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骨髓抑制剂治疗脾切除后血小板异常增多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切除后血小板异常增多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3例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增多的患者 ,用骨髓抑制剂 ,如马利兰 6mg/d ,或高三尖杉酯碱针 2~ 4mg/d治疗 ,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血小板的动态变化 ,待血小板降至 (490~ 340 )× 10 9/L时 ,停用骨髓抑制剂。结果  3例使用骨髓抑制剂治疗后 ,血小板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未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和血栓形成或栓塞现象。结论 骨髓抑制剂治疗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增多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0例巨型脾肿大病人的脾切除术,均于术前先行脾动脉栓塞术,7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45.8岁。原发病包括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7例,骨髓纤维化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9例接受过化疗。全部病人均有腹部肿物。8例有贫血,8例有白细胞增多,6例有血小板减少。脾动脉栓塞术在术前一天的下午进行,次晨手术。用5~6.5 F导管由股动脉插入至脾动脉。先做造影以了解脾动脉的大小、方向及其主要分支情况。然后,将导管插入脾动脉的中部或远端,引入金属螺圈及明胶海绵进行栓塞。经再注入造影剂证明无血流入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治疗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肾移植后红细胞增多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例肾移植后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接受缬沙坦治疗6个月(80mg/d),服用药物后观察血红细胞比容、血肌酐、血钾、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服用缬沙坦用1个月,过高的红细胞比容明显下降,其中部分患者在服用药物2周后红细胞比容下降至正常水平,且红细胞比容至正常后,不因药物的继续应用而进一步下降,而是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缬沙坦对患者血肌酐、血钾、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结论:缬沙坦治疗肾移植后红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脾破裂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方法 无原发疾病创伤性脾破裂67例,脾切除术后按1~3 d、4~5 d、7 d、10 d、14 d、17 d、21 d规律监测血小板变化,指导抗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抗凝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增多,大多数持续高于正常长达4~11周左右,无血栓形成。结论 动态监测血小板变化,及时抗血小板祛聚及抗凝药物治疗,避免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仍然是脾切除术后恼人的并发症 ,尤其是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 ,要早期发现和诊断 ,白细胞计数测定是诊断脓毒症的一个内容 ,白细胞数增高提醒外科医师警惕这一并发症的可能性 ,但白细胞增多也可能是脾切除的生理反应 ,两者如何区分值得探讨。作者采用白细胞数和血小板 /白细胞比率 (PC/WBC)来区别创伤性脾切除术后脓毒症和非脓毒症的病因。取洛杉矾南加州医学中心于 1 997~ 2 0 0 1年收治的 1 1 8例创伤性脾切除病例 ,分成脓毒症组 ( 5 8例 )和非脓毒症组 ( 60例 ) ,其脓毒性并发症有肺炎 ( 4 4例次 )、败血症 ( 3 3例次 )、腹腔…  相似文献   

