丁应钧(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050091)关键词伤寒论,四逆散,病机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8条。原文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历代医家及当代学者对本条...  相似文献   

20.
三阳三阴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辨证的纲领与论治的准则。历代医家认为,三阳三阴辨证理论基础源于《周易》《内经》相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基础研究是正确认识事物规律的基石,避开理论基础研究就难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三阳三阴辨证(后世俗称"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该文从哲学基础之阴阳五行及医学基础之《内经》《难经》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