6.
脾切除治疗血液病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血液病的治疗效果、适应证以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至200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治疗64例血液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脾切除对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结果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效果确切,有效率分别为84%、100%、60%和50%;对非霍奇金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欠佳。结论脾切除对内科治疗无效的良性血液病行之有效,对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需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关于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发生血小板增多的情况以及预后的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血小板水平高于600×109/L(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高)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且术前血小板水平正常的患者资料,术后血小板水平高于600×10~9/L(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高)者纳入研究组,同时按照1∶3的比例随机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术后血小板水平正常的脊柱侧凸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脊柱侧凸类型、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信息进行比较,并观察研究组内科会诊及治疗方案、血小板水平恢复趋势以及血栓情况。结果: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术前血小板水平正常的脊柱侧凸患者2512例,其中22例术后出现中等及以上血小板增多,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约为0.88%(22/2512),重度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约为0.24%(6/2512)。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色素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12),肺部感染和(或)胸腔积液、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37)。22例患者经内科会诊后均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行相关检查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2例血小板极度血小板增多患者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随访中所有患者血小板水平呈逐步恢复趋势,最终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出现中等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不高,主要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手术创伤、贫血状态、感染等因素相关,未增加血栓事件风险,对症处理相关因素后一般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人行脾切除的体会(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向军  张风祥 《腹部外科》2006,19(4):220-22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人行脾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2003年间收治的19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生胰瘘1例,脾窝脓肿3例,肺部感染3例。本组有12例经2年随访无暴发性感染、无血栓形成,贫血均得以纠正。结论脾切除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血液病脾切除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血液病患者脾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995年间75例血液病患者的脾切除术资料,其中良性血液病65例,恶性血液病10例。结果良性血液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与脾脏大小有关,常见术后并发症依次为肺部感染、膈下感染及术后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手术后血液学参数改善的程度依次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血液病行脾切除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且不能延长生存期。围手术期长期使用抗菌素未能降低手术感染率。结论脾切除术对良性血液病行之有效,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则需慎重。脾切除术的围手术期不需长期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5例行脾切除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人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行脾切除术,其中2例加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脾窝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3月至5年,病人贫血状况、左上腹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脾切除对有适应证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可行的治疗手段,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5例)。结果行单纯脾切除术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各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对7例进行了1至5年的随访,患者贫血状况、腹部不适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再发消化道出血,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时,可行脾切除术(或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李鹤英例1:女性,36岁。无任何原因的出现面红1年,于1992年3月因腹部外伤住某县医院治疗。化验发现白细胞增多,CT诊断为增殖性脾肿大,故行脾切除治疗。术后1个月出院反复鼻衄、牙龈出血。查血红蛋白153g/L,红细胞5.4×101...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及脾肿大等.1887年Spencer首先为HS病人施行了脾切除术.随着对脾脏解剖、生理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副脾的意义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HS脾切除后继发巨大副脾、梗阻性黄疸者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我院近来收治过一例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效果评价。方法收集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术中出血50~600ml,平均200ml。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36min(包括胆囊切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5~10d,平均7.8d,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暴发感染、胰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症状完全消失。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脾切除者肝移植后合并血小板增多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为男性,40岁。肝移植术后8个月,出现腹胀、皮肤及巩膜黄染2个月。既往有脾切除史。入院彩色超声波及血管造影检查提示门静脉吻合口狭窄。于2005年7月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门静脉吻合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凝、营养支持、输血、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术后前3d血小板为(153~166)×109g/L,第4d血小板升高,1周后为318×109g/L,第10d达743×109g/L,第12d达峰值,为958×109g/L,白细胞为(11.31~17.99)×109g/L,血红蛋白为64~82g/L。骨髓穿刺检查提示骨髓血小板增生活跃。考虑为感染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阿司匹林75mg/d,双嘧达莫…  相似文献   

16.
脾切除对几种血液病的治疗作用(附5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对血液病病人行脾切除的治疗效果、适应证和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1~1998年间56例血液病病人脾切除术的资料,根据治疗效果,总结出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根据血液学参数结果,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病)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分别为87.5%,80%,77.8%  相似文献   

17.
脾大部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大脾亢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大脾亢的疗效。方法 对26例肝硬化脾大脾亢病人行脾大部分切除加断流术,术后1年内随访,观测门静脉压力和直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血小板相关IgG(PAIgG)及残腺大小的变化。结果 脾大部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门静脉直径缩小,残脾显像良好,无明显增大,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骨髓像大致正常,PAIgG下降,随访1年见脾亢明显改善或消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功能与脾的病理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时脾脏的过度淤血致脾脏肿大,肿大的脾脏使脾的吞噬功能增强致脾功能亢进。一般来说,脾亢是指:脾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症;骨髓代偿性增生;切脾可改善病情。脾亢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仍停留在三种学说阶段:脾内阻留学说、脾激素学说、抗体学说。其中影响较广的脾内阻留学说认为脾亢时血细胞减少是因为其在脾内被阻留,并被吞噬细胞破坏所致。脾切除和部分脾切除之所以可有效治疗脾亢就是因为它消灭和减少了脾内血细胞池。  相似文献   

19.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 (Portalveinthrombosis,PVT)成因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 1 992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1 1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 98例患者脾切除术后有 1 1例 (2 .2 % )发生PVT。平均诊断时间 6 .1± 3.5d ,4 5 .5 %发生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Myeloproliferativedisorder ,MP)伴有巨脾患者 ,所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和血小板计数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CT检查可以诊断。 1例死于败血症 ,余 1 0例经抗凝治疗血栓全部或部分溶解 ,随访 2 1个月无复发。结论 PVT多见于巨脾行脾切除术后 ,早期诊断、及时抗凝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脾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本文对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脾大、盆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逐一进行原因分析 ,并就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